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药代表的今天,投资经理的明天

年初拜读了央视特约评论员王志安先生发表在丁香园的文章《医药代表在中国的成长变迁史》,简单概括如下:

背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医疗行业百废待兴:

  • 医生数量就严重不足,大量资质不合格的医生在一线给患者看病

  • 中国医疗系统长期游离于国际主流学术体系之外,整体医疗水平极其低下,对国际主流医学的发展一无所知

  • 全国最大的三甲医院,药品大约也只有 500 个左右的品种,治疗手段非常单一

  • 患者的死亡率极高

此时大量外国药企登陆中国并将医药代表制度带到中国,彼时医药代表承担两个作用:

  • 从循证医学角度向医生群体介绍药物的功效,使用方法,以及及时反馈不良反应

  • 出于竞争性考虑,希望医生更多地使用自己公司生产的药物

成为医药代表的标准至少满足下列一项:

  • 有临床经验的医生

  • 药学专业的从业人员

  • 能无障碍阅读医学文献,能和一线医生进行专业沟通

有很多是已经取得主治医师资格的医生。在这一代医药代表的帮助下,国内的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糖尿病“神药”拜糖平、普外科的腹腔镜也都是在那时候进入中国医疗应用领域。

90年代中期,国内涌现出数千家药企,纷纷组建起各自的医药代表团队,这也是医药代表被妖魔化的开始,由于

  • 国内药企基本没有原研药

  • 生产的药物也没有经过非常严格的临床验证

  • 器材多数都是仿制国外的产品,缺乏学术基础

同时,在医药代表大军的构成包括:

  • 下海的国家干部

  • 下岗职工

  • 进城的农民工

导致这批医药代表:

  • 没有能力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指导医生

  • 不关心不良反应的临床反馈

而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这些内资企业的医药代表迅速走上了带金销售(回扣)的邪路,最终:

  • 异化了医生的处方行为

  • 扭曲了市场的报酬体系

  • 恶化了医患关系

在媒体频繁爆出医药回扣丑闻之后,医院科室门口高挂起了“医药代表谢绝入内”的告示牌。

读完《医药代表在中国的成长变迁史》,竟自然联想到自己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在创投圈这两年的所见,不由感慨如今的孵化器和VC投资经理正在重蹈医药代表形象覆灭之覆辙,您且看:

背景:

  • 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国内互联网公司接连在美IPO,屡次打破市值记录,创始团队一夜暴富,名不见经传的投资人一战封神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万物互联、机器人黑科技等概念和产品刷屏朋友圈,被公认为下一个风口

两年间数千孵化器闪现北上广深,数百家新基金注册成立,前者需要项目,后者更需要项目,于是,投资经理需求量猛增,他们的职责主要有三个:

  • 找项目

  • 推广孵化器或基金品牌

  • 销售孵化器工位

洲多僧少导致投资经理入行门槛的放宽,不同于过去首选投行出生,对市场、财务、法律有着足够的专业和实践能力,现在的孵化器和新基金招聘的投资经理的上一份职业很可能是:

  • 房产中介

  • 保险推销员

  • 不懂产品的产品经理

  • 下岗人员

  • 应届毕业生

导致“新一代”投资经理:

  • 对项目缺乏判断能力(看得太少,以至于见一个爱一个)

  • 对投资一知半解,又没有快速学习能力,只能操起朋友圈零碎读来的过时的马后炮式“投资逻辑”三板斧出门忽悠和被忽悠

当然,疯狂过后必是洗牌,泡沫终会破裂,就像当年的百团大战和直播大战,2017年,等待大多数孵化器的命运将是倒闭或合并。在我跑了大上海50+知名度还算高的孵化器之后,我最大的困惑竟然是为什么大部分孵化器不能接受现实,即交通便利和租金便宜真的是大多数初创公司选择办公地点的首要考虑。

而投资经理这个角色之所以会重蹈医药代表的覆辙,还因为:

几乎所有孵化器都说能帮助创业公司对接到投资,有些还声称自有基金(只是从没见其投过项目),而所有的孵化器都会搞路演活动,路演自然需要项目和投资人,于是你会发现,跑了两周孵化器的路演活动,就会遇到同样的项目——其实,拿得到投资的项目早就拿到了投资,拿不到投资的项目路演一辈子...

路演往往是这样的,一边是完全没有拿到投资可能性的项目方在台上不知所云地意淫并忐忑揣摩投资人到底有没有喜欢自己(的项目),一方面是刚入行几个月到2年却完全没有投资案例的“伪投资人”在台下正襟危坐并通过抛出几个MBA教科书般的纸上谈兵来假装自己很懂创业者的商业模式,随后分享一些零碎的朋友圈里看来的马后炮且过时的“投资逻辑”,末了再以项目并不是其所在机构的投资方向为由婉拒,当然,做戏做全套,加个微信持续关注项目进展,导致微信好友里总有大几百人根本想不起来他们是谁——路演,就是在项目方很努力地演示以争取获得融资和投资方很努力地找理由不投的友好交流中浪费彼此一下午的时间,开心就好...

经过2016年一整年的疯狂双创,项目方和资方透支着彼此的精力和信誉,前者还是没有拿到投资,后者也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案例,创投圈终于开始有一部分人“觉醒”,说出了真话,比如有一首新歌叫《我可能见了假的投资人》——个人也特别讨厌那些天天看项目但就是永远不投的机构投资经理,也许可能大概是真的没钱,其实吧,就是没钱,募资哪那么容易...

对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不要幻想见到红杉、经纬、IDG、真格等机构的投资人,一个创业新人能叫得出名字的机构他基本上都不可能见到,尽管有些大佬一直打造自己很亲民的形象。当你能见到他们的时候,一定是他们主动来找你的时候,一定是你的公司有足够的理由让他们花时间看的时候(具体是什么理由,以后会写),路演能拿到投资的概率微乎其微,台下的那些小投资经理可能根本连推荐项目上投决会的资格都还没有呢,对他们来说,只是要完成每周BP收集量的KPI而已,所以:

  • 不如花更多时间在自己的公司发展上,因为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如果你的公司今天拿不到投资就干不下去,那结果百分之百就是拿不到投资;

  • 不如在公司门口挂一个告示:投资经理、谢绝入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客昌平大赛预选赛暨2021生物医药精品项目路演会成功举办
这些痛,只有创业者才懂!
VC行业寒冬来临?独家解析当下创投圈生存法则
干货|初次创业,到底去哪里找投资人!
【干货分享】创业十问
[首藏作品](2529)“六和桥”:多维度塑造众创孵化生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