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韵味人生(64)陈志雄:一曲催人奋进之歌
userphoto

2022.08.17 湖南

关注

韵味人生

拾起岁月的珍珠,捕捉人生的韵味

捧起生活的浪花,品尝智慧的美味

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农历七月二十一

文学评论

一曲催人奋进之歌

——读陈志雄散文集《围屋》有感

志雄新书先粗看了一遍。有的文章早已拜读过。这本散文集分“故土乡恋”、“人生况味”、“文艺视线”三个栏目,总共收录了33篇文章。我感到这本散文集,充满着正能量,是一曲催人奋进之歌!本文从三个角度,谈一下我对散文集的读后感。

一、用人文的目光关注围屋。

志雄的故乡是江西赣南山区安远县。这是一座充满扑鼻文化芳香的古城,它的历史沿革一直可追溯到南朝。安远县处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是赣南采茶戏发源地。是江西省首个“中国楹联之乡”。赣南客家民居“围屋”,当然也是远近闻名。

2018年4月20日 韶关

他在“故土乡恋”栏目中,聚焦重点向人们推出了“围屋”,并将这篇文章,作为这本散文集的标题,至少他本人对这篇散文是情有独钟的。我便不由也聚焦“围屋”,再去探个究竟,果然还是有新的发现与联想!他围绕“围屋”这个主题,书中有三篇文章。

志雄在“围屋”中,对其时代特征与历史轨迹作了全方位的介绍:

围屋大小不一,姓氏统一。一围一姓的体系维持了千余年,直至大江大河翻天覆地的1949年……

要说好玩的话,就数我老舅公家卢屋的图南围了。图南围里能住上千人,大巷小巷、明道暗道数不胜数……

从他三篇有关围屋的文章来看,他童年对围屋的记忆太深了!对围屋的感情太深了!而且后来他又查阅了不少资料,对赣南围屋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陈志雄在研讨会上发言

围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大多选择在偏远的丘陵地带斜坡地段建造。

但后来在50年代“,客家围屋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一些围屋的磨石和火砖都被拆去建新房,内墙的老泥土砖被当作上等的肥料,洒落在人民公社的稻田里。

围屋毁了,那段围屋历史的痕迹也就不存在了。志雄通过自费到欧洲旅游,看到国外对珍贵的古物,保护得非常好,如德国柏林被战争炸毁的城市,它们的城市重建,大多数都是对旧时的建筑重建。我们在这方面却还做的很不够,在错综复杂的利益以及强心剂般的GDP驱使下,文物建筑以及每座城市原有的性格和传统,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因此,就有了“围屋”这篇文章。我感到,读志雄的文章,他观察事件特别细心,语言的表述也恰到好处。他在《红色围屋失去的族亲们》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多次问村里的老人:“我们同一族人,敌人怎么只打尊山围?咱村里的人又为什么不去救他们呢?”而老人们回给我的只是一声哀叹:“唉,那个时候啊……”便再也不出声了。最后被我逼问急了,只好说:“尊山围是红的,我们是白的啊,懂不懂?”

中间为陈志雄,左为笔者,右为文友张旗

我还是不懂。

他用这种层层推进,带有悬念的写作手法,使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显得活跃,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综观他三篇写围屋的情况来看,都是用人文的目光深切关注着渐渐消失的围屋,深情怀恋着昔日童年时代,在围屋那个世外桃园里的美妙时光。

作者在《老围屋的断想》一文中,非常神往当年“围屋碉楼高耸入云,高高的、厚厚的墙上枪眼炮孔一排排洞开,像客家人一双双明亮的眼睛……”

不过这些几乎不复存在了。围屋外面已经有了一栋栋钢筋水泥大楼,围屋则成了新农村立在大地上的一块纪念碑。

作者回故乡,看到这样的情景,发出内心的感叹说:这碑文,写下了客家人的思念、情怀和衷肠!

作者人文的情怀非常浓烈,对渐渐从视线中消失的围屋,抱有深深的怀旧之情。

二、用独特的视觉缅怀历史。

志雄在“人生况味”栏目中,共收录了十篇散文,其中我最感兴趣也最能触动我心灵的是《石门记忆》这篇散文。作者在这篇散文,用独特的视觉来缅怀历史,用“贪泉”的故事来警示后人。《石门记忆》这篇文章,讲述了东晋元兴元年,有关吴隐之与"贪泉"的故事,推出了一个不了起的清官。这里的篇幅较长,而且有几个回合。

文中还谈到了大文豪苏东坡,当时悄悄来到石门北面的灵峰山,并赋诗题壁:“灵峰山上普佗院,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的优美诗句。

不过,我读这篇比较长的散文,思绪却老是围绕着文中那一小段话展开。作者开篇就介绍了,1989年的初冬,刚成立的广州铁路局文联在铁道部石门疗养院举办首次文学和书画创作笔会。来自全局各条战线的16名年轻作者聚石门十天,留下了不少佳话。

