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和太极拳比较研究3(图)

4. 用笔与行功

    太极拳行功走架要思想集中,处于平静状态。初学如写工笔正楷字,一招一式要交待得清清楚楚,每式的定势要气归丹田,安舒自然。"着熟"后如欲提升功夫,则另有具体行功方法,须"明师"真心口传身授。

 

    "运笔"一直被认为是书法三要素中的重中之重,书法的神采皆生于用笔。用笔有三忌:板、刻、结。""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扁,不能圆混;""者,棱角太过,不知藏锋,泯灭形迹;""者,拘谨作态,举止猥琐,气血不畅。用笔不板,就能状物不平扁而有圆混的立体味。汉字不像西洋字由多寡不同的字母所拼成,而是每一个字占据齐一固定的空间。在写字时用笔画,如横、竖、点、撇、捺、弯钩等(永字八法曰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结成一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也就成为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适、八方点画环拱中心""空间单位"

 

    卫夫人所云:"须尽一身之力以送之。"当一个人把意念集中在一个方向,就会产生超乎寻常的力量。如把意念集中在手指上,手指的力量就很大;集中在咽喉上,咽喉的力量就很大;集中在头部上,头部的力量就很大。有报道说:人全身的肌肉向一个方向收缩、发功,可以产生25吨重的力量。尽管该报道不够准确,人们常见的硬气功表演诸如"单掌开砖""头撞石碑""银枪刺喉"等却可以证明"一身之力集中于一点,会生出自己意想不到的力量"这一客观事实。

 

    刘熙载说:"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善耍太极拳者,统摄阴阳,任凭锋利钢刀百砍百滚,毫发无伤。

 

    41快慢与松紧

 

    初学太极拳,应从缓慢松柔入手,全身放松。只有练慢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由慢到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陈鑫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此拳之运,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初练太极拳,并不要求越慢越好。慢,是指练过一段时间,腿力增强以后而言的。慢动作,应以没有断续和停顿,气势不散漫为标准。如果过慢,不但呼吸与动作不易协调、不能"一气呵成",而且精神也不易贯注,极易造成松懈懒散、暮气沉沉的状态。动作不灵活,有呆像,就难以做到"气势腾挪,开合有致" 不善耍拳者,快也不对,慢也不对,不快不慢也不对。太极拳论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是自然地放松,松入于柔;""是放松后自然地转紧,紧入于刚。"全身放松"要求以意领气、松而不懈,自顶至踵、由内至外、完全放松,没有一丝僵力。头、颈、肩、肘、腕、胸、背、腰、胯、膝、踝、足都能放松,尤其是足与手的放松。掌宜微伸、手心要空、手腕要直、手指微曲。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另一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一个关节要向前伸,要体会临近关节有往回收的意。一足支撑全身,以足领膝,以膝领股,全在以足指尖领住运行,不可犯硬,犯硬则呆滞,灵气全失,变为肉架子了。"",要看具体情形而定,不要盲目地一松到底,只要不顶就可以了。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强调,练拳要"大松大柔""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解守德在其《太极内功心法》一书中把它细分为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五个层次。我们认为""不仅是周身的关节、肌肉要松开,还包括紧张的大脑皮层,思想情绪,内脏等都要放松。要做到思想、情绪、精神的放松,必须重德。重德,随时铲除大脑里的各种私心杂念,思想包袱就少,就容易进入放松状态。关节放松到哪一部位,便感觉到那里的肌肉很安稳地附在上面,似乎能听到血液在其中静静地流淌。要做到内脏松净,就要注意节食。不要暴饮暴食,戒烟限酒。及时清除体内里的'垃圾",诸如肺内混浊的脏东西、胃肠里的糟粕、粪便、疲劳引起的肌酸等,否则,肺、胃、肝、肠等器官不断地遭受不良刺激,根本不能放松下来。

 

    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然或遂贵速而贱迟,则又误矣。如,唐朝狂僧怀素的书法,虽然书写速度很快,所依照的规则却非常严密,后人很难从中找出败笔之处。古人论用笔,不外""""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笔有用完,有用破。屈玉垂金, 古槎怪石,于此别矣。虽然疾涩不等于迟速,但笔力的产生却与速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马力大、性能好的高级运输工具,变速所用的时间很短,起步迅速,制动也快。

 

    42轻沉与刚柔

    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笔锋落纸,势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势利导。重在落笔之先,腾掷而起,飞行绝迹。不粘定纸上,讲求生活,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亦不尽。"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是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波折钩勒一气相生,风骨自然遒劲。董其昌谓:"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自收自到,自起自结。"

