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襄阳的后花园,发现一个游人罕至的村子,今天就来撩开它的面纱!

 黄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空旷而安静。田畈与青山执手相依,情深缱绻,新旧不一的村舍如棋子散落其间,拴住了山和田的誓言。房前屋后树茂草密,花艳果香,少闻鸡犬之声,亦无车马之喧。

 走进黄垭,方知它是一个特别的村庄。它是由前黄垭村和老前进村合二为一的大家庭。这一片土地就是以前南漳全县响当当的老沐浴大队。

黄垭村貌

 黄垭村的特别还在于有古老的风景:一石独秀的梳妆台,神态逼真的石龟,古朴素静的雷家老屋,还有神秘莫测的仙姑洞。

 梳妆台位于村西边四望山半山腰。四望山因“登其巅可东望襄阳,西望房县,南望荆山,北望谷城,故名。”山并不高,海拔约三四百米的样子。山上灌木丛生,草木葳蕤,浓荫蔽日,满目苍翠。

村里,随手可摘的瓜果

上山的路并不好走,弯弯曲曲的小路没于灌木林中,人行其中目之所及不过一两米。山路坎坷,七拐八弯,有时陡峭,有时平缓。爬山中有时需手脚并用,攀石拽藤,方可上去。不过,五月草木繁茂,外面虽骄阳如炙,在山上穿行却甚是清凉舒爽。山上金银花很多,此时开得正盛,随手折一枝,芳香醉人。山上还有枇杷果、野草莓等,令人垂涎。

约爬了半个小时,终于到了山顶。山顶有一些突兀的岩石,并无奇特之处。然而,抬眼一望,却被那山崖上的一块悬石惊住了。那石柱约五、六米高,头重脚轻,层层页岩如片片云朵盘旋而上。

梳妆台

这奇石耸立于陡峭的悬崖之上,似天外飞仙,立于山巅,临风远眺,风姿俊逸;又似神手种下的一株巨型灵芝,举于天地之间,一枝独秀。是故,人称灵芝峰,现称梳妆台。

 “梳妆台”三字,会引人浮想联翩:美丽的女子、萌动的情思、动人的故事……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刘秀时,刘秀逃至此地,被当地殷员外的女儿殷丽华所救。后来,刘秀在河北鄗南称帝后,为报救命之恩,遣人接丽华入宫,封为娘娘。

黄垭村貌

多年后,丽华思念家乡,回乡省亲时见殷家湖畔的石柱,忆当年曾在此洗面梳妆,感慨万分。石柱为丽华情思所动,有了灵气,飞升至四望山东北侧半山腰,向娘娘鞠躬致敬,从此再没直起身子……万物有情皆动人,梳妆台的传说流传至今,绵延不尽的乃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遐想和向往。

 梳妆台东眺村庄,西临山谷,谷底北半边平坦,竟然种着一大片麦子。麦子已收割,金黄的麦垛排列成行,如一个个大馍头趴在枯黄的麦田里。这样的麦田看起来有点像梵高的画,色彩鲜明,线条随意。这明亮的暖黄与两边的青山色调反差很大,却又浑然一体,异常和谐。大概因为山养人,人靠山,山与人本是相依为命的亲人吧。

石龟

 从梳妆台南边下行至谷底,往西穿过山谷再上山,去寻石龟。

经过一阵费力攀爬,上了山顶。那里突然豁然开朗,有一片开阔平坦的草地,草地周围长满了高大的荆条。这让我很诧异。没想到荆条竟然能长成树!只记得小时候看到的荆条都是一丛一丛的,很矮,顶多齐腰深,且散乱无形,一到秋冬都砍了晒干当柴烧。而这里的荆条树干一人多高,枝叶繁密,伞形树冠蓬勃如绿云。小小荆条质本拙庸,善待之,竟能成参天大树,与日月星辰争辉,着实令人感佩!

 草地东边有几块三四米高的巨石,爬上去站在上面向东北眺望,梳妆台在一片绿海中如凌波洛神,身影娉婷。此时,山风悠悠,决眦远眺,远处的村庄、田野轻烟缭绕,如诗如梦。周围的山峦苍翠逼眼,绿浪如潮。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神清气畅,胸臆浩荡。

黄垭村貌

 从山顶向南走几分钟,左拐下山,在半山腰可以看到大石龟:两块巨石中支着一块小石,如一只神龟翘首东望。张着大嘴的石龟与俊俏的梳妆台遥遥相对,无端地让人想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话来。

下了山,走过几条田埂,就到了雷家老屋。

 老屋建在高坡上,坐西向东,左有果林,右有竹林,前面是一片田。老屋居高临下,像一位颇有派头的老爷稳稳地坐在中堂,审视着对面的一切。

雷家老屋

 房子是典型的土木结构,虽是土墙布瓦,木门木窗,但高屋阔院,雕窗飞檐,既古朴又气派。坐在前厅里,微风阵阵,阴静凉快。后面庭院深邃,三间正屋高大幽静,两侧的厢房也比较宽敞。

走进这样的房子,心神不自觉地安静松弛下来,极自在舒适,不似水泥砖房让人憋闷,莫名浮躁。

 离开雷家老屋,驱车向北三四里,去四望山的另一处探访仙姑洞。

谁能认得这是什么老物件

 仙姑洞也叫仙女洞,在县城南约二十里的四望山上。传说仙姑洞是金华仙女修炼的洞府。“洞主雨,祷之必应”,听说人们曾向洞内仙女求雨,很灵验。南漳县令和南漳守备任海都曾来这里求雨成功,后来还在这里立碑还愿。“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仙姑赐雨,解除旱灾,救当地百姓于水火之中,百姓信之,敬之,也是有缘故的。