笔者在陈志雄作品研讨会上发言

我读这篇文章,则认为这段话是本文的点晴之笔。这是因为石门恰似广铁文学的摇篮,是云集第一批广铁文友的圣地。那里留下了我们圆梦的足迹,留下了我们对文学美好前景的向往。在我的印象中,在石门参加过两次文学笔会。感受都非常深。

尤其印象深的一次笔会,局文联老秘书长杨冠英,在办班空闲之余,兴致勃勃带我们到石门疗养院后墙外的“贪泉”石碑旁,与我们讲述“贪泉”的来龙去脉,我们并且还在“贪泉”石碑旁合影留言,我那时穿着一套铁路制服,感到非常自豪。我后面站着一位非常年青,而又英俊潇洒的文友,他就是何冰。我不知道他究竟小我多少岁,只知道他远逝我们已经许多年了。回想起来还是有些感伤。

作者在《石门记忆》这篇散文中写的:记忆是一个幽灵,它总是在人不经意间一闪而现;记忆又是哲学家和政治家的活化石,需要的时候,它便会在他们的脑门上起舞,在他们舌尖上跳跃,记忆更是文学家们创作的源泉,闸门打开,就会源源不断。

陈志雄(左)与广铁贺岁歌作曲家刘洪胜

石门笔会之后,我确实创作了不少作品,而且呈现出一发不可收之势!石门的记忆,勾起了我对石门美好文学笔会的回忆。笔会中,白天我们文友基本上都是静心在屋内埋头创作,完稿后老师还要看,还要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最放松的时光是晚饭后,一帮文友沿着石门江边散步的情景,往往要走很长一段路。边走边聊,相互交流感情,觉得这个日子特别温馨。这段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作者这篇文章写得好!

三、用更高的要求努力工作。

这部散文集收录数最多的是“文化视线”栏目,这个栏目共收录了14篇散文。收录的这些散文中,都有其各自的亮点与可读性,比如:《南岭山下一棵草》,写一个铁路劳模,不仅养路工作干得出色,还义务为当地村民治病,成为名扬当地的活雷锋。还有,他写了肇庆三铁笔,各有其特色。在同一个铁路区院,竟出了三个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占了肇庆市书法界的小半壁江山……写了诗路上跑马拉松的蔡宗周老师,64岁还取得了国家一级作家职称……写了广铁摄影家协会主席老裴的精彩人生……写了旗哥与旗歌的印象,讲述了旗歌成为“文艺义工”中的一员的故事……

尤其在《文艺盛会亲历记》一文,更具有时代的特色与亮点。2016年11月底,志雄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作者在《文艺盛会亲历记》一文中扬眉吐气,深深感到文艺的春天来了!文学事业大有复兴之势!

九十年代湖南张家界文学采风,中间戴太阳帽的为陈志雄,笔者为右一

更令志雄没有想到的是,当时他收到了一条庆贺他生日的信息:今天是您的生日,恰逢第十次全国文代会,是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祝您生日快乐!谨代表第十次文代会大会秘书组、大会秘书处驻京都信苑工作组,向您致以诚挚的祝福和热烈的欢迎,希望您在会议期间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志雄能够出席第十次文代会,既是广铁集团的光荣,也是全路的骄傲。参加这次会议后,属马的志雄更勤奋忙碌了!为广铁文艺事业的发展,干了大量的工作。如举办广铁摄影作品展览、书法作品展览、收藏作品展览等,还开展了讲述广铁人的故事、采写粤汉铁路等大型活动,立体式将广铁文联事业推向前进。同时,他还组织精干力量,编辑出版了“广铁文联三十年文选”丛书,分小说、散文、诗歌与报告文学四本,献给广大广铁职工,显示出了文学事业的厚重感与光荣的使命感,给广铁文坛带来了可喜的新气景。

为望他继续深入生活,笔耕不止,文如泉涌,不用扬鞭自奋蹄,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来!

陈志雄简介

1986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已经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出版了六部专著。

曾荣获各类文学奖项20余个,其中散文《火养堡纪事》2009年5月获中国散文学会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散文征文二等奖、报告文学《一个保姆和一个普通铁路人家的今生情缘》2007年8月获中国企业报第十六届新闻(报告文学)奖一等奖。有20多篇作品先后收入全国正式出版的文集、选集等书籍,其中中篇报告文学《通途》在《中国铁路文艺》2008年第3期头题刊登后, 在铁路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被中国企业职工文化大系收入报告文学卷《梦想花开》(2013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等三本书。

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艺志愿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感市作家协会举行散文创作笔会暨汪梦芬散文集《以梦为马趁芳华》首发式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 邢秀玲文论《三峡散文家的炽热情怀——李华章其人其文》
迟子建:一溪奔流成大海
就是这么催人奋进
广铁战疫
明天可以放假回家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