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表格式复习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表格式复习(1)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
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
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山水篇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25.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6.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27.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8.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35)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复习题
《岳阳楼记》练习(三)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