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手艺】“高门槛”的艺术,只剩老两口的坚守


郭美华、付玉黔夫妇 摄影记者 赵建伟


提起“绢包镶”这种工艺品,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这种工艺始于清代,是当时天津的大户人家用于装饰厅堂、闺房、轿子等的装饰品。后来,随着时代变迁,绢包镶工艺几乎失传。绢包镶工艺品是用丝绸包裹棉花,制作出各种图案,整幅图案纹理变幻莫测,具有优美而不失质朴的情趣,形成了浮雕般独特的艺术效果。


今年78岁的市民郭美华和老伴付玉黔,20年来一直坚守着这门濒临消失的老手艺,他们不断完善其工艺,开拓创新,并大量选用民俗、古代题材,利用古装人物服装层次繁多、色泽艳丽的特点,将这门老手艺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品《长寿吉祥》



在郭美华父亲那一辈,绢包镶艺术品以花卉为主要内容,寓意吉祥富贵,由于用料华贵、工艺精细,经常被大户人家买来挂在中堂的墙壁上,还有大家闺秀的闺房屏风上也有使用。此外,过去富裕人家结婚时用的轿子,其内饰也会用绢包镶装饰



这门手艺源于郭美华的家传,其祖父就是天津专门从事这门手艺的知名艺人。“我没有见过我的祖父,但我小的时候,父亲以此为业,他制作绢包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郭美华说。


在郭美华父亲那一辈,绢包镶艺术品以花卉为主要内容,寓意吉祥富贵,由于用料华贵、工艺精细,经常被大户人家买来挂在中堂的墙壁上,还有大家闺秀的闺房屏风上也有使用。此外,过去富裕人家结婚时用的轿子,其内饰也会用绢包镶装饰。当然,这些精美的绢包镶艺术品绝非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到了近代,绢包镶这门技艺逐渐销声匿迹。


郭美华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没有市场,父亲便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她虽然将这门手艺记在心里,但年轻时忙于工作和照顾家庭,并没有拾起它,直到退休以后,她和老伴付玉黔有了宽裕的时间,才重操旧业。


就这样,已近耄耋之年的两位老人,凭着对这门艺术的痴迷,每天都在忙碌。郭美华的家并不宽敞,屋里小小的工作台上堆放着颜料和制作的半成品。“刚退休的时候有精力,早上吃完早饭后,我们就开始做,一天至少要干8个小时,晚上觉得困了才休息。如今年岁渐长,精力不如从前,即便如此,一天也要做四五个小时。”郭美华说。


郭美华家的墙壁上挂满了她和老伴制作的绢包镶作品,这些作品远观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作,画面中人物的每个衣褶都清晰可辨,玲珑精致的小饰物也仿佛触手可及,而近看起来,画面各个部分均为浮雕状,使用特殊的技艺拼接而成,在灯光下闪着丝绸的光泽,煞是好看。





作品《财神爷》



每次工作时,老两口都要默契配合,付玉黔擅长绘画,负责绘制画稿,郭美华则进行绢包镶中非常关键的各个部分的拼贴工作,之后付玉黔还要在拼贴完成的作品上,描绘人物面部以及衣服花纹等细节



绢包镶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材料使用的是丝绸和高档棉花。郭美华说,一直以来,丝绸材料无法被其他材料替代,如果使用化纤面料制作,虽然色彩艳丽,却完全失去了这门技艺传统的华贵感。


总的说来,这门手艺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投入精力相当巨大,如今两位老人完成一幅作品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


绢包镶的制作程序比较复杂,首先要设计图样,然后在纸板上将设计好的画稿重新描绘一遍,依线条将纸板分解剪裁成块,再在每一块裁好的纸板上用丝绸包裹棉花制作出人物、动物、花卉的各个部分,最后就像拼图一样,按样稿的图案依次将制作完成的各个部分粘贴在画框内。由于特殊而繁琐的制作工艺,绢包镶艺术品便能显出精细、生动、立体的艺术特色。


郭美华说,制作绢包镶作品成败的关键,在于图案本身的层次感,她用一只未完成的仙鹤图案为记者做示范,“仙鹤的头、身子、腿、翅膀这几个部分,在制作时,哪部分压在哪部分的上面,能让人的视觉产生最佳的美感,这完全靠长期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如果顺序错乱,观者就会觉得画面怪异。”


如今,绢包镶是郭美华和付玉黔老两口生活的重心,多年来,两人凭着兴趣工作,从未想过用这门艺术谋利,大多数作品都是赠予他人。在郭美华看来,她的这门手艺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老伴的支持和帮助,每次工作时,老两口都要默契配合,付玉黔擅长绘画,负责绘制画稿,郭美华则进行绢包镶中非常关键的各个部分的拼贴工作,之后付玉黔还要在拼贴完成的作品上,描绘人物面部以及衣服花纹等细节。“当然,我俩也经常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这源于各自在艺术处理中的不同审美眼光,每当遇到这类问题,我们只能先尝试,以最终的实践效果来决定采纳谁的意见。”郭美华说。




作品《九美祈福图》


在老两口看来,制作绢包镶工艺品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两位老人不会上网,除了看书学习,他们还去四川、青海等地体验民俗风情,以丰富作品素材



事实上,最初,两位老人在制作绢包镶作品时遇到了不少困难。开始时,他们购买彩色丝绸面料,但后来发现这些彩色丝绸远远满足不了绢包镶作品色彩变幻的需要,而且,很多时候丝绸上的花纹和他们制作人物的比例并不相协调。因此,他们改用白色丝绸面料,手工染色,可是,染色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丝绸面料的特点就是着色困难,当时试过很多染色剂,都出现染好后褪色的现象,后来多方查找,我们找到了一种进口染料,才解决这个问题。”付玉黔说。


在老两口看来,制作绢包镶工艺品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两位老人不会上网,除了看书学习,他们还去四川、青海等地体验民俗风情,以丰富作品素材。


两位老人的艺术寻访之路充满艰辛,如今回想起来依旧心有余悸。付玉黔回忆,“四川二郎山的路最为难走,当时,我们乘坐的旅行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向上看是高耸的峭壁,向下看是万丈深渊,深渊下也有车子在行进,看起来如火柴盒一般大小。当时司机师傅一声令下‘向左’,大家就移动到车子左边,他又一句‘向右’,大家又集体移动到车子右边……”就这样,一行人乘车翻过了大山。


直到下车的时候,他们才知道,之所以司机师傅给大家“向左、向右”的口令,是因为最危险的时候,车子的四个轮子中有一个轮子已是悬空的状态,大家必须集体移动到车厢的另一侧,才能保证车子的重心在盘山公路上,不会翻车。不过,重重艰险并没有磨灭老两口探寻艺术的热情,如今,他们的作品吸收了唐卡的大胆用色,构图严谨,色彩饱满、艳丽、奔放,独具魅力。


然而,绢包镶艺术虽引人入胜,时下,技艺本身却面临着很大困境。由于这门技艺需要绘画、手工艺等综合技艺,因此,如今鲜有人能将其传承下去。在郭美华的记忆里,她的父亲生前曾经收过两位徒弟,但因这门手艺学起来复杂枯燥,两人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除了郭美华老两口之外,只有他们的子女学会了这门手艺,而这也不得不说是这门手艺的“高门槛”带来了传承上的尴尬境地。


图片除署名外由肖明舒拍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载】郭华画梅作品欣赏
郭华国画作品欣赏
郭换林的雪㬌山水画作品
朴素恬淡——郭华油画作品欣赏
郭华绘画作品欣赏1
做出十国第一夫人御用包的89年姑娘,到底啥来头? | 百匠大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