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易学者王中夷字开明辛勤探索--- 中国画与易经的契合

《易经》的自然本源观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易经》是认识自然、模写自然、运用自然、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本书,其源起于古之圣贤观察、探索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产生的感悟,其象数辞理是古代先民长期探究、认识自然界所得出的结论,并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人类社会,用以指导人们趋吉避凶、顺天应人。《易经》是自然的圣经,《易经》的自然本源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从蒙昧的原始时代起到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灿若繁星的绘画作品,其中很多杰作都深受易经自然观的影响,其创作理念、绘画内容、审美标准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子。

一、自然是《易经》的本源,其自然本源观是绘画自然观的一个重要来源

《易经》是怎么产生的?弄清易经的起源,最重要的是八卦的起源,也就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个单卦是怎样产生的,因为这八个卦是六十四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整个易经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八卦是怎么产生的?《易经·系辞》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说,八卦本于自然,本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是圣人三观两取,效法天地万物的形象和道理而创制的。《易经·系辞》还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是说,乾卦坤卦的关系,爻位的贵贱,依据的是天高地下的自然秩序。爻象的刚柔之分,本于天动地静之常规。卦爻辞的吉凶,本于自然界万物的类别之异。爻象的变动,也源于天地万物的变化。一句话,八卦之象之理源于自然,效法自然,是对自然天地的模写。从八卦类象的观点看,这八个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是自然界最通常的现象。源于自然、表达自然就是八卦及《易经》的自然本源观。

中国古代绘画是怎么起源的?八卦《易经》的自然本源观对绘画的起源有何影响?八卦易经在绘画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大概有两类观点,一类是西学东渐后产生的观点,主要有劳动说,巫术说、情感说,表现说,理念说,本能说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劳动说。这一类学说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都是泊来品,是近现代以来以从西方传入的思想观点方法为基础产生的种种观点,尤其是受唯物史观的影响最大,这一类学说都是思辨性的空泛的,不能具体回答具体的画作是怎么产生的。另一类观点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观点,主要有书画同源说,史皇作画说,嫘祖作画说等。这些说法都是传说,无证据可考,比较来说,书画同源说似乎更有道理,接受的人更多。书画同源说和八卦的起源是纠结在一起的,伏羲画八卦时,除了三观两取外,还受到了河图的启发产生了灵感。河图在中国古人的头脑中是真实存在的,是伏羲创八卦的一个依据,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的诸多知识分子都确信河图的存在。所谓书画同源,就是源于这个河图。唐张彦远说:“古先圣王,受命应录,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疱牺氏发于河中,典籍图画萌矣……。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他还引用颜光禄的话:“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其意是说,伏羲创八卦时所依据的河图,就是绘画的原始起源,八卦卦象、文字、绘画都源于河图。然则河图是书是画?还是亦书亦画?应当说,河图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书和画,因为它不具备通常意义的书和画的形式;但也可以说它既是书又是画,因为它是书画的原始状态,既有书画之初形又有书画之理,因为河图上五十五个黑白点的排列组合,法天象地,包含了书画的原理,具有形象性、审美性。根据易传推测,八卦的酝酿应当早于河图,伏羲在河图出现之前就有八卦的思想了,但河图的出现使他灵感乍现。

后世还有人认为,八卦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源头。黄宾虹在所著《古画微》中说:“上古未有文字之先,人事简易,大事作大结、小事作小结,仅为符号而已。伏羲氏出,画卦之文,云即天地风雷等字。考古者至引巴比伦文字为证,莫不相合。其象形犹未显也。又作十言,即一至十等字之古文字,已立横线、纵线、弧三角之形式,是为图画之胚胎矣。”他的意见是:伏羲作的八卦,是中国文字和绘画的源头。他的这个观点,与古代诸多画家和画论家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

从绘画史的情况看,很多画家的自然本源观来源于易经的自然本源观,是受易经的启发而产生的,《易经》作为中国古代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成果,广大悉备,无所不包,自然会融入绘画理论中,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画家们的头脑中从而影响他们的绘画观念和创作活动。《易经》自然本源观的主要概念和原则如三观两取,乾坤天地,阴阳变化,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微显阐幽以及象与意的关系等,都会转化成绘画的理念,指导画家们探索画理,师法造化,去捕捉、感知、表现绘画领域中的自然事物。