 上山的路比爬梳妆台更艰难。山上灌木成林,草木繁茂,刺丛横生,藤缠蔓绕,密不透风。要想顺利地向上爬,必须虾腰弓行,低头俯颈,专注脚下。如果想抬头四顾,一不留意就会被枯枝或刺藤教训一下。只有低头看路,才能爬得顺顺当当。看来先要学会低头,方能见到真神啊。

插秧的村民

 所幸山中有溪流,泉水清冽,以之濯面,疲累顿消。

 如此以极其谦卑恭敬之姿攀爬了半小时余,终于看见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仙姑洞。

山洞隐于群山之怀抱,草木遮面,向东而望,如一位禅修之志不为星辰所移的隐士。破荆斩棘,终于见到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仙姑”真容,我们有点得偿所愿的兴奋。山洞很高大,洞口近四、五米高,宽也有三、四米的样子。洞周围树木繁茂,浓荫蔽日。

石碾、古树

 洞前有一小块平地,长满野草。洞口果然躺着一块石碑,石碑虽然裂成两部分,但碑文完整清晰。上面记载了南漳信官守备任海曾“斋戒沐浴,于六月十九日夤夜,跣徒步至洞请水。……接凳做桥,直达六谭,水深处止步默告愚忱。”许是任海心系民生的赤忱感动了上天,果然求得 “连日甘霖大沛”,消除了旱灾,“田禾青葱,邑之人士均赖以安。”不止如此,那年秋天,

南漳境内庄稼丰收,“邻省邻邑就食人民塞满山城,活人无算”。因感念仙姑赐雨救黎民之仁爱,任海在此“勒石以志”,时间是清嘉庆十七年孟夏。这段碑文铭刻着上天的恩泽,也让仙姑洞多了几分温暖的传奇色彩。

 站在洞口,凉气不断袭来,如沐天然空调,瞬间让人身上的汗干了一半。

仙姑洞的钟乳石

 洞口内侧石壁湿滑,坑坑洼洼,典型的石灰岩风貌。洞内很宽敞,一两百人在里面开会应该不成问题。洞顶比洞口高而开阔。洞的左侧有泉水流过,水比来时路上更寒冽。地上很潮湿,踩上去软软的,原来是积了一层厚厚的蝙蝠粪。向导说,天气温暖了,蝙蝠都飞出去了。看来鲜有人打扰,这些昼伏夜行的生物在此生活得十分安稳。

 往里走,漆黑一片,只觉得洞变得越来越窄。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勉强能看见湿滑的地面,但周围黑乎乎的,根本看不清洞壁的模样。用手机凑近了看,才发现洞壁上有各种各样的石钟乳,可惜光亮所照有限,模模糊糊扫一眼,不能尽兴。但有一处石钟乳形态别致,如汩汩清泉中托着的石台,很像观音的莲花台。不知这是不是洞口碑文中描述的石莲台,至于任海说的烛凳、香炉、石鼓、石钟等,因光线不足,未能辨出。

俯视黄垭

 继续往深处走,洞里确实有水。据向导讲,此洞有五十几米深。向导举手电筒在前面照明探路,大家紧随其后。洞越来越窄,石壁越来越峭拔。不久就走不通了,陡峭湿滑的岩壁挡住了路。以此看来洞没有那么深,而任海在碑文中写的是“洞深数里,中有七潭”,引人好奇,然由于装备不足,终未能穷其源头,大家意犹未尽而返。

 跌跌撞撞地下了山,在山谷的小溪旁歇息,十分清凉。四周青山苍翠欲滴,溪流清吟浅唱,山风微微。蹲在溪边,掬一捧山泉洗去热汗和灰尘,清爽通达全身,舒畅和快乐难以言喻。汗水的宣泄不只是清除了身体的尘垢,也解除了心灵的桎梏。

雷家老屋

 黄垭村大概也和这仙姑洞一样,不走近她,你是不会识得其“真面目”的。

 黄垭不仅有古老的自然风景,还有值得关注的人文历史。这里曾是红色革命基地。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33集团军曾驻防于此。

在驻防的四、五年间,官兵们在总司令冯治安和张克侠副总司令的指挥下,多次与日军相抗,保护南漳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驻军还在沐浴兴办小学,发展教育。

打杏子的村民

 除此之外,黄垭还有清朝遗留下来的陶家古山寨。清末民初,村里的陶家曾出过一位名人叫陶凤集,他东渡求学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归国后,因颇有才能,为黄兴、黎元洪、冯玉祥等重用,曾任武昌知事、鄂北巡察使等职。其为官清廉,亦有文才,著有二十卷《望山文集》留予后人。

 黄垭,四望山麓的一颗宝珠,她的故事还有很多,等着你来读。如今,春风赐浴,拂去岁月的沧桑,她变得越来越光彩照人了。

文字:李炜瑜  配图:王云峰 张宗泽 周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世外桃源——陈家老屋
探访襄阳南漳麻城河古村落
湖北南漳:风景名胜——七里山
湖北襄阳周边自驾游有推荐的吗?
说说南漳县的来历
襄阳又一高速开建,市区到南漳仅20分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