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振兴 农业,为什么大多只“农”不“业”

大家都知道乡村振兴是项目投资、项目补贴的好帽子,更是很多农业人觉得的福音,然后不得不说,就目前为止,“乡村振兴+农业”模式完全跑通的没有几个。

无外乎“乡村振兴+农文旅”模式,必须在很多一线城市周边,有足够流量和订单量的个别项目,亦或者是红色旅游

而市面上普遍流传的“土地流转+订单农业+金融担保”这种苦逼模式,暂时太多还看到大就业大增收。像群里说的褚橙这种直供品牌是特例,当时我不叫订单农业。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这类苦模式也会苦尽甘来,毕竟最近几年,土地大规模流转农业用地才开始。这类模式因为农业周期长的特性,还没到收获期

所以政府的朋友们,在你招商,别人来投资投标的时候,建议除去主观因素,还是要看一个产业,支柱产业是否与县域匹配,不要最后只“农”无“业”,老百姓还靠微薄的土地过活。

前面感慨之言结束,话归正题。

1、只“农”不“业”的根因分析

第一,乡村振兴,只做涉农,没有产业首先是因为打造产业太长久,资本市场不会容许太久的变现。民间资本和国资,也未长时间投入。

第二,农业本身打造产业,是比较难的,要看区位,要看政策,更要看产业基础。所以用泛农业来做乡村振兴,可能会更好一些。比如农批市场、冷链园。

第三,太多的信息化公司来了,农业可能只需要各行各业头部的几个信息化数字化服务公司,要把大企业已有的社会资源、商业模式都带来。小公司做的只能是一个个项目,建议小公司做乡村振兴的时候一定要拉上个实业合作伙伴,否则一个个项目会很苦,除非赛道是农业服务

第四,人才缺失,对于农业、数字化、装备、国家政策、产业、销售、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或者专业人才太少。很多人也不是我为了农业这个产业而来,所以会有些欠缺。

最后,县域长久性持续的投入,缺失,毕竟农业局在各个局里。。。

2、如何避免只“农”不“业”

要让农业有产业性质,首先必须有规划,基于当地政策、产业基础、区块位置的详细规划,并结合在当地的政府规划中。

第二,对于做农业产业的资本入局,县域内也要有筛选机制,不能为了短期效益,胡乱引入投资方,要明目筛选机制可以由一些有意向的厂商代为构建,这还会是另一种打法。

第三,配套农业实业的布局也不能少,必须有效配置,不能只是信息化,认养农业等服务性质的商业模式。

第四,培养当地的农业人才,还要有长久性的投入,毕竟新农人、村民技能教育都是有政策的。有时候只有当地人培养起来了,才会留在当地。

第五,农业数字化公司,尤其是头部公司,要打开格局,要从长远利益和社会责任角度,巧妙设计自己的数字农业产品和运营模式。不要抱有打一枪就跑的心态。

3、谁来负责解决只“农”不“业”

这个问题谁来解决,应该是需要企业家、产业本身和政府一起来解决

首先企业家们需要以共同富裕为准则,至少带动一部分的富裕。合理的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开始乡村振兴,毕竟我们是社会主义,最近对资本的合理控制,想必大家也有目共睹。

其次是产业本身,产业链必须要良性循环发展,能有效消化不稳定因素,抗风险能力要强,这几点可能农业这个产业的表现不怎么好,那就选择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吧。或者选择农业细分行业里足够健壮的领域来开展乡村振兴。

最后实现政府兜底,虽然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但也是市场经济,所以有些时候也更需要政府这双无形的手。就去年的猪肉上涨,就可以清晰看到政府的兜底举措。在农业,政府有些很好的牵引产业发展价值,也有相应的抓手,足够让产业受益,让村民受益。也需要摒弃某些智囊团的错误观点,多来民间听听,多听优秀专家智囊团建议,多下地,多感受,再规划,再决策,最后是高效落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县域内,做乡村振兴的套路(附建议)
稳产业促就业 促进乡村振兴“加速跑”
​安徽金寨:数字金融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数智企业助推数字乡村建设大有可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四生四共四融”的“农文旅融合”实施发展理念
未来农村电商升级的10条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