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黃镛先生《风风雨雨七十年》一书随笔

  2021年7月微信“心语作者群”内黃镛先生将微信内的作品,辑录出版了风风雨雨七十年》(上),这是继2020年群友黄汉亮先生的《月照盘龙河》一书后,第二位群友出书,并由群内的两位大人物陆安心和袁永达先生(熟悉陆和袁先生的群友施炳刚先生语)撰写了序言和跋,反映了一位退休老人在乡土文化园里耕耘不辍的精神,为丰富和传承崇明的乡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于2020年8月撰写了一篇拙作“《月照蟠龙河》序言、跋和书法欣赏”,今见黃镛先生,是群内第二位出书者,群友纷纷写诗祝贺,一帮崇明退休老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跃然纸上,遏不住激动,便辑录相关信息,汇编成《读黃镛先生《风风雨雨七十年》(上)随笔》。我信奉“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秃笔难尽心意,只求记住微信”心语作者群“的成长、成熟的瞬间,以此祝贺黃镛先生的新书出版。

  黃镛先生于2019年5月加入微信“心语作者群”,2020年1月开始撰写乡土史料和自传性的文章,至今已发表了二十五篇,风风雨雨七十年》一书辑录了二十三篇。乡土史料和自传性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他写作严谨,”丁是丁,卯是卯“,遵循:不虚构、不歪曲、不粉饰、不虚美等基本写作原则,俗话说,都要言之有据。

  陆安心先生在“序言”里说:“风风雨雨七十年》一书,是黄镛先生的人生写照,充满着风雨和阳光,充满着对先祖的尊崇和敬仰,对家庭的赤诚和热爱,对朋友的真诚和热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忱。

  袁永达先生在“”里说:“然而闲不住的又转向崇明民间传统习俗、民情、地名等乡土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撰写。拿起了一辈子心仪的笔杆子,再操旧业,笔耕晚年。先后撰写了《细说崇明人的祭祖思亲》《细说崇明人祖孙三代寻(娶)媳妇》《童年趣事》《回乡务农难忘岁月》《漫话崇明张网港西侧的长兴镇》《圆梦路上》等数十篇佳作美文,为还原史实、了解透乡情黄镛又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走村串户采访上了年岁的当地老人,拍摄遗迹遗址;到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找史料,常常为一篇文稿的齐全完整,花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心血。在撰写《圆梦路上》这篇文稿时,为弄清崇明“老三届”毕业生的数据,基本走向,恢复高考后录取大专院校的情况,先后采访十多人次,查阅、借阅大量的文史资料。这种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感动着被采访者的心灵,带动了被采访者一起回忆,一起查寻资料。'动动笔、练练脑、写写过去事,让小辈们记住乡情乡愁,既是传承乡土文化,又是笔耕的乐趣’黄镛如是说。

  袁永达先生在“”里概说了黃镛先生的一生简要经历,读来可喜!我虽未与黃镛先生谋面,但从微信群里的交流,感觉袁先生写得真实!

  黃镛先生自述出书目的。7月14日黃镛先生在微信群内对群友祝贺时,回复说:“今晨有点事!迟复为谦!受(黄)汉亮之精神感染,参照《月照蟠龙河》,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将群里推送的拙文稍作整理并特请安心老师作序,永达兄写跋!好象是一本书了!其实是一本写给自己及兄弟姐妹和好友看的没有书号的书。其真正目的是留下人生痕迹, 传子传孙!自己的份量自己知道!所以不张扬,不汇报,怕浪费大家的时间。有兴趣的群友可与我联系,我一定 赠送!”

  群友沈建球先生,虽未谋面,我感觉,他是一位”欢乐哥“,他喜欢拍摄和发送自己的生活视频,供群友共享。7月15日上午他看望老同学黃镛先生时,也拍摄和发送了相关视频,我截图了几张视频,一睹黃镛先生的风采。

  陆安心先生和袁永达先生所撰写的”序言“和”“,非常精彩,我全部附录在文后。

  文章最后,我选录了黃镛先生的文章的网址,方便感兴趣的读者,打开阅看。

   一、风风雨雨七十年》一书上的黃镛先生的介绍。

   二、微信”心语作者群“群友的贺诗。

  7月14日微信“心语作者群”内的群友,获悉黃镛先生出书后,纷纷写诗歌祝贺。

    祝贺黄镛老师新书《风风雨雨七十年》出版 

           吴忠

     风风雨雨七十年, 走南闯北步履坚。 

     著书立说忆苦甜, 新篇出版喜空前。 

     人生路上多勤奋, 不忘初心任担肩。 

     各个岗位流热汗, 为国为民作奉献。

      丰富经历诚珍贵, 形成文字传忠言。

     品格风范永传承,为家精神财富添。

        贺黄镛大哥新书出版  

          顾士云

    七十春秋多风雨, 三龙桥边是血地。 (血地,即出生地)

    新书未见墨已香, 笔耕已到硕果期。 

    历览平生无憾事, 献身初心不由己。 

    古稀难忘桑梓情, 春风晚霞抒胸意! 

