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除夕夜的祭祀之火是根文化的传承
userphoto

2023.01.21 山西

关注

春节,是汉文化圈传统的农历新年,俗称大年、过年。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农历春节便一直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采用公历计年,1月1日为“元旦”。在中国便有了元旦的“阳历年”和春节的“阴历年”之分。

中国人的春节,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祭祀活动。春节,人们要祭祀天地,祭奠祖先,祭祀神佛、祈福求丰年,等等。这些祭祀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些习俗还包含很多美好的传说。

祭祖,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汉族祭祖的四大传统节日。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要祭拜祖先。有的地方在祭祖的同时,还要祭祀天地神灵。供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烧纸的同时,要叩拜祈福,俗称“给祖宗送钱粮”。祭祖的民俗是中国人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

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每年全球各地的华人都以各种方式祭祀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中国人过节不忘记祭拜先人,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人普遍采用的祭祖仪式,尽管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中国人的祭祖,家庭祭祀活动是最主要的。按照传承的民俗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的地位相等,都要顶礼膜拜。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刻关注着后代子孙,尘世的人们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祖先的庇护和保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以激励后人,实际上就是一种根文化的传承。

汉族传承的除夕祭祖,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春节对祖宗先辈以祭礼方式表达怀念之情,可以让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中国人每逢除夕总要祭祀祖先,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已经成为传承文化,与迷信已经无关。有些地方以宗族方式祭祖,除夕下午族人集合在祠堂,同一姓氏宗族成员以盛装参加,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老百姓则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供奉美酒佳肴,进行家庭拜祭。

传统的春节祭祖是要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的,祭祀的顺序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供桌摆在坟前,上置美酒佳肴,坟前烧纸祷告,谓之“送钱”。家人依次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最后把撒在坟前或埋进土里,这才祭祀结束。

家中的祭礼活动,要在除夕上坟回家之后的不同时间段里进行,称之为“请老祖宗回家过年”。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只能天黑以后祭祀行。先将供桌摆好,一般摆放在堂屋中间西墙前,供桌上有香炉、香筒、烛台,供桌西下面要摆放祖宗的照片或族谱的“谱单”(世系表)。如果没有祖宗的图像或族谱,可以摆放祖宗的牌位。摆挂好后要上香摆供、烧纸,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

中国春节传承至今,祭祀文化对节日的推广和继承起了极重要的作用。春节的祭祀活动从腊月二十三祀灶开始的,到正月十五的送灯结束,前后长达二十多天。

人类最初采集到火以后,就与火形成生死相依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初,人们利用火发明了火塘,后来又演化为灶,并在灶的基础上产生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春节所祭礼的灶神就是人们对灶与火的崇拜而产生的祭祀文化主题。

火神祝融是最早被祭祀的灶神。祝融,是夏代火正的官名。传说祝融是炎帝第五代孙,兽身人面。《汉书·五行志上》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随着中华祭祀文化的发展,人们祭祀的灶神逐渐演化为灶王。

灶王的传说是一个悲凄的爱情故事,传说灶王生前叫张郎,发财后回家休妻了丁香另娶海棠。丁香离家后乘坐一头老牛拉着的车走到大山里时,被一位老婆婆和樵夫儿子收留了。丁香勤快而又漂亮,与樵夫相爱成婚后,家庭生活终于富裕起来。

变心的张郎与丁香分手后,家里突遭大火烧成了乞丐,海棠也离夫改嫁。张郎讨饭到丁香家门前时,被丁香认出。

丁香为张郎做了一碗面条,把自己与张郎结婚时的荷叶首饰放进了碗底。张郎吃到碗底的时候,发现了自己与丁香结婚时的东西。他一时羞愧难当,钻进灶里憋死了。

张郎死后,鬼魂四处飘荡,巧遇玉皇大帝下界视察。玉帝得知张郎是憋屈死的,便封他为灶王。要求他每年除夕前七天到天庭报告下界情况,除夕那天再回到人间灶后享受烟火。从此便有了祭灶王的故事。

