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甫在夔州》之羁旅思归篇



自安史之乱始,杜甫就过着躲避战乱,羁留长安,离乱道中,西迁秦州,投奔陇蜀,两度流寓,寓居夔州,东下荆楚的流离生活。十五年中,诗人或做官,或辞官,或贬官,家境始终贫寒,因而不得不四处投奔亲友,借以维持艰难生活。到七六六年流寓夔州期间,此时的他已是年老多病,齿落耳聋,他不能不时时挂念故乡,因而在这一期间,故园难归的漂泊之感又是他诗歌的一方面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他形象地把自己比作一只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这只孤雁不饮,不啄,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原来他是在呼唤自己的同伴,离群单飞。此时此刻,孤雁的心情是多么焦急、多么凄苦,可是天高路远,云海茫茫,同伴又在何方?面对孤雁的孤独、焦急、凄苦,谁又能够了解,谁又能够同情呢!诗人巧妙地以“孤雁”自喻,把自己与亲朋好友离别之后彼此天各一方、杳无音讯的焦急间接反映出来,表现了诗人远离故人后的茫然。

《秋兴八首》(其一)写道:“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夜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面对深秋时节的肃杀凄凉,杜甫不禁移情于物,把菊花上的露珠看做是饱含已久的泪珠,流露出滞留夔州而无可奈何的无限悲伤。后两句,杜甫由暮闻急砧声进而推想出“处处催刀尺”之事,家家眷念关切远人之情不言自现,其感受必然是“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钟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孟郊《游子吟》)

远离亲友,思念故乡,无限愁绪如何排遣?于是杜甫抱病登台,独酌杯酒,借酒浇愁。《九日五首》(其一)中,诗人意欲饮酒赏菊,但因病戒酒,不得畅饮,也就无心赏菊,这时纵目远望,只见故国白雁于秋霜之前南归,侧目倾听,唯闻夕阳残照中传来黑猿的阵阵悲鸣,自然又引起无限愁绪。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干戈衰谢两相催”,是战乱时他兄弟姊妹天各一方,音讯渺茫;是战乱使他漂泊离乡,困顿衰老。登高思亲而念及于此,诗人能不诅咒战乱,祈望国家安定吗?

最能体现杜甫此时此刻愁苦思绪的还有一首登高之作,它就是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之作《登高》。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高处远处,秋风迅疾,天空辽阔,猿声阵阵。江面水清气爽,沙洲清晰可见,岸滩白沙一片,鸥鸟盘旋飞翔。近处,无数林木纷纷落叶,滚滚江水不尽流逝。疾风、高天、猿啼、落木、长江……所有这些无不饱含诗人对国运险恶、民生无计的担忧,对家境困窘、身世辛酸的悲怆,也许诗人本想借高望远,使郁郁不欢的心情得到纾解,哪知面对凄凉寂寥的秋色,更引起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唤起对生活中无数苦难的痛苦感受:万里飘泊,远离故土,就可他想,贫病交加,潦倒不堪,白发增多等等,此时此刻,自己不正是一片飘零的秋叶,不正是一只徘徊的孤雁吗?郁结于心的苦闷之情,用语言何以能表达?

夔州作为杜甫创作的又一个高潮,是杜甫与朝廷关系曲折发展,以羁臣穷老的身份,怀着对政治的积极态度创作出来的。他的诗作,有近于当事人的高度责任感,又有实际上处于非当事人地位的清醒和眀彻。正是在这样一种独特的处境和心态基础上,杜甫完成了他夔州是其一系列情思浩茫的优秀诗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日历 | 杜甫《孤雁》
思到深时情自切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杜甫篇》161首<141-161>
为了帮助她,杜甫作诗劝说友人拆除草堂篱笆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78首
吴骧|老杜诗歌的漂泊意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