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迹探真】由明初至清末 长城军事使命的终焉与象征意义的浮现

使

终明一代

近300年统治的稳定

有赖于长城的不断修筑

而随着明朝灭亡

长城的军事使命

也就此终结

明长城的修筑

是明代政治导向

和国力状况的客观体现

根据明代早、中、晚三个阶段

长城的修筑特点

我们可以了解

明代历代政治主张的变迁

明早期

“限地朔漠 和谐共生”

明洪武至宣德年间

明早期国力强盛,军事实力强大,长城修筑的目的主要以固守边疆、主动防御为重。
对外政策主要采取武力防御方针,一方面以武力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实施北征;另一方面加强北部防御,重视军事筑城,修建关塞、墩堡、烽堠和边墙。这两方面措施都与明代的战略意图息息相关。

洪武初期

徐达曾就攻克元都城后的战略意向问计朱元璋:“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
朱元璋则答曰:“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
可见,朱元璋对元朝的战术战略为将元势力驱出中原即可,重在固守边疆。

洪武五年(1372年)

明北征和林,惨遭大败。朱元璋认识到漠北元朝军事力量仍然强大,一时难以全部平定,同时更加坚定了明太祖减少战争、加强边防的战略构想。于是改变主动出击的策略,改为建立镇守制度,修缮巩固关隘,以强化沿边防御。

永乐帝登基后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
朱棣执政初期,对边防建设极为重视,在北部边防做了一系列部署,为其集中力量经略蒙古诸部创造了条件。此时蒙古部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称鞑靼,西部称瓦剌,两部相争。
朱棣一方面对两部都采取拉拢的政策,以缓和双方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加强防务,选兵部将,以固防强兵震慑蒙古诸部。

永乐七年(1409年)

朱棣积极拉拢鞑靼,派使臣出使蒙古,结果使臣被当时的蒙古大汗所杀。朱棣盛怒,决定派兵攻打鞑靼。此事件亦成为明朝采取武力镇压蒙古诸部的导火索。
自此之后,朱棣以北京为战略根据地,五次亲征漠北,讨伐蒙古鞑靼、瓦剌部落,守卫北部边境,使蒙元气大伤。但与此同时,对于自愿归附和前来朝贡的部族给予优待。这充分体现了朱棣“征伐叛乱、安抚归顺”的对外政策。

宣德年间

宣德年间,明代对蒙战略发生重大改变,一改永乐时期讨伐蒙古、扩展战线的外向战略,转向防守的内向战略。
宣德初期,北方蒙古经洪武、永乐两朝连续不断的军事打击,处于相对衰落时期,明、蒙关系相对平和、稳定。有鉴于此,明宣宗朱瞻基对蒙古各部一视同仁,对其他少数民族也多赏赐招抚,对前来贡马、归降的各部落,都封官赐赏。
这样的怀柔政策缓和了明代同北部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另一方面,明朝也增强北部边线的防御能力,派遣能臣良将镇守北部边镇,威慑蒙古诸部。

明中期

“边备渐弛”“守为长策”

明正统到正德年间

蒙古各部落经过几十年的整合,军事力量有很大的恢复,对明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土木之变”之后,明代由盛转衰,内忧外患加剧。
至成化年间,明代积弊日深,边备日趋紧张,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只好实行“守为长策”的战略。

与明早期国力强盛大修长城不同,明中期长城基本因被动防御而建。元气大伤之后无暇修筑长城,国力稍有恢复则按需增补,长城防线时时处于维持状态。

明晚期

“隆万中兴 重在改革”

明嘉靖到崇祯年间

嘉靖初期

达延汗后裔俺答崛起,经常袭扰直隶、山西、陕西、甘肃边境。

隆庆、万历年间

鞑靼的不断内犯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关注,通过张居正等大臣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朝政积弊得以缓解,人才得到重用,与蒙古达成议和,边关稳定,贸易互通,军队战斗力极大提升,长城升级建造,边关固若金汤,明代出现了“隆万中兴”的局面。
明代晚期,后金政权崛起,明代内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再次衰弱,后金不断进犯,边关危局仅靠古北口等坚固关隘维持。

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
李自成农民军攻克京城,明代就此完结。山海关终于让道给清军,长城的军事使命也走向尾声。

从军事使命到象征意义

由明到清

我国长城修筑鼎盛于明代,继而逐渐从承载军事使命转变为象征意义。其原因是:
◆一是随着新式火器的快速发展,长城军事功能走向尾声。
◆二是长城周边的经贸繁荣,逐步取代了区域内的生产方式。
◆三是“民心悦则邦本得”。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古北口总兵上疏请行修筑边墙,康熙未准,他指出,自秦朝以来,历朝历代都在修建长城,以抵御外来进攻,而这些朝代却都相继灭亡了。
“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清圣祖实录》)
实际上,清朝始终利用明长城
对长城内外进行管理
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都在青海修建长城
防御反叛的蒙古部族
清末也多次修建明长城
防御农民军
从明初到清末
长城完成了它的军事使命
对于中华民族的
象征意义开始浮现

内容来源:

《长城踞北·综合卷》

图片来源:

古北水镇旅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朝“天子守边”的真相:放弃一卫城,被迫守边两百年
浅析西汉长城建设的时代意义,影响内外发展进程,促进大汉崛起
舆地志|气候变化与明代北部边疆的南移
【文化甘肃】兰州境内到底有没有秦长城
同样都是文官掌兵,为什么明朝的文官比宋朝的文官要厉害的多
37、宁夏五千年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