        祝贺黃镛老师新书出版

        黄秀廉(网名:纯净水)

   老骥伏枥立志传承,乡思乡愁乡恋乡情,

   情怀壮志写就文章,七十载风雨犹未尽。

   三、黃镛先生敬赠舅舅新书和吴忠先生的诗歌

    娘舅外甥心连心   吴 忠敬贺 于21. 07.14. 

   九十又二已高龄, 耳聪目明挺精神。

    风风雨雨七十年, 新书乃是外甥敬。 

   自小看着黄镛长, 岁虽古稀常挂心。 

   今日见书如见人, 娘舅外甥心连心。 

  四、黃镛先生向施惠新先生的孙女赠书。

  7月16日下午黃镛先生怀抱施惠新先生的孙女,称:“我与施惠新共同完成了一个传承,把乡土文化传给他的孙女!”吴忠先生见照片后书写了诗歌。

  

     传承情深  吴忠21. 07. 17. 

   风风雨雨七十年, 黄老著书写忠言。 

   抱定宗旨为传承, 喜见今日实例现。 

   施姓名人小禹彤, 爷爷跟前把书接。 

   爱不释手获珍宝, 开卷细读必受益。

  附录一、沈建球先生看望老同学黃镛先生,并拍摄了视频(截图)7月15日上午)

  1、乐观开朗的黃镛先生。陆安心先生说:“没有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是一帆风顺而不起波澜的“,有群友说他有”不平凡的风雨人生“,但他性情开朗,心底充满阳光!

   2、风风雨雨七十年》新书,有的已拆包,有的还没有拆包,满屋子散发着油墨香。

   3、爱读书的黃镛先生。

   4、爱好艺术收藏的黃镛先生。

 

附录二、陆安心撰写的:序言“

 

 时间就像车轮,滚滚而来扬长而去。对于人生而言,风风雨雨沉浮不定,基本上是每个人都会遇见,没有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是一帆风顺而不起波澜的。

风风雨雨七十年》一书,是黄镛先生的人生写照,充满着风雨和阳光,充满着对先祖的尊崇和敬仰,对家庭的赤诚和热爱,对朋友的真诚和热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忱。著名企业家刘强东曾说过:人就像沙漠里的一粒沙。沙漠里有无数的沙子,有的一辈子没有见过阳光和风,而我只是有幸被风吹起来了,飘到沙漠上面去,有幸看到一次阳光,享受一次风,那就希望短短的生命里能够有些光彩。黄镛先生就像那颗崇明岛上能看到阳光的沙子,遭受过风雨看到过阳光。所以他的人生是精彩的是光彩的。

看黄镛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家乡味道,那乡土气息浓郁的老镇故事、年轻人快要遗忘了的崇明习俗和刻在他记忆里的知青情缘,这些就是这七十年来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微观过程和这一过程中崇明岛人的精神缩影。

书中展现的崇明方言、母校、同窗、亲友、祭祖、家乡老镇住房变迁正是有了这些珍珠,使得我脑海中的故乡形象闪闪发光,因此乡土文化会在海岛人民的心中闪光耀彩,才使远离家乡的游子编织触手可及的乡思、乡恋、乡愁。

确实,世界上没有一块土地,如你的故乡血地那样能让人那样刻骨铭心。什么是血地?她是你出生的地方,是母亲生你时流血的地方。所以乡土记忆、乡土文化在我们的心中是永远抹不去的

崇明作家刘锦涛先生在《在崇明岛某个角落酣睡》一书中有一篇散文《在河流之间行走》中写道:今生今世,我就做那河边的一株芦苇,弱不经风,弱不经水,却深入浅出地,感知风,感知水。黄镛先生年已古稀,身体状况与年轻时无法对比,但他就像刘锦涛先生笔下的那一株芦苇一样,弱不经风的东倒西歪却意志坚强,弱不经水的被河水侵蚀得根须毕现却挺直了腰杆。也代表着崇明岛人1400年来流淌在血液里的优良传统。

