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古代政治:中国古代真的是皇帝一人专制吗?那你可真的想错了

一说起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很多人认为就是皇帝一人独裁,以人治代替法治。其实不然。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中国的封建制度并非是皇帝一人专制的制度,它所依赖的东西要比我们印象中复杂得多。

一、“封建”不是真正的封建

用“封建”一词来形容中国古代,其实并不恰当。封建是封邦建国之意,一般专指西周创立的分封制度。武王灭商以后,通过分封诸侯来维系自己的统治,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约定诸侯对王室负责,有朝贡和战时出兵的义务。虽然周朝大封诸侯,但其核心势力特别是中原地区的“膏腴之地”大部都分封给了王室子弟。通过分封安定各部族之后,继之以文化同化。周公、召公、太公等著名的大贤人广泛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其文化中的海纳百川和兼容并包的特质同化了许多少数民族。一方面,通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另一方面是文化心理上的认同,使周朝逐步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形态。王室即国家,国家即王室。

封建制示意图

周朝为封建制,并非君主专制,真正的君主专制是在秦朝确立,但周朝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所奠定的“家国一体”对于后世君主专制制度具有深远影响。

君主专制,顾名思义,即国家大事都决定于皇帝一人。但实际上,从秦朝开始确立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简单粗暴,更不能以“专制”一词简单概括中国古代全部的政治形态。

二、宰相的由来

古代的并非纯粹意义上的专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宰相”的存在。据国学大师钱穆的研究,宰,是宰杀的意思;相,是副、贰的意思。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祭祀是上古时期最重要的活动,古人相信靠祭祀可以沟通神灵,祈求神灵少降灾祸,多降福祉。祭祀最重要的则是宰杀牲畜,贡献给先祖与神灵享用。后来,祭祀的“宰”就成为了主人家最重要的助手,相当于管家,主人家的很多事情都由“宰”来安排。

及至周朝,确立了家国同构的理念,等到秦朝再确立君主专制制度,王(皇)室即天下,此家就扩大了无数倍,家中的“宰”从经营家务转变为经营国务。后来人们也在“宰”之后加上“相”,同样是辅助的意思,就更加明确了宰相是皇帝的副手。

秦始皇

但这副手却与一般的副手不同。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但秦朝存在时间太短,很多制度还不是特别完善。而汉承秦制,汉朝大抵上延续了秦朝的制度,并且做了许多改进。众所周知,汉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三公九卿与郡县制。汉朝官制扁平,地方只有郡、县二级,郡守即为封疆大吏,因其年俸为二千石粮食,所以这一级别的官员又称“二千石”。中央设三公九卿,九卿的俸禄也为二千石,为区别于郡守,又称九卿为“中二千石”,“中”代表的就是内廷,内廷即皇室,由此可见,九卿一开始全是为皇室服务的,有光禄勋、太常、太仆、廷尉等职,分司不同工作。

与内廷相对的是外廷,外廷才是真正的政府机构,外廷的首长是宰相。宰相是“三公”之一,为全国最高行政官。其余两公为太尉和御史大夫。太尉只管军事,不负责行政事务。而御史大夫则管监察,为副丞相,是宰相的副手。御史大夫之下设置一个御史中丞,“丞”也是副手的意思,“中”代表内廷,那么顾名思义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他掌管内廷。而九卿对宰相负责,御史中丞对御史大夫负责,御史大夫对宰相负责,所以不论是外廷还是内廷,最初都是由宰相来管理。

三公九卿

三、相权制约皇权

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意而言,宰相权大应当是常态。但一旦遇到雄才大略的君主,内廷常常会想方设法侵夺外廷的权力,这应当是变态。例如汉朝的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雄主,他就想方设法在内廷设置一系列官职,用于钳制外廷的宰相,甚至许多事物不经外廷而直接由九卿等内廷官传达。就制度精神而言,这是不合规的,但君主的雄才使彼时的内廷凌驾于外廷之上,许多事也就默认可行了。汉武帝去世时,遗命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政。霍光本是外戚,大司马大将军也是内廷官职,霍光权倾朝野,乃至于敢行废立皇帝之事。西汉末年的王莽,也是外戚,同样是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只不过他胆大包天,敢自己篡汉自立。内廷凌驾于外廷的局面直到东汉才得以改善。但到东汉末年,局面又复如是。

汉武帝剧照

汉代的宰相只有一人,是领袖制;唐代则有三人,是委员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然而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中书与门下是决策机构,尚书一般不参与决策,是执行机构。一项国家大事的命令,由中书与门下在政事堂开会议定,散会后中书省回官署拟旨,拟好后呈给皇帝过目,皇帝只需在诏书上划一“敕”字,即表示皇帝无异议,可以进入下一步流程。之所以说进入下一步,是因为皇帝同意后,该政策还不能正式公布。皇帝划完“敕”,下一步该由门下省副署同意,该政策才算真正通过。倘若门下省不同意该诏书,即不会副署,诏书原样驳回,由中书省重新拟写。因此,中书省主发令,而门下省有批驳权,这种批驳权不论皇帝同不同意,均可以行使。

三省六部制

唐代的命令如果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使是皇帝发出的诏令,也同样是不合规的。但因古代毕竟是专制制度,皇帝高高在上,所以唐代也曾发生过皇帝越过中书、门下,强行发令的事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则天与唐中宗时代。但不合规的诏令已经发出,立马遭到了有关部门强烈反对。有人更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武则天时代曾把中书省改为凤阁,将门下省改为鸾台。此语相当于直叱武则天不守规矩,随意变更制度。批评之人也遭到杀身之祸。而唐中宗时代则更加离谱。唐中宗自行封了一批官员,事先并未经中书、门下同意,更非吏部任命,但他将装有诏敕的封袋斜折一下,表示此命令未经中书、门下同意,要求各级部门勉强认可。中宗私下任命的官员称为“斜封官”,因其没有正当手续而被其他官员所看不起。

武则天剧照

因此,中国古代虽然是君主专制,但因为有宰相制度的存在,君主并非所有事情都能乾纲独断,所谓专制,要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皇帝不能完全一人专制的原因,据我个人总结,有三个,以上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剩余两大原因,由于篇幅问题,下期再继续写。对历史和政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加关注,便于下期及时收到推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皇权与相权(上)——读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2讲 君主专制体制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
历代官制名词简释
【助力高考】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中国古代政治(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