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平塘口镇仓东村谢氏祠堂——华侨建筑文化的典型符号


历经风雨侵蚀,秉文谢公祠建筑难免出现破损的痕迹。修复后,祠堂更坚固漂亮,成为仓东村标志性建筑之一。
提到开平市塘口镇潭边院仓东村谢氏家族的祠堂,人们自然将“仓东计划”(仓东教育基地)与其联系起来。谢氏家族的祠堂中,秉文谢公祠和侯成谢公祠并肩而立,目前是仓东教育基地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9月,仓东教育基地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16年2年秉文谢公祠获得“开平市示范祠堂”称号,同时被列入“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年4月,仓东教育基地被纳入江门市联合博物馆系列,共同肩负本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命。
记者走访
   随处可见中西合璧的风格

秉文谢公祠和侯成谢公祠目前是“仓东计划”(仓东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仓东村是开平华侨园林立园景区旁的一条小村,位于塘口镇潭边院,原名仓前村,为谢氏族人迁入开平的始居地。
    上世纪初,大批华侨回到开平,在仓东村兴建了数十栋别具风格的民居、祠堂、碉楼。而秉文谢公祠和旁边的侯成谢公祠是仓东村众多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两座。两座祠堂紧挨着,是典型的华侨建筑。
    建筑上随处可见中西合璧的装饰,比如具有岭南特色的壁画、灰雕、木雕等工艺。此外,墙壁上画有凤凰、蝙蝠、狮子、麒麟等吉祥物和传统人物故事,还有洋楼、轮船、探照灯等,反映了当时侨乡民众对本土文化的保守和对现代生活的憧憬。
    年近7旬的仓东村村长谢雪暖居住在村里,说起仓东村的历史,谢雪暖娓娓道来。他告诉记者,从第三代开始,谢侯坚及其后代居住在村西,谢侯成及其后代居住在村东,遂形成仓东和仓西两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仓东村和很多农村地区一样,难免出现逐渐衰落的迹象。村长谢雪暖告诉记者,在祠堂修复前,部分建筑墙体出现裂缝、门窗生锈脱落的情况,甚至楼体存在安全隐患。经过修复,那些痕迹看不到了。
    “现在仓东村变化很大,道路硬底化,村容村貌都很漂亮,住在这里很舒服。”谢雪暖说。



 后人说祠
祠堂与学校的完美结合
秉文谢公祠旁边的这座碉楼名为焕业楼,1918年建成。它与祠堂一样是谢氏族人的“保护神”,曾有游击队驻守在这里抵抗日寇。

建成于1934年的秉文谢公祠,供奉仓东村第十七世祖秉文公。侯成谢公祠也于同年建成,供奉潭边院谢氏始祖荣山公之孙侯成公。
    两祠外表相似,因秉文公一房后裔较为富有,所以该祠面积较前者大。祠堂建成后分别作为村中寿贞学校(寿贞是秉文公别号)和侯成学校的校址。
    1918—1921年,海内外谢氏宗亲筹款把荣山谢公祠(谢荣山是塘口谢姓的始祖)重建为两层的家族学校,并增建宝树楼,附近的自愚周工祠和九二方公祠皆属这种风格。
    不难发现,此类祠堂建筑,在保留传统拜祭功能的基础上,被视为“学校”建筑,因此其外立面设计、空间分配、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等方面都与传统祠堂有较大的差别。
    “仓东村在上世纪70年代,常驻人口最多,有300多人。”谢雪暖说,随着改革开放,村里很多人都搬出去住了,在海外有很多乡亲,现在村里还有50多人。
    据介绍,仓东村华侨自清末开始回乡建造新房,新旧房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巷道也不甚规整。“仓东村地少人多,人们不得不在附近开辟新村。”谢雪暖告诉记者,仓东村谢曰佑家族于1931年开始建设赓华村和立园,时值国民政府提倡以“中国固有式”风格的建筑来振兴中华文化。赓华村的洋文楼和立园里面的毓培别墅便是在此背景下建成的。
    有相关资料显示,元朝谢荣山开基仓东村以来,740多年间,其后代在塘口潭边院繁衍50多条村庄。几百年来,村落规划与房屋建筑既有先辈传统又兼有各个时代的特点,反映的正是侨乡人对待本土文化的保守与外来文化的兼容。
    谢雪暖说,潭边院包括仓东村的谢氏祠堂的建筑风格,集祠堂与学校于一体的功用,是华侨建筑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

先贤名人
   谢氏族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谢氏家族在仓东村繁衍壮大,一些名人贤士起到领袖作用。秉文谢公祠墙上挂着谢氏先祖“名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量华侨归乡以及侨汇涌入,使开平成为名符其实的侨乡。一百多年来,海外的开平华侨在世界各地努力拼搏,他们的付出不但对侨居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侨乡社会发展。
    仓东村村长谢雪暖说,潭边院谢氏族人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不断发展。仓东村的人,在商业、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参与到了当时的社会建设当中。
    据相关资料介绍,民国期间开平的商业圩镇达到50多个,塘口潭边院谢氏的潭溪墟是其中之一。仓东村的庚庐的主人谢庚辰就在潭溪墟经营杂货店。
    20世纪初华侨办学极盛,开平的家族图书馆就有10多个,注册在案的新式私立学校200多所。塘口谢姓的新式学校有潭溪学校、以教学校和南屏学校,而类似于仓东村的寿贞学校这种规模的初等小学则有十数所。除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作为地区教育的主体之外,谢姓族人还创办了《潭溪月报》、《潭溪青年先锋》两本杂志作为“地方喉舌”。这两本刊物是谢姓华侨向族人宣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文化知识的主要媒介。同时也是乡人向海外华侨报告家乡情况的集体家书。
    革命活动,潭边院华侨也有一份力量。谢缵泰于1892年在香港创办最早的革命团体辅仁学社;1926年谢启荣创办开平最早的红色工会;1937年谢创在自己家里重建中国开平特别支部;谢莽、谢文龙等积极参与国民政府的整治建设,贡献良多。

