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汝纶

  道光二十年(1840)吴汝纶出身于安徽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一个私塾先生之家。幼时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得一鸡蛋不肯吃,至集市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他博览诸子百家之书,笃好文学,对同乡先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文章尤其景崇。同治二年(1863)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次年中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后入京会试,于同治四年(1865)中第八名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慕其才,留佐幕府,切磋学问,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汝纶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先后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手笔。

汝纶先后曾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十多年,在深州任上,他发现那里的学田被豪强侵占,教育经费无着。他不畏权势,毅然追回学田的赋税收入,作为书院经费。他还把这个州3 个县的高材生集中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他为大师。深州任内因父母丧事返回原籍。期满后改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学。因此,深、冀两州文教事业成绩卓著,誉满京华。他在为政期间,还注意倾听来自民间的呼声。在冀州,经常邀请当地贤达,每月到书院议论一次时政,征求对州内每项大事的意见是否便民利民,以定兴革。他采纳了众人的意见,开通了60 里长的冀衡大渠,排除低地的积水入滏阳河,不仅使千亩贫瘠的卤田变成膏腴的良田,还便利了商旅交通,受到人们的称赞。

吴汝纶性情淡泊,不愿长期做官,而热心教育事业。当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辞职时,吴汝纶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毛遂自荐,辞去了冀州知州,于光绪十五年(1889)起,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到院后,锐意改革,聘请日本教师教授外文,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国内慕名求学的青年很多,严复、林纾、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受过教益。当时住在北京城的日本和西方文人学者也常往保定向吴汝纶请教,相互切磋。特别是日本教育界人士与他来往频繁。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吴汝纶对西学的了解,萌生了兴办新式学堂的主张。他认为:“开学堂以西学为主,所以取人之长,补我之不足。”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下诏开办新学,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奏荐吴汝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迅速强盛,是由于其教育的成功,要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必须借鉴于日本。这年五月,他率领学生李光炯、方磐君等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在日本期间,他们先后到长崎、神户、大阪、西京和东京等地的各类学校和单位参观,并拜访了众多官员,吴汝纶后来将他在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分类整理,汇编成十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当他到达马关时,当地人士集会欢迎他,请他题字留作纪念。他援笔大书:“伤心之地”。

在日本,因留学生事与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归国后不赴京师就任,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家乡桐城创办桐城小学堂,又名桐城学堂,他表示:“吾辈此次办学堂,有进无退,人不善换人,法不善换法,决无止息之期。”他为学堂亲自撰写了楹联和匾额,楹联为“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匾额为“勉成国器”。学堂于1952年改名为安徽省桐城中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汝纶在家病逝,享年64岁。民国4年(1915),家人将其安葬在家乡吴牛山。今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汝纶既是“桐城派”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也是我国近代一位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作为一位沿着科举之路拾级而上的封建官僚,吴汝纶却能睁开眼睛看世界,主张“西学”,谋求“教育救国”,这让他在“桐城派”这个团队中,更显独树一帜、高人一筹。好友严复赞曰:“吾国人中,旧学淹贯而不鄙夷新知者,湘阴郭侍郎(指郭嵩焘)以后,吴京卿一人而已”。“吴汝纶辞世后,严复曾撰联吊唁:“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惟使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渠清水念吴公
曾国藩的幕僚吴汝纶因何要“弃官从教”?
于广杰:吴汝纶的畿南文教与燕赵文化的现代转型
姚门奇女子
宁可家乡义务办中学,也不愿进京入“北大”为官,一代大师吴汝纶!
范当世:诗文名家 南通近代教育倡导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