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事儿】三条石大街,真的是李鸿章铺了三块石板?

在天津的不少街道名称中,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街道名称甚至曾经成为一个区域的代名词——三条石大街就是这样一条街道。


提起三条石大街,很多老天津人会想到李鸿章,据说这条街的得名和李鸿章关系密切;也有人会提起三条石大街一带的秦记铁铺、金聚成铁厂、郭天成机器厂等,将三条石地区(南、北运河以及过去河北大街附近的三角地带)描绘成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铸造业的发祥地。


如今,三条石大街上的青石已经不复存在,但关于此地的那些鲜活的传说和记忆,却总能将人们带回到过去的时光。




三条石大街旧照



关于三条石大街得名的各种传说都有其支持者,以至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唯一能肯定的是,早年间的三条石大街,确实铺有大青石。三条石博物馆建成后,有三块大青石被保存在馆内,青石上俨然可见车辙的印痕,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关于三条石大街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一带水陆交通便利,又靠近老城厢,所以商业发达,往来客商很多。同时,这一地区地势低洼,一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于是常来常往的客商们共同出资,在这里铺设了三条大青石路——三条石大街由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和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有关。传说那时李鸿章在天津的府邸,位于总督衙门后面。某年,他的妻子去世了,灵柩要经过南运河运回安徽老家安葬。当时正赶上雨季,三条石地区道路泥泞,为了方便笨重的灵车通过,李鸿章下令在大路的中间并排铺了三条青石板。


关于三条石大街得名的各种传说都有其支持者,以至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唯一能肯定的是,早年间的三条石大街,确实铺有大青石。三条石博物馆建成后,有三块大青石被保存在馆内,青石上俨然可见车辙的印痕,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文史研究者张诚曾经研究过李鸿章的生平,他告诉记者:“这条街的得名其实与李鸿章无关。李鸿章的母亲死在武汉,灵柩直接运回老家,与天津无关。李鸿章的原配夫人死在老家,与天津也无关。李鸿章的继配夫人赵小莲虽然是在天津去世的,但出殡时走的是衙门后边的新浮桥,然后用船送到英租界码头,再装轮船运到镇江,换小船回合肥,并不经过三条石一带。李鸿章的第三位夫人莫氏去世时,李鸿章早已去世,所以也不可能和三条石有关。”至于这三块大青石的来历,张诚觉得现在下结论尚早。


张诚说,三条石的工业启蒙,和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早期,南运河上有两座浮桥,一座是北浮桥,一个是院门口浮桥。所谓的‘院’,就是督院,也就是后来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院门口浮桥,也就是老金华桥的位置。浮桥一天只开一次,其他时间船只是不能通过的,这样就在浮桥两端聚集了大量等待通过的船只。三条石就在这一区域内。在等待的时间里,除了歇息、装运货物,船上的人还要采购一些日用品和生产工具,特别是船上用的铁器,如锚、铁链子、船钉等,还有铁锅类的生活用具。有了需求,附近就有了生产、加工、贩运这类物品的作坊和群体。其实,这样的作坊,河两岸的聚落里都有,只是三条石地势较好,离这些船只较近,占有地利之便,所以相对更多一些。”张诚说。



据张诚介绍,三条石一带在很长时间内聚集的基本都是小作坊,“那里没有大的厂子。老板有技术,雇几个人,大都是本家亲戚或者本村的熟人,老板自己也跟着干活儿。这样的小作坊,有活干,没活散。三条石的工人大都是从交河县来的,那里是铸造之乡,村民们结伴在外边搞铸造”




最初时,铁匠们只是季节性地聚集在三条石地区。1860年前后,直隶交河县人秦玉清带着子侄在路边开设了“秦记铁铺”——这是三条石一带的第一家家庭作坊式铁铺。之后,秦玉清的很多老乡都来到三条石一带开设铁铺,自此,三条石铸铁业的大幕徐徐拉开。


