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松

 

 

   近来在读书习武过程中对松有了进一步认识,有点感想,随手记就记下来了。东拉西扯,乱七八糟,标准的大杂烩。写者无心,观者也不必在意。

 中国文化讲松,松静,松沉,松空,松透等等都与松有关系。可以说松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核心精髓的东西。中国文化在各处都讲究松,武术,艺术,哲学,文学,甚至包括为人处事,日常交际都在讲松,这里就武术和艺术简单粗略得谈谈。
 
先说武术,在传统内家拳如太极拳中,讲究松空透,松是第一步的。所谓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渐进神明。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盘架子走拳趟,是自己的全身骨架筋膜逐渐全部松开,由大关节至小关节,由后脚跟至食指梢,全部使之松开,使错位之骨节复位,僵硬之筋膜柔化,所谓骨正筋柔,气血自流。通过调整骨骼和筋膜,使气血和畅。传统中国内家拳术不同于西方以锻炼分块之肌肉为目的的健身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对筋膜的锻炼,讲究练到筋膜腾转。真正的内家拳高手身上是看不到一块块雄壮的肌肉的,相反摸上去反而是松松柔柔的,空空洞洞的。祝大彤先生讲去摸杨禹廷老师身上时,就感觉是在摸一件晒着的衣服,全身皆无处着力,一出手时,就已落空,而其愈发人时,则身如皮球一样一下将人弹出。这就是所谓空的境界,所谓身如弹簧骨如刺,浑身是手不见手。而欲达到此境界,须先求松劲,而松之关键,在松筋膜。筋膜实则两物,筋是筋,膜是膜,筋是骨节间的连接,膜是脏腑间的油膜,从中医角度讲,两者与肝胆与三焦的关系密切。松筋膜先从筋入手,先松开肩肘腕腰胯踝几大关节,一旦大关节全部松开,可形成初步的去拙劲,出整劲。大关节小关节全松开,可形成由脚跟至腰胯至肩背至指梢的整劲,这种力量比单纯局部肌肉收缩所发出的力量强的多。周身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全身肌肉若一,全身骨节松透。一旦外力来时,可将此劲瞬间传至大地,而后又反弹回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用四两,照样可以拨动千斤。所以高手化人力量,是不需要在身体外面看出痕迹的,在体内已经化完了,四肢无须再动。这就是为何老拳师打拳拳架越来越小,所有该画的圈在体内已画好了,所谓由外圈到内圈,由有圈到无圈,无圈不是没有了,是你看不到而已。一个人松的程度在手上或眼中可以反映,所以高手一搭手,甚至一对眼,就分出高下了,松的程度不一样,功夫高下立判。当然,这也只是从人体构架与力学角度来论,还不算什么高级的东西。再高一层的功夫则非一般人体生理学与物理学能解释得清楚的了。讲完了筋,再说膜。膜其实是一个泛论,正确应该说是膜腠,或腠膜。膜内连脏腑,腠外连皮肉,这些腠理油膜之物,中医通称三焦。三焦作用十分复杂,通调水道,运行输布津液,下接命门,布散命门之火,同时位于上下内外枢转之地,阴阳水火气血津液运行十分复杂。故邪气一旦侵袭或传变至此地,则会引起非常复杂的病变。伤寒论中称其为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中或然证很多,就在于其处于枢机之部位,复杂异常。所以这部分如果全然松开不使僵直,那至少身体健康绝对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膜腠松开,可使人的精气神透于体外,如果把这些东西运用到技击上去,那可就真是身如妖魅,神鬼莫测了。形意中的化劲,太极中的凌空劲,以及各大门派中的阴劲内功都出来了,这些东西一般人就完全难以置信了。比如王茂斋眼神一放人就出去,这种程度已无需再接触了,推手时还未出手脚跟已被拔起,已经输了。这时人的敏感度会很强,很轻微的气息都可以感觉到,多细微的劲都听得到。这种功夫都是松得来的。而再往上走,就可以以武入道了,杨露禅,董海川,孙禄堂等等都是走得这条路子。以前老拳师讲,松到什么程度,就出什么功夫,出什么功夫呢?不知道,只有到那个程度才知道,不到,说了也不懂。功夫是一层层出来的,像小乘佛教中的四禅八定,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下一层不知上一层的境界,只有一步步来,不能跳跃式进展,否则就是无基之屋。拳打到一定程度,会发现错误越来越多,甚至基本步伐手型都不对了,这其实是进步了,不到这个层次,任师父说多少遍,还是意识不到,这是程度,是层次,或叫份儿上。松到什么份儿上,就有什么功夫。松不是懈,松懈合称是一个大错误,松时聚精气神,懈是散精气神,两者天壤之别,水火不容,岂能同论!很多人追求疏懒追求闲散之类其实完全就是懈,不是松。也可以说懈是假松,松是真松,懈是没松到家。人一懈就疲,一疲就把精气神全部散了,很多人没找到松的方法,多以懈为松,完全南辕北辙。真正的松是一种松净空透,精气神充满全身,溢于肤表。真正的大师全是松,不是懈。武术如此,艺术也如此。
 