活化亮点
仓东计划让祠堂“活”起来
秉文谢公祠壁画很有特色,是典型的融入了欧美风格的华侨建筑。
 仓东村是一个富有侨乡特色的传统村落。从元朝开始,谢姓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可以说,仓东村的兴盛和凋敝见证了开平谢氏家族七百多年繁衍不息的历史。
    现如今,仓东村仍然保存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村中的夫人庙、忠心社、祠堂、学校。这反映了儒家宗法制度之下村民的精神信仰与操守。可以看到村头的榕树、池塘,还有社稷之神,玄母神位,村里充满了岭南传统村落的风水元素。此外,在村里,还保留着传统三间两廊民居、中西合璧的碉楼、居庐、祠堂等多元风格的建筑。可以说,仓东村是一座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2010年夏天,对于仓东村来说意义重大。五邑大学建筑系教师谭金花应仓东村后裔港商谢天佑先生希望修缮村中两座祠堂的要求,带领学生到仓东村开展了历史、文化、风俗、建筑等多方面的调研,并进行村落平面和建筑的测绘。以此为契机,遗产教育基地在仓东村正式落户。2013年,来自香港的热心人士邓华先生加入仓东团队,开始资助基础设施建设和负责营运工作。
    “仓东教育基地建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打造一个文化遗产保育和发展的实地,传递文化遗产保育的理念。”仓东教育基地负责人李继津说,仓东村所有文化遗产的修缮与利用都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逆性原则。
    在最近几年时间,秉文谢公祠和侯成谢公祠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如今,两座祠堂焕然一新,成为文物保护修旧如旧建筑“活化”的样本工程。“修复的过程均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秉文谢公祠采用恢复建筑原来风貌的方法,而侯成谢公祠则采用尊重与保留建筑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印痕。”李继津说,最少干预是祠堂的修复原则,因为用这样的保护理念,才能够真正还原祠堂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痕迹。
    “仓东计划希望通过建筑修复等项目,让一些即将消失的本土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复兴;也希望村民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逐渐建立起文化自豪感,与来自各地的访客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生活方式,并因此获得就业机会愿意留在村里,从而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李继津表示。
    自2011年以来,在学者、村民、投资者、政府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投资近300万元,修复了仓东村的焕业碉楼、秉文谢公祠、侯成谢公祠、夫人庙、俊庐、禾厅、草堂、洗浴间等8座建筑,以及地堂和道路等。2014年1月,仓东教育基地开始尝试营运,在村中举办大型活动十余次,包括由教育基地主导的教育与深度文化参访活动,村民自己组织的喜宴和聚会,以及祠堂庙宇的开光大典等。仓东教育基地还与包括国外著名高校在内的一些大学合作,成立校外教学基地,学校的一些课程在仓东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进行轻松而愉快的课程学习。
    2015年9月,仓东教育基地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对于这么高的一份荣誉,仓东村人感到无比自豪。不过仓东计划牵头人、五邑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谭金花却有自己的想法。她曾对外表示,这个奖仅仅是对仓东计划过去五年保育工作的一个肯定,但仓东的草根性质没有改变,它依然卑微,依然单薄,依然是那个连路牌都没有的简单村子,依然需要无限的付出。

专家评说
    仓东教育基地牵头人、五邑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谭金花:
    为将来保存过去的社会记忆
    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保育示范村落,“仓东计划”(仓东教育基地)的发展理念更注重传承。我认为文化遗产的保育不是拒绝发展,更非凝固历史、阻止改变,而是在时代变迁中,积极地去管理遗产改变的步伐,文化遗产的传承实际上是为更美好的将来而保存过去的社会记忆。
    仓东的运营模式借鉴国外的“社会企业”的理念,希望以企业运营的形式来建立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带动社区发展。通过引入遗产教育、深度文化参访活动、相关内容的学术会议,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使人口逐渐减少的古村重获新生,并借着项目在村中的建筑修复活动和遗产教育活动使一些逐渐消失的传统和文化得以传承。
    如今,随着“仓东计划”项目活动的开展,村民的遗产意识逐渐被培养起来,并建立文化自豪感,自觉参与保育工作,与来自各地的访客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分享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说,在村民、赞助者和遗产保护者的共同努力下,“仓东计划”初步实现了村落复兴的愿景。

  策划:钟筱村 

  统筹:傅健 陈淑婷

  文/江门日报记者 黄宇舰 实习生 杨嘉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水千山总是情系列之十 D700的两广游
台山游记_ 水步金山
独特“雕楼”,秀美“立园”,南国奇葩,名扬四海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碉楼
广东美丽的海岛:南澳岛
立园看余景——江门开平纪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