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渤海大溢——静海成海

  公元前47年,渤海大溢,静海成海。

  一、渤海大溢

  《汉书.天文志》记载,初元二年秋七月,“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这次渤海大溢,发生在西汉末年,汉元帝时期,即公元前47年,先有地震,后有海啸,民众死难者,不计其数。

  渤海大溢,持续情节,《汉书.沟洫志》记载,王莽时,“河入渤海,渤海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官员御史临淮、水利专家韩牧,注重“九河穿处”,但渤海已高于此处。大雨不止,海水涨溢,东北风大作,狂风猛吹,海水涌向西南,延续数百里,九河之地,均为海水浸漫。

  后来,郦道元《水经注》云:“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面海滨,海水北浸,城垂沦者半。”可见,海水向北,也淹没扩展很多。

  由三篇古书可知,公元前47年,渤海确实发生了“大溢”,桑田沧海,距今不过二千余年矣。

  二、千年持续

  此次渤海大溢,陆地成海,面积数百里,延续近千年,整个静海县,皆成为海。

  《静海县志》记载,东周时期,此地称为“长芦”,先后归属齐、燕、赵国。秦属巨鹿郡。西汉设东平舒县,属渤海郡管辖。人口4万,治所在静海县西钓台村西。自然地理环境稳定,农商业发展,出现繁荣的东平舒文化。

  但是,公元前47年,渤海大溢,吞没了静海地区,东平舒文化消失。直到隋以前,这里仍为渤海西南隅——泽国。隋朝初期,海水逐渐消退,但仍为一片沼泽。

  直到唐乾宁三年,即公元896年,静海才又设置行政机构,直到宋绍熙年间,静海人口,仅有主户5623户,客户1192户,仍然没有恢复到西汉水平。

  现今,渤海湾地区考古,仅仅发现战国和西汉遗存,不见西汉晚期和东汉遗存,再迟就是唐宋遗物。汉唐之间断裂年代,与渤海大溢,正相吻合。

  另外,静海,亦因此处海水较浅,不起狂涛,比较平静,故而得名。

  三、武清临海

  民间资料《杨氏家谱》,对于渤海大溢,亦有记载。公元前47年,渤海大溢,武清东南部海拔

  “瀛”,大海也。“瀛西”,即大海之西岸。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官员将作大匠杨球,负责建筑。在泉州与瀛西之间,修建防海堤,西南、东北走向,长度近百里,并建瀛西城。位置在古凤河畔,土城上遍布围栏,称为“栏城”,演变为“兰城”。由土城围栏上,即可观看渤海。

  东汉杨球所建“瀛西”,唐代中后期,被洪水所毁,东迁至沽水,即运河西岸,重新建筑,遂由“瀛西”,改为“河西”。至元代设置务关,成为“河西务”。

  四、运河偏西

  翻开地图,运河由天津向西南,至静海县城西,才向南去。为什么不在东面,直接向南呢?因为运河通航于隋代,此时东面仍然是海,或者退海沼泽。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皆为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为运送军队,北伐齐国。隋朝开凿运河,全线贯通,是为了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之后,经济重心,转为南方。隋朝首都在长安,一时又不能迁往南方,遂开凿运河,加强南北联系,漕运粮食物资,以供首都。

  由运河偏西走向,亦可间接证明,渤海大溢,近千年影响。

  佐证渤海大溢,还有“秃尾巴老李”传说。清朝袁枚《子不语》记载:“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 因其出身姓李,而尾巴又被其父砍断一截,故称“秃尾巴老李”。

  民间传说,东北风强劲,是秃尾巴老李带来。此种说法,与渤海大溢,刮东北风,恰相一致。又云:秃尾巴老李生日,是。与《汉书.天文志》记载,渤海大溢,在秋七月,颇为相近。

  天津“望海楼”,有人说,在这里并不能望到大海呀?其实,建楼之初,位置即在海边矣。

  渤海大溢,仅仅两千年前,沧海桑田,并不遥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凤凰台的来龙去脉
说说天津市静海区的来历
天津人,静海人,赶紧看!原来你们和运河这么有故事!
静海革命史(第一章 静海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天津境内大运河沿岸小地名探源
日军在静海的暴行(珍贵视频、报纸、照片首次披露,珍藏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