据张诚介绍,三条石一带在很长时间内聚集的基本都是小作坊,“那里没有大的厂子。老板有技术,雇几个人,大都是本家亲戚或者本村的熟人,老板自己也跟着干活儿。这样的小作坊,有活干,没活散。三条石的工人大都是从交河县来的,那里是铸造之乡,村民们结伴在外边搞铸造。”


在张诚的描述中,这些小作坊基本上就是原始的手工业,工艺主要是铸造和锻打,“他们用一些收购来的旧铁器改造加工、翻砂铸造,产品大多是砧子、榔头、药碾子、农用犁铧等,后来又发展到钉子、马具、桅灯、油壶、刨冰机、秤砣等,生产工艺并不十分先进。”


即使是规模较大的铸铁厂,最初建立时也是手工操作。1897年,三条石地区出现了最早的铸铁厂——金聚成。这家铸铁厂刚刚成立时,生产设备是一个化铁炉和4个人拉动的风箱,全部由手工操作。1905年,三条石地区出现了最早的机器厂——郭天成机器厂,为洋行加工轧花机、织布机、弹花机等。


在三条石地区,像这样的作坊、铁厂、机器厂到底有多少呢?1935年的《大公报》在报道中称,这条大街“长不过里许,街宽亦仅及丈,道路坑坎,尘土飞扬……大小铁厂、铁铺,一家密接一家”,当时共有80多家。



在张诚看来,三条石地区老一代作坊主学习先进技术的努力,也是促成三条石地区由原始作坊式生产模式,转变为依靠现代制造技术的重要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让孩子念书深造,以期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



三条石地区的作坊、铁厂等,由原始作坊式生产模式转变为依靠现代制造技术,有个复杂的过程。


1900年庚子事变后,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东局子、西局子被摧毁,一部分熟练掌握现代工业技术的工人流落到三条石一带,当年李鸿章从国外引进的“翻砂制模”“手摇风箱葫芦”等先进技术因而流传到了那一代的铁匠铺和铁厂中,使其制铁工艺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在张诚看来,三条石地区老一代作坊主学习先进技术的努力,也是促成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让孩子念书深造,以期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采访中,他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条石地区曾有个叫“双聚公”的铁厂,老板叫陈朝信,是交河县人,从小在三条石地区干活儿,后来出师筹了点钱,自己开了“双聚公”。陈朝信在家行四,大哥和二哥在家务农,三哥也在三条石搞铸造。陈朝信的买卖越做越大,接连开了几家厂子。他和三哥所用的工人,都是自己的亲戚和村里的老乡。


陈朝信的三哥有个儿子叫陈凤皋,从小不好好念书,三哥拿他没办法。陈朝信就叫在南开中学上学的儿子给陈凤皋补课,没想到陈凤皋也考上了南开中学。但是好景不长,“七七事变”爆发,南开中学南迁,陈凤皋就随好多同学去了重庆,并在抗战后期由张伯苓保举去美国留学。在美国,陈凤皋学的是炼钢。据张诚说,那时天津的钢铁工业没有像样的厂子,只能回炉铸铁,没有炼钢厂,也没人会炼钢。


“日本投降后,交河县几位本来铸铁的人,在河西建了新兴钢铁厂,准备搞平炉炼钢。这个厂的董事会研究后,准备请陈凤皋任厂长,让他以技术入股。陈凤皋把他在美国学的转炉炼钢技术运用到生产中,这比平炉炼钢节省时间,炼出的钢质量也好。陈凤皋就这样将美国现代炼钢技术引入了中国。”张诚说。


在他看来,三条石对天津和全国钢铁工业的贡献,绝不仅仅在于当地林立的作坊和铁厂本身,更在于其不断追求的精神。


图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福聚兴机器厂旧址(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红桥区三条石大街
工业篇:天津建卫六百年·三条石的承转繁华
天津最有故事的9个老街巷
天津三条石由来蹊跷古怪,为了出殡铺了三条青石,住过的人来报道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四尺皮带车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