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江余姚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原载《文物》2007年第11期]

在中国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河姆渡遗址“对诸多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在文化源头、稻作农业、干栏式木构建筑、聚落形态和环境变迁等方面却留下了函待解答的疑问。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河姆渡文化的机遇。现将该遗址2004年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发掘概况

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地处姚江谷地北侧低丘环绕的小盆地中部,北面横亘四明山支脉翠屏山,东距海岸30一40公里,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该遗址围绕一个名为田螺山的小山头分布,周围是大片低平湿软的稻田(海拔2.3米)。经钻探,遗址的面积为30000多平方米,在地下2~3米深处埋藏着距今六七千年的一个完整古村落,其存在的时间跨度在1500年以上。

2001年初,该遗址因当地一家工厂打井被发现。200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04年2月18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并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始发掘,按5米×10米布置探方,发掘面积为300平方米(图一)。至2004年7月初,发掘工作在普遍发掘到第⑥层下的重要建筑遗迹层面,并落实了临时性的保护措施之后暂告一个阶段。

第二类:不计件人工和自然遗物。从理论上说,古代遗址中不存在与人的活动完全无关的纯自然遗物。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通常不注意系统收集器物以外的零散遗物,如烧土块、石块、木炭等,但它们无疑都是人工遗物或受人为影响的自然遗物,只是无法单独成器。该遗址出土的这类遗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有古人猎食动物并取下骨器原料后废弃的动物骨头(图三〇)、人自身死亡后留下的骨骸、木柱、木块、树枝条、树叶、木屑、果核、孢粉、稻草、稻叶、谷壳、炭化米粒(图三一)、菱角(图三二)、菱壳、橡子、酸枣、芡实、葫芦、野草、草籽、芦苇、麻栋果、豆类等。它们与当时人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是全面复原当时社会面貌、生态环境的重要材料。

四、第二期遗存

1.遗迹

(1)木构建筑

第⑤、⑥层的堆积由于受地下水浸润,木质遗物的保存状况较好,为我

们判断木构建筑遗迹提供了条件。在 T203东部和T303西部的第④层下、第⑤层表面有10多个柱坑开口(图八),分布不规则,坑口多呈不规整的方形或圆形,边长或直径、深均约0.6米,坑底多有一块以上厚薄不一的垫板(图三三),其中一个柱坑内错向摞叠6层垫板,总厚度约为0.5米(图九),从柱坑的形态和垫板的加工、


第二类:不计件人工和自然遗物。由于文化堆积埋藏的深度仅1米多,地下水不能长期稳定在这个深度,有机质遗物的保存状况较差。除了柱坑底部的垫板和动物遗存外,木屑、果核、种子、草叶等只残留在较深的灰坑和柱坑底部(图五O)。

(3)石器(含用各种矿物制作的玉器)

石器在选料、工艺方面与第二期相比有明显的改进,高硬度的石料基本被淘汰,多选用沉积岩等硬度适中的岩石,但锋利程度有所提高。石器大多形体规整,磨制光洁,有斧、锛、凿、砺石、球、弹丸等。用各种矿物制作的玉器多采用线锯切割和片锯切割工艺,有玦(图一六)、管、璜、珠、坠等,其中玦、管、珠等还采用实心钻或点式旋钻工艺。

第二类:不计件人工和自然遗物。除个别较深的灰坑底部有木头、草叶等外,还有红烧土块和石块,数量较多。它们对于认识该遗址晚期的聚落形态有一定的价值。

六、结语

近年来,在宁绍地区西部、南部和金衢盆地边缘的浦江小盆地,相继发现和发掘了跨湖桥2上山以小黄山l等重要遗址,出土了约距今10000 ~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较早期遗存,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虽然它们均未能表现出与河姆渡文化的直接联系,但在一个空间不大的地理区域找到了诸多早于河姆渡文化的遗存,明确显示出钱塘江和杭州湾南岸早期史前文化格局的复杂性,也更加凸显出探索河姆渡文化源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对于田螺山遗址的发掘来说,河姆渡遗址既是一个考古发现的界标,更是史前文化学术研究难以超越的一个顶峰,但田螺山遗址2004年的发掘还是显现出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一,在3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里,在大部分尚未发掘到底的情况下,已出土各类器物1000多件。而在河姆渡遗址2600多平方米的发掘范围里出土6000多件遗物和不计其数的动植物遗存,虽为复原远古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与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由于晚期遗存较单薄﹑早晚期文化的差异,至今仍有关于河姆渡遗址早晚期遗存的文化属性等问题的争议。田螺山遗址清晰和连续的地层关系以及第一~三期遗存中紧密衔接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第三期以大量陶敞口釜为代表的核心因素,可以有力地平息上述争议。

第二,在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后直至1996年鲻山遗址[5]的发掘,其间没有发现其他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2004年田螺山遗址的发掘实现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在姚江流域的空间分布“由点成线,再到面”的历史跨越,由此促使我们提出“河姆渡文化核心聚落群'的概念。发掘和钻探情况还表明,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条件最好、地下

今七八千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存、揭开河姆渡文化起源之谜提供了线索。

第七,田螺山遗址得天独厚的埋藏环境和丰富的遗存,为我们开展多学科研究、把握当时社会经济形态的复杂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0多年来,河姆渡文化一直是宁绍地区史前考古的核心内容,田螺山遗址2004年的发掘对于河姆渡文化的深入研究、保护和宣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领队:孙国平

发掘:孙国平 黄渭金 郑云飞 刘志远 徐志清 渠开营 张海真

整理:孙国平 徐志清 渠开营 张海真

摄影:孙国平 李永嘉 郑云飞

绘图:刘志远 孙国平 许慈波

执笔:孙国平 黄渭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姆渡文明为何突然消失,专家在地底下,查出了几千年前的秘密
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探索田螺山:解读河姆渡文化
孙国平:“点亮东方”——从上山到河姆渡的社会进程
浙江 余姚市 河姆渡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