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年读记:气象宏阔与海阔天空
userphoto

2023.01.06 江苏

关注

2023.01.4~01.05,昨日小寒,与这两天心情类似。这么多年,我找到一条自我调节的路子——读书。心情寒凉时,就读一些诗词,怡情悦性,宏阔心胸,提高鉴赏力,又培养定力。昨日,读宋诗中张耒的几首,其中《秋日登海州乘槎亭》反复诵读数遍。登过山看过海的人和只在心里想着山和海的人不同,和只在山脚与海边瞟几眼的人也不同,海阔天空,必得人亲历过才能真有这感受。今天,读沈祖棻先生《宋词赏析》几首,《菩萨蛮》反复诵读数遍,又网购《鼙鼓声中涉江人》,沈先生所以与许多学者鉴赏有大不同,是因为她既是学人,又是词家,且后一个因素对她鉴赏力的帮助更大。更多学者只是读了没有走心,或者走心也只是轻飘飘地走过(很像近来许多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所谓专  家)。两三百字体会,后附笔记几条,再附原文,打住。

2023.01.05/8:26

附一:笔记六则

笔记1.亲历不同于想当然,好诗需要时间,修炼到了,才有心胸、眼界,所谓海阔天空,是你的心里藏得下海藏得了山之后,天地都变得高远了,你看到的是远方上方,不只是脚下的苟且。1月5日晨读张耒此诗,人似又登山观海,看到了山路上登攀的自己,也看到了山巅驻足、眺望海天一色胜景的自己。人间值得,是人觉得自己走过的路值得,结交的人值得,所有的付出值得。今晨读诗结论:一切还好,都挺好。
鉴赏:上引两诗也写到山和水,但不及此诗写山写海的气象宏阔,可见要达到此诗的艺术高度,很不容易。
笔记2.十几年前我写过这样两句话:早爱盛唐大气象,人近中年读宋诗。十几年后想来,唐诗相当于人在青壮,多的是青春勃发、血脉贲张,气象宏阔还得看宋诗,有了一番一番经历之后,心沉稳了,人站到高处了,才有了宏阔的气象。这么一想,当时和现在的想法都没有错,都是那时那刻、此时此刻能有的最真的想法。人超越不了年龄,就像张耒没有这次登临就写不出这首好诗、创造不出这宏阔的境界一样。
原文:气象宏阔
笔记3.又一阔字。好久不读诗了,读诗不只怡情悦性,更在给人诗境,给人海阔天空的境界。
原诗: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
笔记4.都是事物,视角不同,不妨以我为主。
原文:把一件小事物作为大事物的坐标,一反通常以大者为主而小者为客的说法。
笔记5.生活的味道不都是深刻。
原文:浅露无味