黄镛先生《风风雨雨七十年》一书中收录的所有文章,均在心语公众号平台上推送过,读来让人感动。每一篇文章都反应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特色场景。感谢黄镛先生对乡土文化和心语平台的热情支持。

故此我惊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心语平台一起来讲述我们海岛的乡土故事,然后汇编成书,既兴奋又欣慰。是为序。

                  陆安心  20201018日于上海

   陆安心先生简介:上海市崇明人 ,上海市集邮协会会员,崇明收藏协会理事,崇明文史研究 会会员。 捷库动力前资深项目运营经理,拥有20年IT行业从业背景,曾供职于联想集团 MS&企业级服务事业部和教育与培训事业部,担任项目管理经理职位。专注于移动业务 支持解决方案及IT管理服务外包的运营管理和咨询,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管理专家,文学爱 好者。

 附录三、袁永达先生撰写的”跋“

善良,是人一生中最大的福气;品德,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 题记

 我和黄镛是同乡。那时称大同人民公社。小少时,听大人们说,蟠南大队(我住蟠龙大队)有个小伙子,出色很,年纪轻轻,就在县里当干部。仰慕之心由此在脑海里生根。一个在城里,一个在乡下,那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很难相见相识。嗣后,我于1974年底参军入伍,1988年初转业在文化局上班。此时,学历之风已然兴起。1989年初,上海市第二教育学院在崇明组织了一个成人高考复习班,凡有大专学历者均可报名。天随人愿,就在这个复习班上,与黄镛相遇,一起上复习辅导。同年9月经考试合格,一起就读第二教育学院中文系崇明本科班。他是我们的班长。我为少年时崇拜的英才同班上课学习而感欣喜。也许是第一印象之思维定式,也许是“班长”职务当得十分得体贴切,他那面善的笑容,早到迟走的身影,专心听课认真笔记的学习态度,关心班级,辅助老师的热心劲成为定格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印记。

三年同窗,也就有了相融的性情,相知的缘分;也就有了聊天、唠嗑的机会;也就有了熟悉黄镛历练成长、成才的风雨人生。

一、阳光少年 

  他出生在1949年11月8日,比新中国诞生晚一个月。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广大劳苦大众一贫如洗。新中国刚成立,崇明于1949年6月2日解放,但“打土豪,分田地”还未全面展开。出生时黄镛家里穷得叮当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是生在长在隔壁邻居的宅上。

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起、发展,他家的生存状况也有了逐渐的改善。党的阳光温暖着他幼小的心灵,“孩子要尊敬长辈,热爱劳动,关心兄弟姐妹,感恩共产党毛主席” 勤劳朴素的父母亲,从小灌输的“感恩”教育,成为他“一辈子要做个好人”的初心立志。8岁开学后,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毛主席的好学生的学校教育和时代氛围的熏陶下,他勤奋好学,乐于助人,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一直是班里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佩戴“三条杠”的少先队大队长。19605月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员,在人民广场参加表彰大会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丕显还亲自为他颁发奖状。品学兼优的身份,陪伴他上初中就读。循规蹈矩,“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这是每位初中任课老师一致的评价。时值伟大领袖“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昂”成为学校“思品”乃至全社会“德育”的高频词和主旋律。

在关成长、关、关智慧的初中阶段,黄镛自觉地融入了时代召唤的洪流之中,“学好本领为人民”成为他刻苦勤奋、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动力源。他是家中长子,弟妹陆续降临,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生活更加艰辛。在校认真学习,放学承担家务,星期天下田劳动挣工分,晚上就绿豆般的煤油灯光做作业,朴实的家庭,艰苦的条件,长子的身份,养成了他的吃苦耐劳、乐于助人、负重前行的品性。学习上的冒尖,品行上的优秀,成为班级里的翘楚。1964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5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崇明岛上第一学府—崇明中学。

  高中是人生寻梦、追梦、圆梦的关键阶段,农家子弟考入崇明中学,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的校门,一只脚拔出了“农根”。镛把浑身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时时处处以共青团员的模范表率作用体现在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之中。1966“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崇明中学概莫能外地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开始停课“闹革命”。黄镛选择了参加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与同学们一起排练想念领袖毛主席的歌舞、表演唱、对口词、毛主席语录歌曲“样板戏”选段文艺节目在集镇车站码头田间开河做岸的现场演出。每有空闲,他会把高一的课本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内心坚持认为,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国运。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也需要有知识才能学懂学通学透。就在这“文化革命”尘嚣的缝隙,黄镛坚持读书学习的积累,为开启扎实而又丰富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青春岁月

“文化大革命”进行到第三个年头时,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黄镛与所有“老三届”初高中生一样,走出崇中园,告别老师、学友,回到老家生产队,开始了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的新征程。

