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艾灸的研究进展(摘抄《中医药学报》2015年2月第43卷第1期)

             艾  灸 的  研  究 进  

                 张梅 刘珍珍 杨佳敏 沈小雨 齐丹丹 周瑾 崔晓 张露芬

          
【摘要】艾灸疗法历史悠久,疗效卓著,临床应用广泛。灸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保健和治疗经验,
但其作用的现代研究至今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
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艾灸作为自然疗法备受关注的同时,对其现代相关研究也提出
了新的要求。本文从艾灸的安全性,艾灸的理化特性及艾灸对机体功能的影响等方面
综述艾灸的研究进展,分析目前艾灸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今后艾灸研究
的新方向。

【文章编号】1002-2392(2015)-0073-05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行气,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
年益寿等功效。临床涉及寒,热,虚,实诸证。艾灸古往今来以其显著而独特的临床
疗效应用广泛。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临床需求,灸法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日益受到重
视,现将近年来艾灸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关于艾灸的安全性研究

       艾灸具有价格便宜,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然而高浓度的艾烟一直在困
扰着广大的针灸医师和病人,但对无烟艾条的疗效提出质疑,随着人们对环境健康的关
注,艾烟安全性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黄茶熙等对艾灸燃烧生成物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进行研究,发现艾燃烧过
程中产生了大量的PM10,颗粒形貌特征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表明,艾灸诊室内的PM10成
分与其它环境中的PM10有着本质不同,同时进行了质粒DNA损伤试验,证实了艾烟的安
全性,并且具有空气消毒作用。

      靳然等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蕲艾绒燃烧
生成的烟气(即艾烟)进行定性分析,发现艾燃烧生成物中多数成分可用于香精香料,
有少数成分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毒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对检出 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来
确定艾燃烧生成物的安全性。

      兰蕾等通过亚慢性毒理试验证实:艾烟对大鼠组织器官的影响不是明显的。

      韩丽也进行了艾烟的毒理学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艾烟不属于危险废物,而高浓
度的艾烟持续染毒,使大小鼠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艾烟中大量的CO。艾烟的毒性与浓度
有关,低浓度对大鼠的一般状况,代谢,免疫,血象,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中,
高浓度反复染毒损伤肺及呼吸系统,对大鼠的代谢,免疫有一定的毒性,对血象,肝
肾功能未见明显影响。同时随着艾烟浓度的增高及染毒时间的延长,艾烟可能具有遗
传毒性,因此,在使用艾灸进行治疗时应努力控制艾烟浓度及接触时间。

     刘平等探讨长期艾烟干预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发现:艾烟预处理可能通过长期干
预对Wistar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Treg的影响发挥对机体原免疫调节
作用。

     有学者研究艾烟对血液微循环原影响,发现艾烟可使血小板聚集程度下降,提
示艾烟可能具有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低浓度艾烟对血管内皮
未见明显损伤。

     有研究者通过对成都地区28家医院共568名医护人员采用层整群抽样法,调查
结果显示长期吸入艾烟的医护人员中疲劳感增强,推测可能与艾烟的吸入有关。长期
吸入艾烟可能对体质,呼吸系统及五官部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研究中暂时没有发现
对神经系统,皮肤及癌变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关于艾灸的安全性研究意见不一,尚未
达成共识。有待进一步系统化研究。


     2.艾灸温热效应的物理学特性

      2.1生物传热学

        生物传热学是通过把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向法,手段引入生物和医学
工程领域中,研究物质和能量的传输规律并加以有效应用。因为艾灸热传递无论是接触
灸或是非接触灸,它在生物组织内的热传递以及其引起的组织热损伤,都同样遵循传导
,对流,辐射三个方式,均可归属生物传热学研究的范畴。在艾灸引起组织温度变化的
过程中,实质是热量转移的过程。在病理状况下,皮肤组织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可能与健
康状况下有显著差异。用艾灸治病与用艾灸保健将产生不同的热效应,如何区分这种
差异,可能不只依赖于对生物组织传热特性的深入了解,也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