笔记6.沈祖棻先生的鉴赏与一般学者有大不同,主要因为她既是学人,又是词家,后者更重要。

原文:沈先生正是以提高听众和读者鉴赏诗词的水平为目的,通过自己的示范活动来传授方法,为人们指出阅读、分析、欣赏宋代婉约词的门径。

附二秋日登海州乘槎亭   张耒

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

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

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

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

海州旧治在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乘槎亭得名于八月海客乘槎的古代传说(见张华《博物志》)。哲宗绍圣(1094—1098)初年,张耒知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这是他秋登海州乘槎亭之作。海州濒临黄海,靠近连云港。诗人登高览胜,海上八月,西风送凉,乘槎亭外,波涛万顷。首联写了茫茫黄海奔来眼底的壮阔景象。海州是江北著名水乡,劳动人民下水捕鱼,上山采樵,颇能自得其乐。秋晴日暖,山路迂徐,松柏生香,别是一番佳境。次联所写是城外人家、山间小路的缩影。三联是全诗的警句。诗人的视野由远天的雁群转向近海的浮舟。隔水飞来的“鸿阵”,在广阔的长空不断变换队形;趁潮归去的健儿,“橹声”频传,更见出和风涛搏斗时的急迫情状。如果给长空、雁阵、海潮、舟子一一着上颜色,这幅天水相接渔舟星罗的水彩画,很能引人入胜。末联照应第二句,引出诗人的想象:那一望无涯的海上,不知“蓬莱”仙岛究在何处?也许就在夕阳尽处,“烟浪参差”的地角。这是一首登山观海的诗篇。全诗节奏,随诗人登乘槎亭的主观感受为起伏,忽上忽下,时远时近,给人以天空海阔的印象。诗人立足亭中,放眼海上,对于面前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虽然表示欣赏,却并不感到满足。对广阔的鸿阵、趁潮的橹声,虽有较大的兴趣,但更为向往的却是烟浪参差、夕阳尽处的海上三山。苏轼曾经称赞张耒的作品“汪洋冲澹,有一唱三叹之声”。此诗也许体现了这一特点。“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答李推官书》)这是张耒形容作者充沛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创作中喷薄而出时所说的名言,也可以用来形容这首诗。如果说此诗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可以比作“沦涟”,隔水鸿阵,趁潮橹声,就可以比作“波涛”,而茫茫海水,参差烟浪,便近似“风飙”和“雷霆”。张耒在绍圣以后,屡坐党籍贬谪,同苏轼有相似的命运。他早年便怀政治理想,却未能实现。“汉庭卿相皆豪杰,不遇何妨白首郎。”(《夏日二首》)这可算是他的内心独白。从这首景物诗中,我们看到:他要乘槎浮海,直上蓬莱三山,便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虽然这理想未能实现,但此诗还是具有开拓眼界心胸的鼓舞人的力量。就艺术表现说,首尾两联,固然是由乘槎亭的得名而引起的,但登亭毕竟是外因,它通过内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才产生了这两联诗句,而其中恰好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但此诗一、四两联,却一向被人忽视,倒是二、三两联因写景成功而受读者注目。作者确是一个工于描写山光水色,而且最喜欢晴天的诗人。写于同一时期的“鸟飞山静晴秋日,水阔人闲熟稻天”。(《将至海州明山有作》)“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屋东》)同此诗第二联的“日暖”、“秋晴”,绝不是雷同,而是诗人生活爱好的表现。上引两诗也写到山和水,但不及此诗写山写海的气象宏阔,可见要达到此诗的艺术高度,很不容易。

(陶道恕)

选自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

附三:欣赏婉约词的门径   邓魁英
    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一书出版于1980年,当时我是用六角四分钱买到的。如今在柜子里插得密密的书籍中,它显得已经很破旧了,那是因为上面留有我多次捧读的手印。书中《北宋名家词浅释》部分是我最爱读的,据程千帆先生撰写的“后记”说,它“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讲课笔记”。当初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提出:“宋词不大好懂,特别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同样,古代词论家对于这些词的批评也不大好懂。”于是,沈先生便根据他们的需求开了课,侧重于讲解婉约派词人词作的艺术技巧和一些词论。我在读词时最感困难的也正是在这些方面,所以阅读这本书后觉得对自己确实很有启发。另外,我在学习和讲授古代诗词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习惯,摸索到一点方法,与沈先生所讲的竟多有契合。这使我每读此书时总是倍感亲切,就好像受到了前辈的支持与鼓励一样。沈先生1977年因罹车祸不幸逝世,她的讲课笔记不能再续写下去,留给我们莫大的遗憾!如今,就是《宋词赏析》一书在书店里也难以找到。所以在沈先生逝世二十余年之后,北京出版社将它收入“大家小书”中重新印制出版,实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北宋名家词浅释》是一部针对性、目的性很明确的教材。当年沈先生是给那时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答疑解惑的,但对今天的一般读者来说也是适用的,因为如何鉴赏宋词的艺术技巧仍是广大诗词爱好者共同面临的难题。沈先生正是以提高听众和读者鉴赏诗词的水平为目的,通过自己的示范活动来传授方法,为人们指出阅读、分析、欣赏宋代婉约词的门径。
    沈先生的讲词具有传统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呈现出了她个人的风格。这是因为她不仅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教师,还是一位识见卓越的文学史家和才情丰盛的女词人。她讲宋词既能把文字训诂、典故解释、史实考证和古代文化知识的介绍极其自然地融汇在一起,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宋词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并把词人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她更能细腻入微地梳理和体味作品中作家思想情绪变化的脉络,解析其所创造的形象、意境和种种艺术表现手法、修辞造句技巧。读沈先生的书总的感觉是知识的容量很大,她善于抓住作品的重点、难点,从不同角度把问题讲细、讲深、讲透,所谓“浅释”者,实乃先生自谦之词。先生要把金针度与人,总是有意地教方法,这正是令人钦敬的一位教师的优秀品德。我料想读者看过这本书之后也是会与我发生同感的。

