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事儿】南头窑:最美鸡毛掸子出产地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是“聚众效应”,是指在经济行为中,同类商家或产品汇集在一起,这样更能吸引消费者。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个行业聚集在一处的现象,比如卖珠宝的在珠宝街,卖鱼的在鱼市,卖花的在花市……在天津这个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行业聚集更是普遍的现象。当年的商景繁华,店铺林立,留下了很多城市佳话。随着时代的更迭,当年某些行业的聚集地发生了变化,或只留下一个名字,或只留下一段故事……


过去,天津人的俗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刷子马勺韦陀庙,鸡毛掸子南头窑。”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解释说:“这句俗语是告诉大家:买刷子马勺去韦陀庙,买鸡毛掸子去南头窑。当年,西门外韦陀庙一带,卖刷子马勺等炊具杂品的店铺多集中于此;而南头窑一带,有多家卖卤鸡酱鸭的作坊,同时还有经营鸡鸭羽毛制品的商号。”一句俗语,道出两个旧时天津的行业聚集地。如今,这两个地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里昔日的商景传奇只能在如今的寻访中重拾一些踪迹。




1

偶尔,来此购买鸡毛掸子的客人会问一句:“是南头窑的吗?”不用说,能这样问的一定是老天津卫人,因为只有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才知道,鸡毛掸子与南头窑的故事



韦陀庙与南头窑都位于红桥区,如今这两个名字仍作为地名存在,是红桥区两条街道的名字。位于市区繁华地带的这两条马路,每日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两侧高楼林立,昔日存在于此的买卖故事,特别是南头窑的热闹商景早已成为往事,却也一直被这座城市念念不忘。


古文化街是天津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商品聚集的地方,鸡毛掸子是这里的一种常见商品。王长玉在这里经营鸡毛掸子已经有七八年了。他的客人以外地游客居多,那些客人购买鸡毛掸子时,总是会选漂亮的、看上去很有特点的。偶尔,来此购买鸡毛掸子的客人会问一句:“是南头窑的吗?”王长玉每逢听到这样的问话就会抬起头,看看对面的客人。不用说,能这样问的一定是老天津卫人,因为只有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才知道,鸡毛掸子与南头窑的故事。


王长玉第一次接触鸡毛掸子是在五六岁的时候,那时他在奶奶的床上看到一个很长的银灰色的鸡毛掸子,看上去已经用了很多年,羽毛都失去了光泽,但依旧丰满挺立。他问奶奶这是什么?奶奶说是鸡毛掸子,还补了一句——南头窑的。后来,有一年春节前,他跟爷爷去宫南宫北大街采购年货,要买鸡毛掸子的时候,爷爷特地对卖家说要南头窑的鸡毛掸子,从那以后,他才知道,南头窑是旧时天津做鸡毛掸子最多的地方。


除了鸡毛掸子,南头窑留给王长玉的另一个深刻记忆就是酱鸭。儿时,王长玉家生活清苦,偶尔父母会在节日或生日的时候买来一只酱鸭,这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是最高级别的犒赏。一只酱鸭装在盘中,香气浓郁扑鼻,王长玉总是先挑一块小的,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用心地咂摸一下滋味,当所有的“馋虫”都被勾出来以后,便大快朵颐。每次吃酱鸭时,家里的大人都会对美食品评一番,王长玉也从他们口中得知所吃的酱鸭来自南头窑的“鸭子王”, 南头窑有很多卖卤制品的店铺,烧鸡、烤鸭、酱货都在那里卖。于是,南头窑三个字在王长玉的心里总是带着浓郁的香味,以及儿时对美食最朴素的期待。


王长玉很遗憾的是那时没有去南头窑逛一逛,后来,因为公私合营、行业整合等原因,南头窑的卤制品和鸡毛掸子开始分散到全市很多地方生产和销售。随着生活的发展,南头窑对他而言不再是一个充满美食诱惑的地方,但它长留在王长玉的童年回忆中,即使如今已年近七十,依然无法忘记。



2

南头窑人绑的鸡毛掸子,外形美观,远望为倒立的宝塔,保证不甩头、不脱毛、不开胶,使用到最后羽毛磨光,藤杆上还是密扎扎的牢固的翎根



王长玉心中的南头窑,在天津地方史志的记载中最初只是一片沼泽地。根据谭汝为先生对天津地名的研究,天津地名中带“窑”字的,多为当年用作烧窑的旷野,其功能就是为老天津卫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砖窑虽然废弃了,但是这些窑名却成为了永久的地名。


