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大中:边防筑路往事
文/大中 图/网络
1974年7月,我到祖国北疆八岔岛修筑战备公路,被分配到团部政工组编《筑路简报》。白天,我们戴着蚊帽、背着半自动步枪,踏过塔头墩,蹚过芦苇荡,深入到远远近近的连队(每个公社编为一个连队),采访工程进度、先进人物、典型事迹。
连队的居住、生活条件很简陋,几根木头支起来,披上青草和塑料布就是帐篷,木头垫上青草就是床铺。晚上蚊虻成阵,为防叮咬,只好穿着雨衣和水靴睡觉。喝的是夹杂泥沙的浑浆浆的沟子水,根本吃不到新鲜蔬菜。有的连队自己带来石磨磨豆浆,自己到河沟里捕鱼调剂伙食。一天10多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收工后还要步行10多里回到驻地。
听说我们来采访连队,个个精神抖擞,连长夸战士,战士夸连长,话匣子一打开,收都收不住。我们记录了大半本子,兴冲冲满载而归。大家挑灯夜战,编稿的编稿、刻写的刻写、油印的油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盼不得把简报立即送到筑路前线。
进入8月份,为了抢在雨季之前上路基,各连队自觉加压,起早贪晚,拼命大干。在工地上,我们也受到感染,投入到挖垡抬土的火热紧张的劳动之中。
这时,从我身边闪过一个人影,只见他一瘸一拐,和另一人抬着300多斤重的土抬子嗨哟嗨哟地喊着劳动号子。他是谁?他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干?带着这些疑问,趁着他擦汗的片刻,我采访了他。他转过脸怔怔地看着我,不知所措。我重复了一句:“你这样干心里是怎样想的?”我希望他能讲出一番豪言壮语。可是,他只是淡淡地说:“多一个人,工程就早一点儿完成。”我似乎有些失望,和我设想的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又一想,他的话看似平常,却道出了所有施工人员的心声。
面临严峻的形势,承担着这么重要的任务,谁肯落在后边呢?当时,大家心里都牢记着毛主席“时间有限,要抓紧”的教导,各连队顶着零上30多摄氏度的高温,架浮桥,挑土垡,夯路基,只是为了抢时间,争主动,未雨绸缪。那个一瘸一拐的民工,便是千百个民工当中的一个。
我们回到团部所在地,天已经黑下来了。整理完稿件,便去食堂打饭。这时,只见东边草丛里沙沙走过来一队人影,人影从我身边经过。队伍最后边,一个人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疾走,唯恐被落下。啊,他原来是白天我采访过的那个人。
往前多迈出半步了。我紧跑几步,拉住他湿漉漉的衣袖,他回头看了一眼,还是认出了我。我告诉他们连长:“让他在团部休息吧。”他看连长点点头,便顺从地跟着我一瘸一拐地走进帐篷。
我赶紧去食堂给他买来晚饭,又到卫生室给他买来疗伤的膏药和片剂。我端来一盆温水,替他洗脚。挽起裤脚,他的右脚背肿得老高,沾满泥巴的小腿又红又肿,一摁一个坑。贴完膏药,服了药片,打开行李让他好好休息。他吃力地把伤腿放在床上,又小心翼翼地把那根木棍靠在床头。
第二天清早,我给他端饭走进帐篷,只见床上的被子叠得板板整整,床头少了那根木棍,连个人影也不见了。不用说他准是随连队去工地了。我端着饭盒怔在那里,想不通:“他是怎样的一个如此平凡而高尚的人呢?”
40多年过后,每当回忆起边防筑路那段往事,我不由得想起他,想起当年他在筑路工地上一瘸一拐抬土垡的身影。虽然,他的面容我已模糊,甚至他的姓名我也记不起来。他今年算起来该有80多岁了,但他留在我心中的形象,足够我效法一生。 每当我心灵的水池浮上一层杂质,每当我生命之泉干涸枯竭,只要想起他,想起我的农民大哥,我的羸弱的肌体便会汩汩地注入一泓清澈的净水。这净水使我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我要加快速度,去追赶他的脚步……
大中(2021.2.21)
 作者简介:王乐群(大中),黑龙江省双城市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多年从事期刊编辑工作。文艺评论、散文、诗词等作品,见于专著、编著、报刊或被收入有关选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为边防战士放电影期间的所见所闻
兵团知青:救一位上吊女人的苦涩往事
散文||梦回帕米尔
【西散原创】陆盛作品 | 当“老师”的往事
【军旅往事】二连读海 | 散文
一只羊( 山西文学)(李世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