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课书

九十岁生日那天,李东先生说:汤老,帮我的新书《西域四百年》写个序吧,关于“两汉”时期的西域故事。之后,他给我送来了打印好的书稿,三十余万字。

李东先生与我是忘年交,最初认识时,他是军队的上校,来家里为我庆八十岁生日,一晃十年过去了,他写了数百万字的历史文章。在我看来,他是当兵的,但比很多搞历史的人更精通西域的历史。

我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翦伯赞先生的学生,1958年到新疆搞“民族历史调查”,之后,留在新疆工作,搞了一辈子新疆文史研究。九十岁的年龄,眼不花耳不聋,早悟清了“历经沧桑,看透人生”的道理,所以此文就算是倚老卖老了。

李东先生写的这段历史,汉匈之间,几百年的争夺战,为土地、财富、人口、权力、利益……结局是“匈奴消失,王朝更替”。

自有人类起,历史就是“斗争史”,对中华民族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掠夺。在此进程中,史书记载了无数平民英雄的故事。

“两汉”时期,是帝国时代,“皇权家天下”,自此有了王朝兴衰的周期表,二、三百年一轮回,成为了一个规律。王朝初年,轻徭薄赋,生产恢复,然后就会有一个兴盛,再之后,开始走下坡路,最终是“奸人得势、宦官当道、土地兼并”,然后是战争,来自外部和内部的。

“两汉”时期的外患,主要是匈奴。之前,秦的外患也是匈奴,为防匈奴而修长城,修长城耗尽的民脂民膏没能阻挡匈奴入侵,而使秦走向了灭亡。

汉朝建立,外患并没有消失,只能采用“和亲”的办法,原本出于军事联盟目的张骞出使西域,无意间启动了汉帝国开疆拓土的大战略。

正是有了这种在斗争中融合的历史,千百年后,来自北方的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诸多游牧民族消失了,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这便是战争的结局,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

游牧民族的抢掠,既有现实主义又是自然主义,这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存行动,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到了近代,西方崛起,成为“海洋游牧民族”向世界掠夺,中国也深受其害。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历史。

人类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法则,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相迁不相残,相争不相害,这便是“道”。

从理论上讲,中国的《易经》是万经之祖,体现在“变”,生就是变,生生不息就是变化不停,人道必须与天道协调并进,才会平衡。

刘邦初立汉时,经济凋零,人口流失,为了恢复生产就必须以无为而治作为让步政策,这算是顺势而为,采用“和亲”策略,就是民族的融合,也是文化的交融,这种方式,可以不打仗,不死人,不添加仇恨,这就是应变之道,知进退,方可将矛盾在平衡中化解。到了“文景之治”,经济恢复。武帝时代,就又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国力强大无比。汉王朝有实力以武力来解决边患,而西域三十六国则成为汉之属国。

“昭宣中兴”,南匈奴归附,又恢复和平发展……

 历史是一种用过去告诉未来的哲学。

英国学者汤因比曾预言:“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人类的未来在东方”。冯友兰、季羡林先生都曾给我教过哲学课,他们都主张“天人合一”“仇必合而解”,讲“儒释道”三家的合一。中华文明一直传承至今,这些是祖先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道”,直到今天,仍然在起作用,海洋上的“游牧民”,想用强权改变世界,一定会失败。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只是换了皇帝,没有换百姓,也没有改变中华文明传承的方式。

这个序,就算是读李东先生书的读后感,市面上有专门写匈奴史的书,也有专门介绍西域的资料,更多的是中原王朝兴替的演绎。李东先生这本书,将汉、匈奴、西域,放在同一个时代的平面上去叙述,也许这就是亮点。中原王朝的兴衰,直接影响着西域,特别是通过西域连通世界的“丝绸之路”。

借用本书的一个观点作为结束语:中原无西域无以为屏障,西域无中原无以为繁荣。

新疆文史第一人,原《新疆文史》总编:汤永才

20227月27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清朝版图比明朝大,这是一个关于“北方强敌”的问题
历史上的汉族悲情
赵现海 | 中国古代的“核心边疆”与“边疆形态”
沟通东西,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这条“走廊”是古代王朝的命根
1276万平方公里的宝地,秦汉隋唐宋明清不占领,原因惊为天人
古代中国为什么要经略西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