附四:无名氏(一首)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相传是李白所作,最初著录于北宋释文莹的《湘山野录》。据说,魏泰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沧水驿驿楼的墙壁上看到这首词,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后来到了长沙,在曾布家中得见《古集》,才知道是出于李白之手。《古集》,亦作《古风集》,今天已经完全不知道是一种什么书。但从此,这首词就算是李白的作品了。但从明朝胡应麟的《庄岳委谈》起,就因为〔菩萨蛮〕一曲,据唐人苏鹗《杜阳杂编》的记载,始于晚唐宣宗的时候,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不可能用这个调子填词,疑心它是出于晚唐人的手笔,而嫁名于李白。近人况周颐的《餐樱庑词话》则举出〔菩萨蛮〕的曲名,已见于盛唐时代人崔令钦的《教坊记》,以证其早出,可被李白采用。而浦江清先生《词的讲解》则又说《教坊记》既系杂记教坊掌故的书,后人自然可以随时增编,并不能断定〔菩萨蛮〕曲在李白时即已存在,从而将此词的著作权归之李白。我们认为,围绕着〔菩萨蛮〕这个曲调出现的迟早进行争论,似乎难以解决此词是否属于李白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就是从词体的发展来考察,看这首词的题材、风格等是否可能出现在盛唐时代。答案是否定的。中唐文人开始偶尔填词,从韦应物以迄白居易、刘禹锡的作品,大体上是民歌的模仿。但从温庭筠以下,就更其文人化了,而且走上了“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欧阳炯《〈花间集〉序》)的道路。像这首〔菩萨蛮〕中所表现的羁旅行役之感,在晚唐、五代词中是十分生疏的,其所表现的阔大高远的境界、浑厚清雅的风格,也完全摆脱了花间派以绮艳风情为主的影响。如果拿温庭筠著名的十四首和韦庄著名的五首〔菩萨蛮〕与这首词对照,就不难看出,它不但不可能出于盛唐李白之手,也不可能如胡应麟所推断的,出于晚唐温庭筠一辈人之手,而应当如浦先生所推断的,是北宋前期的产物。当时人将其嫁名李白,无非是想为这首词增高地位,使它得以流传。这一点,倒是达到了目的。
    其实,这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并非重要问题。它是一首杰作,绝不会因为不是李白所作而减价;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绝不会因为作了这首词而增价。我们今天只是为了这位题壁的作者没有留下他的名字而感到惋惜。
    有这么一位旅客,跋涉长途,中路在鼎州沧水驿歇了下来。他在驿楼中凭高望远,引起了对于乡土的怀念和欲归不得的忧伤,于是就在墙壁上题了这首词。驿是旅客临时休息的地方,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怀有各种各样的感情而奔走道途的人,都得在那里歇脚。墙壁上题有这样的词,是很自然的。
    这首词一上来的两句没有明写这位旅客及其所在之地—驿楼,而是先展示他在楼上所看到的景色:远远的一排齐整的树林,缭绕着迷迷蒙蒙的烟雾;在树林背后,又露出了一带荒凉的山峰,那青碧的山色简直教人看了伤心。这里写的,不但是秋天郊野傍晚时候的风景,而且还是一位旅客眼中所看到的和心中所感到的风景。这两句虽然没有写出眺望风景的人是谁,他又在哪里眺望,但我们从作者展示的景色中已经可以知道,这绝不是闺中少女所感受的牡丹亭畔的春色,也不是楼头思妇所见到的长安陌上的风光,而是一位患有怀乡病的旅客在征途中所望到的秋郊广阔然而黯淡的暮景。这里不但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也同时抒写了人物的心情。这就是所谓景中有情,或情融于景。
    这种成功的描写固然由于作者对于生活有高度的真实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而其语言的精练确切,也大有助于它的表达。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字遣词,不但极其确切地表现了交织在一起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心情,而且也强有力地预示了以下的意境和情调。如以“平”形容“林”,构成“平林”一词,不但确切地写出了是凭高望远时所见的树林,也同时表现了全词阔大高远的意境。“漠漠”和“烟如织”,写出了一片弥漫冥蒙的烟景,真切如画,而这幅画面呈现的色彩又是凄黯的,与全词的情调相合。“寒山”给人带来的是寒冷和荒凉的感觉。这只能是郊野傍晚的山色,而且是这位旅客所感受到的。“碧”本是青绿色,这里用来指一般的山色。它可以随着季节、朝暮、阴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可以是鲜明的,也可以是黯淡的。而这里写的,无疑的是属于后者。山的碧色用“伤心”来形容,非常奇妙而新颖。因为山本是无知之物,这里却用人的感情来表现它,就显得特别深刻。一方面,人本来伤心,所以眼中的碧山似乎也抹上了一层伤心的颜色;另一方面,将山人格化,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就觉得这种碧色,正是它伤心的表现,使人看了,更觉伤心。二者互相交感,成为一体,即所谓情景交融。此词“寒山一带伤心碧”,认为碧山伤心;李商隐《蝉》“一树碧无情”,叹息碧柳无情:相反相成,值得玩味。