      2.2  红外热辐射

       从前人所测艾灸光谱的结果来看,艾灸的光谱在近红外和远红外都有分布
。艾绒燃烧时能产生一种辐射能谱在0.8微米--5.6微米之间的红外线,这表明燃烧艾绒
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而且还具有光辐射(近红外辐射),艾
灸的能谱近红外辐射占主要成分,根据物理学原理,一般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
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而近红外线较远红外线波长短,能量强,可直接渗透到
深层组织,穿透机体的深度可达10mm左右,并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光栅光谱仪直接测量
两种自然状态下典型艾条的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的热辐射光谱特性,实验结果显示直
接灸的峰谱在3.5微米左右,而沈氏对传统艾灸,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
分析比较发现,隔物灸的辐射峰均在7.5微米附近,且隔附子饼灸,隔姜灸和隔蒜灸三
种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归一化红外辐射光谱有惊人的一致性,隔物灸比传统的艾条灸
更接近人体穴位的红外辐射光谱。

       杨氏应用MS96A型光谱分析仪测定艾条灸,隔姜片灸,隔蒜片灸,隔附片灸
时辐射的近红外光谱。实验结果发现艾条光谱相对较离散,可出现数个波峰,在隔姜
片灸,隔蒜片灸,隔附片灸时都各自形成一个特定的波峰相对较稳定。不同的隔物灸
能产生各自的红外辐射光谱,并可对机体有着相应的生理,生化效应。


      2.3腧穴热敏化与红外共振

      陈日新提出腧穴热敏化灸疗新理论,其中指出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
呈现“小刺激大反应”及艾热刺激的灸热感传现象。强调热敏化腧穴是灸疗的最佳选
穴,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灸性感传(约95%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灸疗
效大幅度提高。人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取决于红外辐射的波长和皮肤的状态,根据
匹配吸收的原理,当人体穴位受到与机体状态相当的近红外辐射时,会产生穴位辐射
共振吸收,则其产生的功率比非共振时要大得多,即形成最佳吸收,作用也就越强。

     于丹等观察同一组腧穴的热敏态与静息态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的
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腧穴热敏状态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静息状态。
推测敏化态腧穴是腧穴从正常“合”的静寂状态变为“开”的激活状态,因而在艾热
的刺激下才更易吸收红外热辐射产生红外共振效应,其物理能量比静息态腧穴能更高
效地被机体吸收传递,诱导内源性调控体系,带来更强的穿透性及生化反应,从而达
到所谓的“小刺激大反应”的治疗效果。

    3. 艾灸对机体的化学作用特性

     目前国内外对艾叶有效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艾叶挥发油,艾烟成分原研究方
面。研究显示,艾蒿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包括1,8-桉叶素,烯类(α-侧柏烯,
蒎烯,香桧烯等),樟脑,龙脑以及少量醛,酮,酚,烷烃及苯系化合物等。艾叶
除含有挥发油外,还含有鞣质,黄酮类,甾醇类,多糖类,微量元素及其他成分。
其中丰富的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艾灸燃烧产生的艾烟含
有多种复杂成分,挥发性成分为氨水,醇类(乙二醇,戊丁醇),脂肪烃,芳香烃
与萜类化合物及其氧化物等,可能分别来自于蕲艾的不完全燃烧产物,蕲艾挥发油
及其氧化产物。
    刘美凤比较艾叶挥发油与燃烧烟雾的化学成分,包括4-羟基-4-甲基-2-戊酮,
1,8-桉油精,龙脑,侧柏酮,β-石竹烯,2,2-二噻吩,3 ,3,6,8-四甲基-1-四
氢萘酮和6-芹子烯-4-醇,其中1,8-桉油精和β-石竹烯是艾叶熏蒸和燃烧消毒驱虫
的有效成分,1,8-桉油精,龙脑,侧柏酮,β-石竹烯等可能是艾灸
时进入人体内发挥药效作用的活性成分。

    靳然等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蕲艾绒燃烧
生成的烟气(即艾烟)进行定性分析,共分离出61个峰,其中鉴定出26种成分,检出
物质3部分,0-10min为呋喃结构的物质,10-40min基本为芳香族化合物,40-70min为
酯类,烷烃或含羟基化合物。

      蔡虹研究艾烟冷凝物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的活性影响,结果显示:艾
烟冷凝物对NKH383细胞分别进行染毒24h后,细胞的吞噬功能随着艾烟冷凝物浓度的
升高而增强。

     杨梅等观察艾叶燃烧物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此实验对艾燃烧产物艾烟轻组分,
重组分,焦油,艾烬晶体以及艾挥发油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比较,其中大小顺序依次
为:重组分>焦油>轻组分>艾烬晶体>艾挥发油。艾叶燃烧产物中的5-叔丁基连苯三酚
清除自由基能力较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均强。可以推测,
5-叔丁基连苯三酚是艾烟抗自由基的核心物质,是艾灸的重要活性成分。

