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贝壳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贝壳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但凡做景观的就明白,运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无疑是最节俭最生态。昨日,看到一个有贝壳做的景墙,引发了一次小讨论。

贝壳(bei ke)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称为贝壳。

一般性的贝壳大家都知道会给渔民带来很大的问题,挑出可以食用的肉后,大量的贝壳,特别是这种其貌不扬的贝类,更是不方便处理。


这个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无疑是一个非常棒得作品。无论在对本地材料的关注,还是给人的视觉效果,都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水平。

这个作品在材料的运用上无疑是一个佳作,但是在关注生态的笔者眼中,还有更应该值得关注的好的作品。

W8事务所Oosterschelde Weir项目







项目位于荷兰的南部的塞兰德(Zeeland),1953年,这里的一场暴风雨造成近2000人丧生。为此政府制定了一个三角洲计划,在近海岸的海面上建立堤坝以消除潮汐的危害,使塞兰德海域变成一个湖。为了防止大坝阻塞海水进入海湾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特意在大坝上设了一个闸,平时开启,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可以关闭。

  由于工程花费惊人,当巨大的水坝建成之后,几乎没有资金再去清理建造时留下的建筑、码头和凌乱的工地。West 8事务所得到委托,清理这片乱糟糟的区域。市政当局最初设想将大坝附近的建筑垃圾场改变为人工沙丘,中心是田园诗般的人工湿地。West 8并没有采纳这一想法,他们没有试图将工程遗留的垃圾场与自然环境和谐起来,而是首先将砂石堆平整成一片高地,这样,当人们开车沿着大坝行进,会看到广袤无垠的大海。然后对这块高地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在上面覆盖一层来自附近蚌养殖场的废弃的蚌壳,使养殖场也因此处理了这些蚌壳,正好一举两得。鸟蛤壳和蚌壳被布置成有韵律的图案,形成黑白相间的条带或棋盘方格,创造了一处人工的自然。棋盘格图案与荷兰的美术传统有密切联系。早在17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Jan Vermeer 1632~1675)和霍赫(Pieter de Hooch 1629~1684)的绘画中就有棋盘格的地面。长条形的图案反映了荷兰特有的围海造田而形成的线状景观(图1)。高伊策设计时充分考虑汽车行驶时的观赏效果,当汽车飞速疾驶过,司机能够领略广阔的大海和高地上吸引人的黑白韵律。巨大的黑白相间的图案形成大地艺术的作品,随着车速的不同,景观也不同。高伊策的设计中也包含生态的因素,他和生态学家一起合作,为那些濒临灭绝的海鸟建立了一个繁殖的环境。当地的海鸟对这些贝壳海岸很是着迷,贝壳的色彩可以用来伪装,白色的鸟类总是落在白色的蚌壳上,而黑色的鸟类总是落在黑色的蚌壳上。经过高伊策的设计,原来的工地变成为在深浅不同的贝壳上,飞翔栖居着各种鸟类的充满生机的景观。

从海底脱颖而出的大地景观一直以来是荷兰文化的灵魂,在秉承这一传统的同时,这一拓荒而成的景观还是运用共生理论实现景观基础设施的一次有益尝试——一种“自然选择”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通过利用当地蚌类产业的废弃物(深色和浅色的贝壳),创造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圩田景观,并以此作为吸引深色和浅色海鸟的觅食地(深色的海鸟被深色的贝壳所吸引而和浅色的海鸟则被浅色的贝壳所吸引)。用西8的首席设计师阿德里安·戈伊茨(Adriaan Geuze)自己的话来说:当你驾车使过防洪提,你会注意到公路两侧平地上交替出现的韵律:黑白相间的贝壳,以及前来觅食的黑色和白色海鸟。的确,从驾车者角度看,交替且重复平行出现的黑白相间的贝壳带看上去极富视觉冲击力,并与周边大尺度的景观相呼应,像是周边基础设施的延续,从而从视觉上将整个区域连成为一个整体。该项目很好地诠释了生态过程与基础设施之间“双赢”和“共存”的相互关系。作为将众多因素连接在一起的结缔组织,景观基础设施能够将具有不同特质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并逐渐促成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而实现生态过程与基础设施的彼此融合。

高伊策这个项目不仅是运用了地材料,节约了成本,创造了很好的视觉效果,更重要得是关注场地与周围的关系,以及场地和快速行驶的车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给当地的海鸟制造的一片乐园。

这不得不说是景观都市主义的一个佳作。








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这个案例很好阐释了生态学的重要性,把乡土材料运用到了一种极致,对材料性质的挖掘,这个也能很好的说明调研对设计师的影响。

这三个运用贝壳的案例

第一个说的基本就是运用的本地材料

第二个是考虑到和周围事物的关系

第三个是挖掘到了材料的本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内第一桥洛阳桥:这座桥明明在福建的泉州,为什么叫洛阳桥呢?
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历经千年仍然完好,古人的智慧令人敬佩!
动物也能用来架桥?
见证古代海上造桥的奇迹 实拍泉州洛阳桥
蔡襄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两宋繁华往事28)
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采用生物加固桥墩,千年不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