  日历翻到1969年1月19日,时值冬天农村大兴水利季节。生产大队接到去崇明岛西北部靠近长江北支的新垦区乡镇--新村乡加固堤岸的任务。黄镛回到家的第2天,就汇入这支劳动大军之中,卷起铺盖,起泥扁担,开始了“挑泥做岸”的艰辛劳动。为改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下青年学生的形象,黄镛咬着牙坚持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挑担压肿肩膀,掘泥磨破手心,夜里腰酸背痛,强忍入眠,第二天照常劳动。一个月下来,人瘦了好几斤,但也练就了一个劳力农民必需的掘泥挑担的“本领”,全大队完成挑岸任务回到生产队时,黄镛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把式”样子了。也留下了“吃得起苦,做得出”的形象。大队、生产队四邻八舍十分看好这个刚出校门的小青年。大队干部有意培养他,考验他。安排他到大队畜牧场锻炼。养猪、养鸡、推猪粪,筛鸡粪、磨豆腐、挑着豆腐担子上集镇。他脏活累活不皱眉头,重生活,脏、苦、累劳动抢着干,做在前。那时,生产队里有个高中生,尤其是“根正苗红”能吃苦,肯劳动的小青年,堪称“宝贝”大队、生产队都十分看重他,党组织也开始有意识地考察、培养他,选拔他担任大队“一打三反”材料员,大队政治学习总辅导员委以筹建大队团支部、民兵连重任不久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连副连长,前后二次选送他去县“五七”干校(即现在的县委党校)学习、培训。繁重的农村劳动多岗位社会工作的锻炼,积累了丰富而又扎实的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赢得了贫下中农和党组织的信任。1971年2月,黄镛大队党支部呈上了入党申请。同年5月,党组织批准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9月经大队党部推荐公社党委批准,进入上海市师范学院中文系师资培训班学习1972年6月学习班结束,被分配至县教卫局政工组工作,成为一名县级机关干部,不久担任政工组副组长,同年12月被挑选为县工作组成员,到向化片调查研究农村工作与贫下中农10个多月的“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对全年各个季节农业生产的精准要求、节点有了更全面、系统、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形成的调研报告,总结材料引起县里重视,有的经验在全县推广。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1973年,县里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简称知青办)。黄镛调入知青办,并于1974年提任为知青办副主任。1975年9月,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发起支援边疆的号召,他积极报名,被批准为上海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慰问团云南成员,赴边疆慰问知青两年。新婚燕尔的他告别爱人、父母、同事,远赴云南,分配在西双版纳分团橄榄坝小组工作并担任副组长出发到橄榄坝农场,要坐四天三夜的火车,四天的长途客车,半天的卡车10天的翻山越岭,颠得他头发晕,胃发酸,满眼冒金星。农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经常是盐配饭,或用盐开水当下饭汤。从小养成能吃苦,不怕苦的他,同年底,被抽调到云南省知青慰问思茅分团秘书处工作。

每到新岗位,黄镛的品性是从不提问题,从不讲条件,只是一顾脑儿地扎进工作之中。他把“思乡、念家”心思全部融化埋头苦干的精气神,翻山越岭到知青点走访、跋山涉水入山调研,常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白天劳动,晚上赶写稿子,高质量地完成慰问团“一天一简报”的任务。儿子出生了,他把初为人父的喜悦融入到深入知青点调研,奋笔疾书撰写文稿的工作节奏中去。他撰写的《上海知青在云南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以详实的资料、数据、信息为云南省和上海市调整知青工作政策、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两年的援滇知青工作艰苦的条件、高节奏、高频次的工作任务,既扎实了基层群众工作的基础,又锤炼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信念意志,更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

1977年5月,援滇结束,回崇继续履职知青办副主任。负责上海2000多名知青(最后一批)插队崇明的具体安置同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他借调至县招生办公室,主持“十年文革”后第一次高校招生的宣传、动员、报名、复习、考试体检协调工作为崇明莘莘学子重学大学梦,做了扎实而有成效的工作。 