     有研究测定了艾叶燃烧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黄金色葡萄球菌
的抑菌圈。艾叶燃烧产物提取分离所得重要组分,焦油和艾烟水提取液对四种菌种的
抑菌性有选择性。艾油对四种菌种均有抑菌作用,而重组分和焦油只对大肠杆菌和金
黄色葡萄球菌有作用,除焦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12.1mm比艾油10.4mm大外,其他成
分的抑菌圈均比艾油小。

     艾和艾的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作用,而且艾
的燃烧生成物作用较强,艾的燃烧生成物可附着皮肤上,通过灸热由损伤的皮肤处渗
透进去,起到某种治疗作用。

     艾灸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4.1  艾灸局部作用

       目前,艾灸对局部的作用包括热,光药,烟等,也分为损伤和非损伤两类,
艾灸时释放的大量热量不仅会使皮肤局部产生温热感,甚至会造成灼痛和灸疮,对
机体形成轻微损伤。古人在艾灸时常常有意造成灸疮,以此来加强疗效,并认为只
有灸疮发才达到治病的目的。清代李守先在《针灸易学》中形容说:“灸疮必发,
去病如把抓。”说明“用灸必发疮”已成为古代施灸的关键技术。身体一些特定的
穴位感染化脓后,使活菌在体内产生内毒素,起着穴位,经络药理效应,通过经络
传递到机体相应部位或受体,刺激某些脏器或激活有关细胞释放出类似TNF样免疫物
质,或刺激激活巨噬细胞。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临床上对于艾灸局部的抑菌
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
       秦黎虹等临床艾灸治疗外科感染1556例,总有效率100%。通过实验证明,
艾熏具有抑的杀菌作用,其范围及效果随着熏灸时间的延长而扩大和增强。用艾烟
治疗皮肤外伤性感染,能够使其中的挥发油敷布疮面,形成一层黄色油状薄膜,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而且能保护疮面免受再
污染。

      此外,艾灸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状态,张周良等观察30例健康人艾灸前后
甲臂微循环的变化。艾灸八邪及三阴交后,甲臂微循环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血流
速度明显加快,管袢形态积分,管周积分均明显降低。艾灸对局部的影响研究除了
局部温热刺激和微循环外,还涉及局部的基因表达,穴位局部瞬时感受器电位(
TRP)通道的激活,穴位局部嘌呤信号的变化等。

      4.2  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赵丽通过力竭游泳和剥夺睡眠的长期刺激制造慢性疲劳模型大鼠,模型
组大鼠血清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H(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ORT(皮质酮)及IL-1β,IL-6的含量情况与正常组相比都明显升高。同时伴随疲劳
,情绪低落,探究行为下降等症状表现。通过艾灸足三里,肾俞穴后,上述症状和
指标明显改善。说明艾灸足三里,肾俞可以调节大鼠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唐照亮经实验证实艾灸能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跖与踝部的关节肿胀
和炎症反应。肾上腺摘除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相应的抗炎免疫指数下降,表明灸
疗信息由外周传入中枢后,进一步激活下丘脑内NE,5-HT神经元,而降低NO水平,
则减少其免疫损害和细胞毒性,起到抗炎免疫作用,提示艾灸不仅可以激发机体的
抗炎免疫,同时可以促进HPA轴参与抗炎免疫作用的调节,有利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4.3  调节机体代谢

       王蓉等探讨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效果。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原有降
压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原有降压药治疗的同时进行1个月的艾灸治疗。结果
显示:试验组艾灸治疗1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艾灸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

       蔡海红等经实验证实温和灸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表明
灸法能有效增加胆固醇的逆转运,减少脂质浸润,此外,艾灸能够减少受损动脉内
膜中膜厚度比,具有一定的减轻动脉病变的作用趋势。


       4.4 调节免疫功能

       研究证实,艾灸能纠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能够改善,稳定和协
调免疫系统 ,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目前,在现代医学研究里,“针灸良性预应
激假说”是比较公认的一种假说。它能很好地阐释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艾灸能
够充分调动自身潜能,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减轻随后伤害性刺激对机体带来的损
伤,是古今重要的防病保健方法。