先前一直在讲武术,其实中国艺术也是如此,中国书法尊王羲之为书圣,千年来无数人学王而不能越王,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松得不到家,至少和王比是如此。观王的集字圣教序,字字画画都是松的,不是僵的,也不是懈的,但毕竟是集字,字里行间还有些生硬,不够空松。而观十七帖则满篇精气流动,全然一股松透之气。虽然不是纸本,但还是能感受到当时写时的笔笔入纸,墨韵直透纸背,这才是真松。唯有这种真松,才能将自己的意境精神由毫端而铺陈于纸面,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使人在观其字时能直贯灵魂深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魅力。后人学王羲之多学其风流飘逸,雅致多姿的字体,而无如此雄厚的松透的功力与笔力,故愈来愈多偏向于妍媚低俗。有些字初看看还好,看得越多越觉得腻,不耐多看,不耐琢磨,像某些人唱戏一样,当场叫好,回家就忘。有人说听余叔岩一场戏一个月后想起来还能偷偷叫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艺术。这也是他们的功夫。余叔岩之所以能叫大师,是因为他会松,松的好,看余叔岩的剧照,身段既没有谭富英这么板,也没有马连良那么散,就是一个松劲。这一松整个精气神全出来了,所以有人说他从头到脚甚至影子里都有戏,就是松的好。他的唱腔也是如此,所谓提溜音,很类似于太极中的虚灵顶劲,这就是在求松,所以他才能出余派这种清拔而又富于变化的唱腔。有人说余派善用擞儿,这是因为他嗓子松的好,活泛了,擞儿才抖得好,一个僵硬生疏的嗓子绝对抖不出这种韵味来。同样,一个松皮懈骨,无精打采的人唱得戏也必然沉闷无趣,难以入耳。很多艺术大师都在求松。林散之给黄宾虹看画,黄说林的画实处还可以,虚处欠功夫。这是说他没松到家,在能表现笔墨的地方可以展现自己的东西,而在无墨处则不能。如果能做到虚处也可以的,就是高手了。很多人看八大山人的画,空白大纸上就一只鸟,一条鱼,但却能使人瞬间泪流满面,感同身受。这种巨大的穿透力,缘自松净。这与他个人经历艺术悟性以及训练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高手临画时一下笔就是自己心性的自然流露,绝不是矫揉造作,刻意为之,这才是真松。有很多名画家晚年都要变法,一般说叫衰年变法。吴昌硕如此,齐白石亦如此。但这些变法越变最后越脱离物体的实际模样,甚至有些只通过一些线条,墨色等等来传情达意。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通过具体物像来表达了,简单的墨块线条一画,就足够了,懂得人自懂,不懂的人也没必要去讨好他们,这才是真正的高层艺术。很多人说书画同源,像这些大师们玩到最后还有什么书画之别,反正都是那个东西。而这就是求松而得到的境界。还有如石鼓毛公等古文字,通篇都有金石之气。对于金石气,有人说那斑驳沧桑的质感是金石气,为此很多印家刻印时故意残破以追求那种金石气,其实这也不是算错,只不过我理解的金石气还是一种松透之气,这种松透把线条中的铜浇铁铸的精悍质感深深印入人的内心深处,并使人身心一颤,同时,这种松透也把西周的王者之气带了过来,似乎使人身临其境,百感交集。或许这才是艺术的精髓。真正好的艺术品不会吸引你的精气神出去观它,而是主动会把自己的精华送入你的眼中印入你的内心深处,使你真正成为作者难得的知音,并与之神交,这种乐趣,恐怕一般人很难理解。而这种艺术品中也无不蕴涵着深深的松净。或许有人会说,如此高层的东西脱离岂不是脱离大众,孤芳自赏。这也不尽然,艺术的东西,哪有什么对错,我只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多人未必接受。其实无所谓,每个人哪怕在一件艺术品身上可以寻得丁点乐趣,那就很值了。就像高级武术一样,不可能每个人都成高手,但是只要得到一点,即使用来养生祛病,也足够了。平平淡淡,无忧无虑,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松静呢。
 

 东拉西扯一堆废话,本想随意写写,没想到扯了这么多。其实儒释道都讲要去找自己生命中那个最根本东西,每个人都有,只不过后天生活中躯壳思想日渐僵硬,很难再找到了。所以儒释道都在教你去软化自己,所谓入圣,所谓脱胎,所谓重铸金身,所谓打破躯壳,都是在讲松。只不过不单单是我所说的身体和艺术作品的松,而更多表现在意念心性上了,这就换了个词,叫静了。其实松静本一不分的,只不过为了方便讲分开而言。松是一种境界,更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高境界,松后还有空,空后还有无,无后不知还有什么,不知道了。这些展开来讲又是长篇大论,还是以后有兴致再写的时候再说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然门抻筋拔骨功
传统武术统论帖子
《易筋洗髓宝芨》内壮篇 - 天下武林网
抻筋拔骨
佑神通背专刊|四面八方通背拳里的铁档神功
[四面八方通背拳]八方通背洪元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