中国古代很多画家都是饱学鸿儒,道家高士,高僧大德,而《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道家三玄之一,亦为佛教所吸纳,所以,这些画家对易学都有相当的研究,并深入到他们的画论画作中,于绘画的自然本源,多有述及。南朝姚最提出了“心师造化”说。唐朝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名言成为历代画家的座右铭。张彦远还认为:“夫画者……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乎天然,并非述作。”就是说画与易经具有共同的品质,发于天然,与四时同序。这种观点,显然是受易经的启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北宋郭若虚在所著《图画见闻志》中说:《易》称:“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探赜”“钩深”的概念,是源于易经的。

北宋范宽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显然是易经“两取”观的运用。

苏东坡是北宋易学大家之一,对易经有精深研究,对易理象数均有论及,著《东坡易传》,他主张诗词书画,“天真烂漫是吾师”,这种师法自然的观念与易经的自然观是相通的。

石涛对易有深入的研究和感悟,他的“一画法”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法体系,这个体系是上承伏羲一画开天创制八卦的创世说的。

郑板桥善画竹,他认为竹子的特质与《易》理是相通的:“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也,君子以之。”他还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因为认识到画是来源于自然的,是自然的产物,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非常重视师法自然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都把认识自然,认识所要描绘的自然物象作为必修功课,他们经常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观察体会花草树木,山川云水的多姿多彩的形象和变化万千的气韵,目识心受,仔细认真地观察自然物事的形象特征和变化规律,探究思索事物蕴涵的道理,然后再经过头脑的分析、提炼、加工,最后用绘画的语言把自然物象表现出来。从认识发展的过程看,绘画的创作过程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的过程,在这三个环节中,对客观物象的认识是最基础的,是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到胸有成竹,更谈不上用绘画语言表现它。所以说,发于天然,源于自然,是古代画家们千古不易的绘画观念,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历史上那些优秀的画家们正是在这种自然本源观的指导下,师法自然,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五代时荆浩经常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动植物,看到千姿百态的古松,“因惊奇异,遍而赏之”,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文同是擅画竹子的大家,为了观察了解竹子的生长状态,他在自家居所内外种植了很多竹子,细心赏竹,品竹,游于竹林间,常常“朝于竹乎为游,暮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

赵孟頫非常注意师法自然,作诗曰:“久知书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

黄公望对易经有相当造诣,一度以卖卜为生,画《富春山居图》历经数载而成,为了画好这幅画,他隐居在富春江畔,观察山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历经数载才完成此作。

董其昌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己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他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的宏论,以达到“出于自然而后神”的境地。

金农画竹“种竹无算,以竹为师,日夕对之写其面貌。”

自古以来画家都重视写生,写生的过程就是师法自然的过程。

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上,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绘画的创作活动也是来自自然的,贡布里希在所著《艺术的故事》中说:“我相信以模仿自然造物为目的的艺术源于下述方式:一天,人们在一棵树上,一堆泥土上,或者在一堆别的东西上,偶然发现了只要稍加改变,看来就和自然物惊人相似的那些轮廓。注意到这点,人们就会试图去看能否通过增添或者减少的本法来完成作为完美的写真所缺少的那些东西。这样按照对象自身要求的方式去顺应、移动那些轮廓和平面,人们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就不无喜悦。从此,人创造形象的能力飞速增长,直到他能造出任何写真像为止,甚至在素材并无某种模糊的轮廓能助成他时,也不例外。”