文史研究者李长平告诉记者,根据天津早年间的一些故事和资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天津南头窑芦苇连片、沟壑纵横、荒无人烟。由于河北、山东农村兵连祸结、水害蝗灾,民不堪苦,贫苦农民携老扶幼逃往天津,先求避难,后求糊口,有几户农民就在南头窑搭起窝棚安起家来。他们以小本经营贩货谋生,有的人家经营卤煮野鸭、大雁为生,把买来的野鸭、大雁在家里用开水烫过后,再到坑塘边褪毛洗净,把褪下的羽毛丢弃在池边坑沿,任意流失,无人过问,野鸡、大雁、野鸭的羽毛飘散得到处都是。一家获利,百家效尤,后来这里的住户几乎都以卤煮业为生了。这里的卤煮制品香醇可口、肉烂骨酥,除遍销城里、南北运河两岸以外,还远销北京、保定、济南、唐山等地,深受各地顾客欢迎,一时盛名远扬。最负盛名的有“鸭子王”“鸭子李”等,如今南头窑已成闹市大街,还有鸭子王胡同存在,足证当时的盛况了。由于经营卤煮业商户的集中和增多,南头窑水坑大洼周围堆积了大量的鸭毛、雁毛、鸡毛。大自然赐给人间的物品,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不知是谁家的主妇为了给自家的货物掸土,在废弃的鸡毛里挑拣了一些长而挺的,用一根细长的藤条、猪皮膘胶和破布条,绑出了第一个甩头的鸡毛掸子,使用起来非常顺手。起初是为了自用,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效仿,人人都绑起鸡毛掸子来了。什么活计都是越做越精、越做越好,从此,南头窑人制作的鸡毛掸子便出了名。南头窑人绑的鸡毛掸子,外形美观,远望为倒立的宝塔,保证不甩头、不脱毛、不开胶,使用到最后羽毛磨光,藤杆上还是密扎扎的牢固的翎根。



3

如今,无论是“鸭子王”还是“鸡毛刘”,都已经被湮没在过往的行业传奇之中,知道它们与南头窑往事的人,越来越少



在南头窑,与那时行业聚集相关的,有两个传奇人物的名字曾一度被天津百姓津津乐道,一位是“鸭子王”,一位是“鸡毛刘”。据天津档案馆专家周利成介绍,1910年后,有一个绰号“鸭子王”的养鸭人,在今河北区同昌里一带修建鸭栏,大量养殖鸡鸭,专供市内各大酒楼、饭庄。随着生意的日渐红火,“鸭子王”的招牌越叫越响,鸡鸭养殖场逐渐形成,烧鸡、烤鸭、酱货加工等工厂也相继建立。随着养殖场的不断扩大,雇用的伙计不断增多,于是,他在南头窑一带买下了一片平房,专供伙计们居住及酱货存储。“鸭子王”在养殖场周围盖了两排平房,取名同昌里。后来周围居民逐渐增多,形成聚落,取名“小王庄”。


“鸡毛刘”的故事则是天津近代商界的一段佳话。据天津地方史志对他的记载,“鸡毛刘”本名刘亮亭,16岁时由其舅父周玉山招收为徒。周玉山早年从商失败后,看到城西掩骨会一带野味煮锅每日扔掉的鸡鸭羽毛甚多,便以廉价收购,然后拿到西营门外的墙子河里用水洗净,再摊在岸上晾干。经过弹绒、分类,按羽毛性质不同做成各种日用品,冬季制作软硬毛掸子,夏季做羽毛扇子,剩下的羽毛进行染色制成踺子和其他羽毛玩具,质量较好的翼羽长翎转售给做戏装的。刘亮亭跟随舅父学艺,练就了一套制作羽毛制品的本领。


积累了一些资金后,刘亮亭成立了天津第一家宝德生羽毛厂,自任经理。随着“鸡毛刘”在津、京一带声望日益扩大,经营的品种、业务关系也逐年增加。他的羽毛厂出产各种鸡毛雕翎、羽毛扇、彩色羽毛和鹅、鸭毛等,各省区的羽毛生意几乎为其垄断,他还通过外商三井洋行、爱华洋行等商家,将产品大量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据传说,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乔治国王做寿时戴的王冠上的珍奇翎翮就出自宝德生。1956年宝德生经过全行业合营后改为天津畜产联合出口公司羽毛加工厂。


如今,无论是“鸭子王”还是“鸡毛刘”,都已经被湮没在过往的行业传奇之中。今日的南头窑,也早已是另一种风貌。那里曾兴盛的卤制品和鸡毛掸子,依然是百姓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知道它们与南头窑往事的人,却越来越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就算生活是一地鸡毛,我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
卷耳 || 已经消失的行当(二)
教你旧毛线制作鸡毛掸子
马未都|掸子
你能为自己创造什么样的生活
用掸子要“一毛不拔”的--翟鸿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