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要送灶神上天,祈求灶神向玉皇大帝说下界人间的好话,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家家户户都在灶后的墙上贴着一张灶神像,两旁有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晃灶时,人们会把旧神像和对联撕下来,用火烧掉,这叫辞灶。并在灶神像前供奉糖果,摆一些其他供品,再烧些纸钱,这是送给灶王爷上天时路上用的盘缠。祭祀时,户主口中念颂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口诀。然后全家人依次叩头,为灶神送行。给灶神供奉糖果意在把灶王爷的嘴粘住,以免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乱说乱奏。

大年三十又称除夕,这天早晨,人们会在门的两侧贴对联,在门上或窗户上贴福字。然后,由家庭主妇准备菜肴、剁饺子馅,晚上还要包饺子。

除夕这一天上午或者下午,当家人或长子、长孙就会带着供品和烧纸、纸钱、线香等物品去祖坟那里请先人的魂魄回家过年,这个活动叫“请神”。如果祖坟在外地,请神活动会在晚上,到家附近的十字路口祭祀。

除夕的祖坟祭祀有固定的程序,一般的做法是在坟前用树枝划一个圆圈,但要留一下小口不得封死,要允许野鬼游神进来分享烧给先人的纸钱。这个规矩蕴含着中华民族互助互济的文化内涵。

然后,负责祭祖的人要在坟前摆放供品,供品有水果、菜肴、馒头、烟酒等。然后点燃三根线香,成品字形插立在坟前。这一切做完之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烧纸放在坟前划的圆圈里。烧纸事先都用古币印模打上烙印,打烙印的时候要求只能在一叠纸最上面一张打印,这叠纸大约有五六张,打印好以后,要折成三角形状。在坟前摆好烧纸以后,祭祀之人会跪在坟前将纸点燃,直到烧纸燃烬之后,祭祀之人要在坟前磕三个头,再双手抱拳作揖,以示结束祭祀活动。在祭祀结束离去的时候,祭祀人还要在口中念叨:“(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祖爷爷、祖奶奶),跟我回家过年吧。”

祭祀之后,要立即往家走,路上不准回头,要一直回到家里。进入家门前要把一根事先准备好的棍子立在门边,俗称“拴马桩”。按男左女右的规则摆放在门边。

放好拴马柱后,祭祀人要到堂屋事先准备好的供桌前,在香炉里点燃三根线香,成品字形插好,同时要说一声“请(被祭祀人的称呼)上位。”然后,在供桌前的纸盆里点燃烧纸,并在纸盆前磕三个头,再双手抱拳作三个揖。然后,家里人按照先男后女,先长后幼的顺序依次向先人磕头,作揖。

祭祀的供桌上的神位前要摆放各种祭品,大都是菜肴、馒头和河水,午夜吃饺子前,还要供饺子。

午夜的时候,要给先人“发纸”,就是按照祭祀的程序,依照长幼顺序在供桌前烧纸磕头、作揖。按传统习惯,供桌上的香火不可断,要不间断地上香。所有来家拜年的直系晚辈和旁系晚辈,进屋串门或拜年报时候,也必须按照祭祀的要求,对先人祭拜。这个祭祀活动一直保持到正月初二的晚上。

到了正月初二吃晚饭的时候,家里人要在供桌前再按前述程序祭祀一次先人,然后将供桌上的供品及香炉撤掉,带着烧纸和饺子汤到大街上点燃烧纸,磕头作揖,将饺子汤泼到街上,说一声“(被祭祀人的称呼)您请回吧。”

到此,春节祭祀先人的活动也就结束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家人须按照前述的祭礼程序还要有一次祭祖活动。下午或傍晚的时候,家人要派出代表去祖坟那里给先人“送灯”,“送灯”的祭礼程序与腊月三十请先人回家过年的程序是相同的,只是正月十五这天坟前祭祖,是要在坟前点燃两枝蜡烛或放置点燃蜡烛的小灯笼。送灯仪式结果后,也要像腊月三十那天的程序一样,把先人请回家过十五,接受晚辈家人的叩拜和祭祀。到了午夜,家人要一同出门,到附近的路口烧纸,请先人回到坟地。

很多地方有正月初五请财神的祭祀习俗,请财神,是希望财神爷能够在新的一年给自己的家中带来财富,促进家庭运势的发展。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赵公明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这一天晚上,家家都要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叫做接财神。

