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8年的一场全民读书热

春光做伴好读书,这是如今提倡阅读时经常被用到的一句话,而“2017书香天津·春季书展”也恰好正在举办,吸引了不少爱书的市民参与其中。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天津市就曾经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读书运动。


这场由当时的天津市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鲁迅奖章读书运动”,从1958年5月持续到12月,使得天津市出现了“处处有读书声”的场景。


在那个年代,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不像如今这样丰富,所以当年的读书运动中有很多如今的人们所不了解的小细节。幸而,天津市档案馆中保存着当年读书运动实施办法的部分内容、推荐阅读的书籍目录等资料,对照资料,再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当年的很多细节得以还原。



1958年的读书运动并不是所有市民都能参加。实施办法中规定,读书运动按照文化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级,其中,甲级为高中以上,乙级为初中以上,丙级为高小以上,而文化程度在高小以下的不能参加,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其实和当时数量庞大的文盲群体有关


新中国的扫盲工作自1949年就开始推行,在当时,识字量达不到2000字的人,被视为文盲或半文盲,都是扫盲对象。因为文盲和半文盲数量庞大,扫盲也就成了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以1952年为例,按照计划,当年需要解决32万名文盲和半文盲的扫盲问题。


市民崔宇鑫老人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市的不少中小学都曾经是扫盲的课堂,文盲和半文盲被集中到速成识字班,被要求在5个月内掌握2000个左右生字,具备初步的读写能力。


在天津开展读书运动之前,发生了一件和识字、阅读相关的大事——国家公布了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研制的汉语拼音方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先生说,这一方案是“300多年来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也是60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的经验总结”。


上世纪50年代,刚到棉纺厂参加工作的刘连生是扫盲组的成员。他记得,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的大形势下,书店出版了一批带有拼音的读物供大家阅读,然而在当时,这样的读物并没有缓解大家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现在的小学都是先学拼音,掌握了规则就可以阅读了,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文盲本来就多,对于他们来说,学拼音和学一门外语的难度差不多,所以我教他们新的汉字时,不是通过拼音,而是在生字下面写一个他们认识的同音字。比如‘乾’的下面写上‘前’,‘厚’的下面写上‘后’。”刘连生回忆说。


所以,崔鑫宇和刘连生都觉得,当时让具有初小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参与阅读是有道理的。用崔鑫宇的话来说,扫盲班里出来的很多人,虽然认识了一些汉字,但仍旧不具备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读书运动推荐书目


当时人们参与读书运动的热情非常高,到1958年6月初,参加这项运动的群众已经达到26万人


根据档案显示,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参加读书运动的读者,都需要在推荐的书目中选定10本。这10本书不能是同一类别,其类别比例为:政治思想类图书4本、科学技术类图书两本、文学艺术类图书4本。


主办方制定了市级的图书推荐目录,同时各单位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荐该目录以外的书目,但推荐数量不能超过5本,而且类别比例不能变动。


读书运动以一年为限,只要按类别比例读完市级推荐目录中的10本书就可以参加评定,其中成绩优良的可以获得奖章。


实施办法中特意指出,不能让参加读书运动的群众感到“要求太高”,也不能感到评定条件难以达到。


关于评定办法,档案馆提供的资料显示,市里并不做统一规定,而是由所在单位的读书运动领导小组自行决定,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开展读书心得座谈会、测验、写心得等活动,或者通过读书使得思想上有收获,从而在生产、学习、工作中有一定进步和提高者,均可列为初步名单。之后经读书运动指导小组批准,即可获得奖章一枚。


当时人们参与读书运动的热情非常高,到1958年6月初,参加这项运动的群众已经达到26万人。


读书运动中,市里推荐了大约200本书籍。从天津市档案馆保存的规定原文中,可以看到政治思想读物类别的部分推荐书目,其中包括《整顿党的作风》《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发展简史》《青年修养十二讲》等。


“我身边的人愿意读政治类和技术类书籍,特别是那些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所帮助的技术类书籍。至于文学作品,很多人其实是因为没有欣赏能力而不太愿意去读。不过,当时市里经常有文学作品分享会,想听的人到主办方那里去领票,去现场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一般都会很有收获。”刘连生说。


在刘连生的记忆中,读书运动开展前,他阅读的大多数是古典作品,如四大名著等。1958年,和平区图书馆的一项统计也表明,在开展读书运动之前,古典作品的借阅量比较大,但随着活动的开展,现代作品的借阅量显著提高。刘连生的阅读趣味,也是从那时开始发生了变化。


据刘连生回忆,他读的第一本推荐书目中的文学作品是《红旗谱》,书中塑造的那些淳朴、勇敢、立场坚定的英雄形象,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报效祖国的万丈豪情。此后他找了很多同类作品阅读,如今反映近代以来社会现实的作品,在刘连生的阅读中占有很大比重。


读书运动奖状


“当时越是刚刚摘掉文盲帽子的人,一旦发觉了读书的魅力所在,越是如痴如醉、如饥似渴。我们厂的一位老师傅,住在一所小学附近,当年读《论人民民主专政》,遇到不认识的字,有时候问我们这些年轻人,有时候站在家门口问路过的小学生。他的那本书中,很多字下面都用小字写着同音或者相近音节的字,而且字迹各不相同”


根据不完全统计,到读书运动结束时,坚持到最后的有近千家单位的近9万人。从当时媒体报道的数据看,虽然和最初庞大的参与人数相比,坚持到最后的人不到一半,但在那段时间里,用一位曾经的参与者的话来说,是“处处有读书声”。


在刘连生看来,很多人之所以没能坚持到最后,是因为“力不从心”或者只对某一类书籍感兴趣。比如他自己,其实对枯燥的专业类书籍并不喜欢。


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些并不符合参与读书运动条件的市民却一直坚持读书,其中有些刚刚摘去了文盲的帽子。


“当时越是刚刚摘掉文盲帽子的人,一旦发觉了读书的魅力所在,越是如痴如醉、如饥似渴。我们厂的一位老师傅,住在一所小学附近,当年读《论人民民主专政》,遇到不认识的字,有时候问我们这些年轻人,有时候站在家门口问路过的小学生。他的那本书中,很多字下面都用小字写着同音或者相近音节的字,而且字迹各不相同。”刘连生说。


热衷于读书的市民甚至还办起了图书馆,这些民办图书馆的书籍大部分是由附近市民你家一本、我家一本凑起来的,当时很多地方都用“捐一本,看百本”来鼓励市民捐书。民办图书馆一般设在居委会、商店、储蓄服务站,有的在市民家中,市里和区里的图书馆会从业务上给予指导。


爱读书的刘连生,当年因为没有完成技术类书籍的阅读而没能参加最后的评选,这也成了他读书生涯中的一件憾事。


时光流逝,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已经慢慢淡去,但刘连生相信,那时培养起的对读书的热爱,会让很多人一生受益。


本报记者 李宁

图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眸上海调研:80多万上海人当年这样摘掉文盲帽子(作者:吴頔)
终于服气了
新中国扫除文盲运动
建国初期扫盲热潮席卷广州 识字班开遍城乡每个角落
五十年代初我当扫盲“小先生”
【纪实文学】杜子明:铿锵的跫音--第一章 从扫盲与“双补”起步(二)在大漠遮拾扫盲成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