 

    太极拳举动轻缓,是疗病保健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增强体质,提高武术技巧中快与重的特殊训练方法。初练太极拳必须缓慢,就是为了"运劲无微不到"。如开头就用快速练法,必然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恰到好处。轻是保证全身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将来在"忽隐忽现"中兼练沉着的功夫时,不致于妄动拙力。因此拳论说:"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动作轻缓既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也有利于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情况,更有利于逐步提高耐力,产生出一种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每一势终,似停非停,气机渐运,内劲方才贯注充足。内劲充足,下势之机自生。周身骨节松开,以意导气,贯注于骨缝之中,骨节虚虚对准,使有腾挪之势,才能劲整而又灵动。把骨缝之中气运达至肌肤之上,缠绕旋转,运行无滞,圆转自如,内劲亦轻而不浮,沉而不滞。太极拳的轻缓,正是为了求得重快。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尙力尙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诸外,内持静重,如大河奔腾,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若涓涓溪流,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方得其妙。"

 

    道光年间书法家朱和羹谈运笔说:"作字须有操纵,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自然结构稳惬,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言笔笔有起讫耳。然行书笔断而后起者易会;草书笔断而后起者难悟。倘从草书会其用笔,则探骊得珠矣。作文须立身题巅,从空处落想,到得空处,自然不脱不粘。作画到得空处,自然超浑洒脱,作书何独不然。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多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不精神,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然细处用力最难"

 

    43 开合与虚实

    《拳经》说:"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由腰脊主宰,运用螺旋的弧形的动作,向着四梢(手足的尖端)去的叫做开,从四梢回归到丹田的叫做合。譬如顺缠,就是掌心由内向外旋,丹田劲运至四梢,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为开;劲复归于丹田,尽管不一定沿原来完全相同路线,肩领肘、肘领手、胯领膝、膝领足,吸气蓄势为合。我们在练习时应做到"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时不顶撞、合时不丢离;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在意识的统领下使动作与呼吸自然地、有节奏地结合在一起,内不动,外不发,内外合一。

 

    从总体上讲,""是由阴逐渐变阳、动作由虚变实的过程,此时应呼气。随着呼气隔肌下降、小腹微向外突、内部胸肌弧形地向下松沉、外向前合,这是发劲。全身自上至下、自内至外、无处不开,仿佛核弹爆炸,能量向四面八方辐射一般。

 

    初练太极拳,能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就算是符合基本要求了。再进一步就必须做到"开中有开,不断地粘逼对手;合中有合,连续地走化来劲。",达到拳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境界。

 

    道家学派老、庄认为"""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出发,如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做事只考虑实际的质朴以至胜过文采,则显得粗野;做事只考虑外表的文采以至胜过质朴,则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采全面兼顾,不偏于一面,才是做到恰到好处的君子。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所发展,他提出:"充实之谓美。"孟子没有停留于"",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之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摹仿,谓之神。他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整合,从实处求虚。"叩其两端,允执其中"。孟子和老、庄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

 

    对练太极拳而言,虚实相生,是指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同源,虚实同生。虚实就是同一个东西,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用道家修炼的话来说,就是"由虚空寻有力之真实" 无论盘拳走架,还是推手散手都应做到,在外力、内劲、意念上和对手不丢不顶,保持高度的敌情意识。"拳打有人似无人,拳打无人似有人。"虚的时候是空空荡荡,实的时候你也抓不到任何东西,也是空空荡荡。虚是无形,具有生化万物而畅通无阻的特质。

 

    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体笨。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书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

 

    其实,不论作各种书体,都有一个虚实相生和虚实分明的问题。赵孟钏担"近世又随俗皆好学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向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不光是学习书法,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求真务实,不贪虚名。

 

    """"中来,""""中求。大家可能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在学拳或习字之初,老师一般并不给你讲多少""的大道理,而只是让你练!练!练!最多给作几次示范动作。颜真卿向张旭学习书法,刚开始时,张旭也不给他传授什么精妙的笔法。只是告诉徒弟要: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在发现颜真卿具备可授之资时,才授于"笔法十二意",这时的颜真卿已对笔法要诀自悟了不少。""""中来,讲的是不要下笔把点画、结构、章法写""了,执使转用要灵、要活、要有生气。孙过庭《书谱》对执、转、使、用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归根结蒂,这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中生""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中国书法与太极拳(王洪恩)
刘金恒的艺术系列博客
太极拳中的呼吸运行的路线
看了你会受益终身:太极拳30金句
讲述你最关心的问题——太极拳六解(五)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