传说,正统道教的财神叫赵公明,掌管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财,并带领部下督掌天下财源。只发正财,不容不平之事,不发不义之财。被玉皇大帝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掌赏罚恶诉讼、护道降魔、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可以祈祷祭祀,玄坛财神护佑修行,故称为正财神。

请财神,首先要根据自己八字和家庭其他成员的生辰八字或合伙人或主要管理人的生辰八字,经过批算后,确定哪尊财神适合自己请。财神有文财神赵公明和武财神关公,二神只能请一,而不可以同时恭请。其次,要请风水先生选择财神安放的位置,予以供奉。再次,要准备财神前的词讼,即由有功行的法师为神像赋予生命和法力仪式的言词,经点窍通灵后有效。第四是对财神装藏,由有功行的法师在神像内安放专门的法物,赋予其生命和神力。第五是安神,由法师指定供奉的主人将神像安放到预先准备的神龛内,再焚香烧纸祝福,就代表请财神已经成功。

由于请财神已经深入民心,现在人们请财神已经没有了上述程序性仪式,而改为烧纸和燃放鞭炮烟花主。在有财神庙宇的地方,人们会到财神庙里按照一定的仪式请财神。所以,到了正月初五的晚上,不管地方如何禁止鞭炮,总会有人以放鞭炮的方式请财神的。

其实,春节的祭祀活动,不仅具有程式化,而且祭祀活动庄严而又神秘,其中既有对神灵的敬奉和美好生活的想往,也有对先人的纪念。春节祭祀先人,是中华民族孝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人死后不存在灵魂,但人们通过这种祭祀文化告知青年一代,做人不可忘记根本。

现在各地政府都禁止到坟地里烧纸燃香祭祖,主要原因是防止发生火灾。虽然管理严格,但人们对春节祭祖的事情是不会因为政府的政令而放弃的,于是便出现了大街小巷的路口处、桥头上烧纸祭祖的现象。

腊月三十的晚上,几乎所有的路口有会看到燃起烧纸的火光。这些火光距离都很近,几乎十几步就会有一堆火光。在路口祭祖的人们,会就地划一个大圈,迅速在圈里烧纸祭祀,不等火光熄灭,人就会迅速离去。当市政管理人员发现火光赶来的时候,只能看到纸灰的余烬,祭祖的人们早不见了。而第二天,在烧纸的地方不仅有纸灰堆,而且随着北风的吹来,黑灰漫天飞舞,对环境和空气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

人们之所以采取打游击的方式在路口烧纸祭祖,因为祭祖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们过年祭祖的民俗不会因为政令而消失。不过,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人忘祖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中国人对父母不孝,不养父母的现象目前已经蔚然成风。如果再继续禁止人们坟前祭祖活动,将来总会有一天,人们连父母带祖宗都会忘记的。

地方政府为了防止火灾禁止在野外坟地里烧纸祭祖是正确的,但采取简单的办法强行禁止,就像人民日报评价禁止放鞭炮一样,属于懒政的作法。其实,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对人们祭祖文化的管理并不难,比如,设计一种封闭的桶式烧纸装置,允许人们使用封闭的专门工具烧纸,就会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

有人说,烧纸祭祖是迷信,应当禁止,可是遍布大小城市的西方教会、教堂那么多,却没有专家学者出来说那是迷信活动,反而政府还提供一定的政策允许这些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的发展。所以,应当对烧纸祭祖的民俗采取规范的管理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人民群众继续传承这种祭祀文化。目前的形式上禁止野外坟地的烧纸祭祖活动的后面,出现了范围更大的路口烧纸祭祀活动,不安全的风险更大了,更加难以管理了。所以,有关管理部门对这种现象采取了眼不见则不管理的对策,并没有达到禁绝风险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灶王爷(“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烂面汤”!灶神到底是谁?老人给出答案)
莱芜有个节叫“七月十五”!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像莱芜一样对其如此重视!
淄博年俗——大年三十祭老祖
中国的春节习俗
小年为什么要祭灶神?这其实是一份传承自上古的,人与火的缘分
过年,那些日渐消弭的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