    林烟织恨,山色伤心,已经使人触景伤情,何况愈来愈晚,一片灰暗的夜色已经由外边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楼中。这,就给全部图景涂上了一层灰色,加深了这首词凄黯的情调。“暝色”不是一种实质的东西,更不能行动,这里却用“入”字来形容它的降临,就更其生动地表现出了它由外而内,逐渐加深的过程,并同时传达了这位旅客对它的感受。所以“暝色入高楼”这句,从抒情方面说,是加强了人的凄黯、迟暮、孤独的感觉和情绪;从写景方面说,是由远到近,归结到词中主人公的所在地。这样,接以“有人楼上愁”句,点明人物、地点以及人的心情,便不突然。
    “有人楼上愁”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词的关键,因为整首词所写的,全是这个人在驿楼之上所见所感。它对上面三句来说,则是倒叙。按照顺序叙述,本来是有人在楼上发愁,于是凭高望远,如王粲《登楼赋》所说“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消忧”。然后看到平林烟织,寒山碧暗,反而更添了愁绪。现在却先写所见之景,后才点出人物所在地点及其心情,这就使景色及对景生愁之情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也使“愁”字贯上彻下,增加了它的分量。“有人”,一般指他人,但在古典诗歌中,有时也用来指自己,这里就是题壁旅客自指。
    换头“玉梯空伫立”,承上片结句来,写旅客在楼上眺望,为时很久。“梯”是举部分以代全体,以梯代楼,避免与上“楼”字重复。金玉珠翠一类的字眼,本是诗词中用来修饰房屋器具的辞藻,但与驿楼不称。这里只是借用前人现成的词语,如李商隐《代赠》“玉梯横绝月中钩”之类,并非指玉石制的阶梯或者楼台。有的本子“梯”字作“阶”。但“玉阶”系指宫殿中的玉石阶砌,南朝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有〔玉阶怨〕一曲,内容是写宫怨的。如此词用“玉阶”,则将主题由旅愁变成了宫怨,与全词都不合了。因此仍应从《湘山野录》的原文。以“空”字形容伫立,表现站立的时间虽已很久,还是徒然,有无可奈何的心情。
    站了很久,天更晚了,鸟雀都急忙忙地飞回巢里投宿去了。由鸟想到人,鸟是无知的动物,还有归宿的要求,人是有感情的,终年在外漂泊、奔走,怎么能没有思归之念呢?由此,自然地引起了最后两句。“宿鸟归飞急”,虽然是当前所见,而触景生情,托物寓意,就使得这句词同时具有双关的含义,丰富了它的内容。
    由“宿鸟”想到“归程”,凭高纵目,归路迢迢,唯有长亭短亭,互相连接,绵绵不尽。末两句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上句提问,引起注意,下句作答,加强气氛。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亭也就是驿一类的设施。“长亭连短亭”,就是说还不知道要像现在这样歇多少次中途站,才得到家。亭、驿既多,当然不能尽见,所以这里是以想象中的未见之亭,来补充目前已到之驿,就更显得归程甚远,归期难必。
    这首词结构匀称,上片由远及近,下片由近及远;上片景为主,情为辅,景中带情;下片情为主,景为辅,情中有景。加上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故所写的虽然是一个极其习见的主题,仍然非常动人。
    羁旅行役之感这个古典诗歌中极其习见的主题,由于近代物质文明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达与旅途生活的改善,这类作品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引起共鸣。而更主要的,则是在今天的新中国,许多人都是在为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明天而在祖国大地上奔驰。世界观的改变,已经使我们能够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对于所谓离乡背井、羁旅行役之感,不那么当一回事了。因此这位无名的杰出词人所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件可供欣赏和借鉴的艺术品,而绝非一部指导生活的教科书。这首词是如此,以下所要赏析的其他作品基本上也是如此。

选自沈祖棻《宋词赏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你一道温习诗词韵律(21)
李白不轻易写词,一写就是两首千古经典,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经典的唐词宋诗七首,丝毫不逊唐诗宋词,没有理由不会背
【原创】王雅彬:我读《人间词话全解》
中华之美——唐音宋调
盛唐诗仙—李白最豪放的三首诗,飘逸不群,除了李白无人能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