       任超学等对女子400m运动员冬训期免疫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对照进行比较,
实验组IgA IgG WBC LYMPH 和GRN均大于对照组。经实验证实艾灸足三里可抑制运动
训练引起的免疫机能下降,其具有抗御病邪,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等双向调节作用。

       蒋文等观察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血清淀粉蛋白(SAA),白介素(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含量及肝组织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研
究表明,温和灸可以降低血清SAA,IL-6,TNF-α等促炎因子的含量,升高IL-10等抗炎
因子的含量,通过调节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张传英等认为艾灸能够抑制关节滑膜细胞因子分泌,控制滑膜细胞过度增
生,诱导滑膜炎症细胞凋亡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对类风湿关节炎起治疗
作用的,其机制在于通过抗炎免疫来达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4.5  改善血液循环

       唐照亮等经实验研究表明灸疗能降低血瘀大鼠的血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
与血球压积,因而改善了血液循环,纠正血瘀引起的缺血缺氧和内分泌紊乱等,维持
器官与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张宝玲等通过实验观察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隔药灸脐法可明显加快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动脉的收缩期及舒张期血流速度
,降低子宫动脉血流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可明显加快弓状动脉舒张期血流的速度,
降低弓状动脉血流的搏动指数。

      王洁等探讨艾灸三阴交穴对0级糖尿病足血管病变干预的效果。观察患者治疗
前后的肢体皮肤温度,疼痛程序,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及踝肱指数,足部
皮温的变化,干预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干
预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艾灸三阴交穴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
,改善皮肤色泽及足部皮温,可防治糖尿病足。

     现代研究已表明,血瘀证的形成与血流系统,特别是血小板,纤溶,抗凝血
酶系统密切相关,存在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异常等病理生理改变。艾灸的物理温热效应
和艾叶焦油的化学成分等对经穴的刺激作用,能激活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局部微循环,
,可能是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途径之一。

      
      5  探讨与分析

       艾灸对人体的安全性与否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但目前的相关研究结果显
示艾灸是相对安全的,但并未否定艾烟的轻微毒性作用,并且与艾烟的浓度及时间有一
定关系。由于传统艾灸的暂不可取代性提示我们要保证艾灸的安全性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安全评价系统。为传统艾灸的安全和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
期待灸具的改善。

      艾灸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表现为物理,药化因子与腧穴特性和经络的传导结合,
经整合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局部各种有效刺激的同时,调整机体的
内环境而起作用,这与传统中医的整体观极为相似。腧穴的特异性亦是艾灸疗效的关键
。腧穴的特异性要求我们在临床治疗时正确选穴,现代研究有采取“热敏点”(穴)为
艾灸作用点的相关研究,其类似于阿是穴,艾灸治疗时出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特
点。提高了疗速,疗效。腧穴的热敏化现象与机体本身的状态相关外,亦可能与灸材
相关,有研究者研究5种灸材引起感传现象进行积分,积分由高到低分别为:三年陈艾
总体感传现象最明显,依次为太乙药艾组>檀香线香组>无烟薪艾组>热敏组。热敏灸组
的感传积分为最低。因此临床定位敏化腧穴,要注重灸材的选择。

      临床关于艾灸的介入时机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临床上多数是在疾病发生时
进行治疗,也有于疾病发生前进行治疗的。现代研究认为医者或患者自己在疾病发生
之前用针灸对一些腧穴进行适时,适量的物理刺激,使机体产生有利的应激反应。艾
灸的良性预应激理论提示我们艾灸的介入时机对于机体内环境产生复杂调节作用是今
后研究的重点,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认为,艾灸临床疗效肯定,但存在亟待深入探讨,影响临床推广的尚需
提供科学证据的研究热点:如艾灸有效刺激成分到底是什么?各成分之间的叠加效
应如何?如何系统评价艾灸的安全性?如何明确量效关系,如何确定适宜的艾灸介
入时机,从而保证临床疗效,揭示其应用规律?此外,对艾灸机理的进一步研究需
要突破由单一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发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同时,局部研究与整
体研究结合,阐明艾灸疗法的科学性。


          
--------------------------------------------------------------------------
           摘抄《中医药学报》  2015年2月第43卷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艾叶和悬灸
你问我答 | “艾”知多少
20210325艾灸(陈绮晴).pptx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强身?艾灸的五大机理
吃药3年,不如艾灸30天,再次得到验证
艾灸的原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