三、壮年履痕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之肤浅的认知,立身仍本分,不惑是守信,五十则顺其自然。步入青壮年的黄镛几度变换工作岗位、工作单位,面对每次的变动,黄镛在坦然接受之中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迎接新挑战,以坚定的信念激励前行,在顺其自然中做出新的成绩,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1979年3月,随着知青工作的收尾,知青办的使命划上句号。黄镛调到了校外(课外)科技教育机构--县中小学科技站(简称少科站)。致力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指导、辅导这一新领域,新工作。如何在新领域,新岗位开启新天地?这是黄镛对待人生,对待工作的筹划与思考,也是力求做出新成绩、新贡献的秉性与作风。挑灯夜读资料,学习研究中小学科技教育教学的前沿信息、经验、案例,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备课深,才能教活,研究透才会出成果。先后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他主导的《农村青少年校外课外科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获县教科研论文一等奖,市教科研论文三等奖。编写的崇明县中小学科技辅导教师的培训教材,受到了全县各中小学科技指导教师的一致肯定;他三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外(课外)科技教育理论研讨会的筹备工作。是圈内大家一致公认的一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家。1989年获上海市优秀园丁奖,1992年12月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1993年6月,组织上安排黄镛到县工业委员会工作,先后任外经办副主任、主任。此时的崇明,虽仍然受到“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之交通不便的困扰,但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感召中,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鼓动起海岛外向型经济风帆。受命于外经办(主要负责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管理和外经、外贸管理职能)主任任上的黄镛又一次迎接新岗位的挑战,从学习研究《外资法》《合资法》《合作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资料着手,到外商企业调查研究,深入仔细地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政策法规的熟练掌握,基层情况的清晰了解,为工作的开展、工作效率的呈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黄镛带领外经办的同事帮助企业攻坚克难,切实解决企业和已经投企业的问题困难。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上门服务,优质服务诚信服务应急服务营造了外商外资企业落户崇明的环境氛围。为做大这块蛋糕,黄镛研究包装了适宜崇明发展的50多个项目,为县里领导赴澳大利亚、日本、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招商提供翔实的资料。他在担任县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主任期间,直接和同事为企业起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等规范文本,既树立了“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形象,又提升了外经办办事效率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由他兼任的崇明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中国国际商会上海分会崇明支会秘书长的工作,在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上也做得有条不紊,得心应手。以“不须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和工作态度一直埋头苦干直至退休。受到同行、服务企业及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四、笔耕晚年

也许小少年代的艰苦条件,也许成年以后高强度投入工作的拼劲,给黄镛埋下了心脏不好的病因。黄镛一直乐观视之,从不怨言流露。用他的话说:“对待工作就是要刻心刻意不留余地,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素质,一名基层干部的基本觉悟”退休后,他养花种草,散步健身颐养天年,以修复、涵养工作岗位时“拼命、拼搏”而损的身体。然而闲不住的又转向崇明民间传统习俗、民情、地名等乡土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撰写。拿起了一辈子心仪的笔杆子,再操旧业,笔耕晚年。先后撰写了《细说崇明人的祭祖思亲》《细说崇明人祖孙三代寻(娶)媳妇》《童年趣事》《回乡务农难忘岁月》《漫话崇明张网港西侧的长兴镇》《圆梦路上》等数十篇佳作美文,为还原史实、了解透乡情黄镛又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走村串户采访上了年岁的当地老人,拍摄遗迹遗址;到图书馆、档案馆查资料,找史料,常常为一篇文稿的齐全完整,花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心血。在撰写《圆梦路上》这篇文稿时,为弄清崇明“老三届”毕业生的数据,基本走向,恢复高考后录取大专院校的情况,先后采访十多人次,查阅、借阅大量的文史资料。这种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感动着被采访者的心灵,带动了被采访者一起回忆,一起查寻资料“动动笔、练练脑、写写过去事,让小辈们记住乡情乡愁,既是传承乡土文化,又是笔耕的乐趣”黄镛如是说。 

       袁永达 2020年10月涂于区档案局

  

“拔”作者袁永达先生照片和介绍摘自”崇明文学艺术联盟刊载的《辞采沉博 情华笃挚》一文。

附录四、黃镛先生的文章百度网址选录。

黄镛|崇明人过年 (baidu.com)

黄镛|勤奋成名 诚信服人——陈静点心服务社的故事 (baidu.com)

黄镛|利伐沙班片与我的故事 (baidu.com)

黄镛|一个崇明老人与西双版纳情缘(续篇) (baidu.com)

黄镛|脚踏车、纸箱、手表、纱卡罩衫,记忆中几个老物件的故事 (baidu.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个人都可以长期做到每周有效阅读6本书
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王福学诗词联语书法拾零序言[郢都故事·特稿]
悦读丨石俊青:幸遇新书做故交
价值投资与人生 | 第三代价值投资人李录问答系列(4) 在常劲先生为李录新书《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所做序言中,他写道:“知识和技能不是我从李录君那里获得的最宝贵
贩书日记 2020年6月2日星期二晴
大单元教学与微专题突破: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