三、《易经》的自然物象物理是绘画的重要题材

既然绘画深受易经自然本源观的影响,那就必定会在绘画的题材内容上反映、表现易经所涉及物象的象数义理,在传世的画作中,有许多直接描绘易经中的物象及自然法则的作品。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装饰性图案是最早绘画作品,在陶器的装饰图案中,没有看到有八卦的影响,这大概是由于陶器产生的时代和传说中八卦产生的时代差不多同时,而当时的八卦,作为一种最高级别的知识体系,只掌握在氏族社会的高层人物手中,而一般的劳动者、工匠是不懂八卦知识的。但是,一些与氏族重要活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艺术作品是受到八卦的影响的。距今6400多年的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中用蚌壳拼成的左青龙右白虎图形,应当与八卦有关。距今5500年左右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版,所刻的八方图形表现的内容应为原始八卦。距今4000多年的良渚文化出土有精美的玉琮,其形制是外方内圆,与传说中的先天八卦配图的结构非常相似。(《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P35图)远古时代的这些艺术品或者说独特形式的画作与八卦的自然观必有相通之处,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易经》中的乾卦,象征日、天、龙等物象。绘画中以龙为题材的作品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在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陶盘上有蠕龙图案彩陶罐上也有龙纹为饰,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中,龙的玉器和图案也很有代表性。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中,龙纹占有显著的地位,大量使用龙形纹。在唐朝及其后的瓷器上,龙纹成为常见的纹饰。善画龙的画家代不乏人。“画龙点睛”讲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家张僧繇画龙的故事。

《易经》认为,宇宙自然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在八卦的形成过程中是指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与四时相配,与五行相配,与四方相配。地之四方与天之星象相配,则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因此,易经中四象在天成象则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鸟兽,这四象统揽天上二十八宿星象。八卦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源于对自然物象的“三观”,其中一观是“观鸟兽之文,”东汉陆绩曰:“所谓鸟兽之文,谓朱鸟、白虎、苍龙、玄武四方二十八宿之文。”(引自常秉义《周易图典精华》)在古代绘画中,直接描绘四象的作品并不少见。除了上述濮阳古墓中的龙虎图形外,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帛画中,即有四象的图案。河南永城西汉梁王墓的穹顶上,绘有四象云气图,四象的方位与易经完全一致。

风水学也叫堪舆学,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阴阳宅选址布局的理论体系和实用技术,如果用科学的眼光来评价它,它是揭示、运用、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学问。从古至今,风水流派很多,其理论基础都源自八卦易经。风水的五大要素是龙穴砂水向,它们在时空中的排列组合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林林总总、非常庞杂,但其总根源都是来自易经的八卦六十四卦和阴阳观以及五行、干支学说。什么是好的吉利的风水呢?《阳宅爱众篇》说:“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若有情。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转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金满盈。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就是说,人宜居之地要背山面水,后面来龙昂秀,前面清水环抱有情,左右龙虎砂环抱得体,明堂开阔,凶方无煞。这些风水观体现在古代山水画中,很多传世的山水画的山水房屋道路的布局都符合风水的原理。如唐王维的“雪溪图”,房屋所在地就是一个穴场,后面来龙绵延深远,左右龙虎砂环抱,前面明堂开阔,水做玉带环绕,真是一个上好的风水宝地。董源的《潇湘图》、赵孟顺的《鹊华秋色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吴镇的《双桧平远图》、文徵明的《石壁飞虹图》、仇英《归汾图》、高岑的《松窗飞瀑图》、等等,不胜枚举,其对于屋舍山水的安排布置都符合风水的基本原理。

《易经》的自然本源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能脱离自然世界,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得素材和灵感。八卦易经的产生就是源于人对自然物象的观察、认识、模写,任何以自然事物为客体的知识体系都应当建立在对自然事物认识的基础上。绘画是人对自然物事的描绘,是用艺术的语言对自然存在的艺术再现,山水画、花鸟画直接是以自然物象为表现对象,人物画也是以自然物象为客体的(因为人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然物象,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所以,绘画也应当按照八卦易经确定的自然法则,发于自然,合乎自然,对所要表现的自然物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认知、取舍,然后才能进行艺术再现。这是千古不易的绘画法则,可谓之自然法则,离开了这个自然法则,绘画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者简介:王中夷,笔名开明,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理论专业1993级硕士研究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易学研究协会会员,河南省易经研究会理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源本论
象数风水篇
卦不欺人,易经八卦预测之物象起卦法演示说明
易经 目录
八卦风水
八卦八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