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致力于中华典籍保护的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十周年记
引言

在上海图书馆现藏5500余万册(件)中外文献中,170万册古籍是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图书馆古籍收藏来源主要有:一是政府调拨,二是各方捐赠,三是自行采购。1958年“四馆合并”后,特别是原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的加盟,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馆藏古籍的数量与质量。馆藏古籍文献计有古籍图书、碑帖、名人尺牍、晚清名人档案四大部分。经过六十余年的文献资源建设,本馆古籍文献形成了时间跨度大,珍本数量多,结构丰富,专题特色显著的综合性优势,构筑了本馆在国内外图书馆地位与服务的重要基础。200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我们努力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十年来上海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海图书馆 

履行职责:协调全市古籍保护

从2007年3月开始,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指导下,上海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相继展开。上海图书馆承担了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筹)的职能,配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先期开展了专家考察调研,组织本市有关单位人员参与古籍普查、鉴定、修复等各类培训班,召开工作会议统一思想。2008年10月9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在上海图书馆揭牌,由上海图书馆负责履行指导、协调全市古籍收藏单位开展古籍普查、登记、评估、培训、研究、宣传等工作,标志着上海古籍保护工作建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确保了本市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十年来,上海图书馆在完成本馆的古籍保护工作的同时,投入许多人力、财力组织本市各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本市的实施。

1.1

珍贵古籍评审

组织开展《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与评审。十年来共完成六批上海市各成员单位的1473种古籍入选《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在此基础上推荐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现本市共有913种古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1.2

保护单位审定

组织专家现场考察古籍收藏单位,审定“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请材料,现共有9家单位评审通过,颁发了“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铭牌,初步建立了本市古籍收藏保障机制。

古籍普查:注重整理未编文献

国家古籍保护工作启动之后,文化部将本馆列为首批古籍普查试点单位,并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本馆为此成立了古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举行古籍普查研讨会和调研,确立了以摸清家底,集中人力整理未编古籍为重点的原则。在馆所党委领导下,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2.1

开展古籍清点

2007年7月11日,本馆抽调人员正式启动馆藏古籍查库清点。此项工作共分两个阶段实施,至2008年1月底,17万余册善本清点完成,第二阶段的一百余万册普通古籍历时一年清点完毕,对已编目的实物古籍作了一次全面清理,摸清了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暂存于外围书库的未编古籍,由党委书记带领职能处室的党员和干部前往古籍堆放现场予以清点装箱,数量达两千余箱,为有计划地在近十年中开展编目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

2.2

推进古籍编目

推进古籍编目  上海图书馆历来重视对未编古籍的整理编目,从1996年新馆落成之日起,启动历史文献抢救工程,成立了家谱、碑帖、盛宣怀档案项目组,开展专题文献编目。2001年在龙吴路书库组织人力建立未编古籍清理组,专事古籍整理。在2007年已完成上架二十万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本项工作,直到2012年共完成了四十万册古籍复本的整理上架。2009年,历史文献中心抽调专业编目人员到龙吴路书库驻点工作,对原藏徐家汇藏书楼的古籍进行编目,将这批珍贵的地方志和中国明末以来的天主教中文文献作一次全面疏理,建立了数据库,为2015年“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的开放利用奠定了基础。

本馆的古籍普查工作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以加强未编古籍编目为重点抓手,连年坚持不懈地推进本项工作,并调整人力,充实编目人员,加大力度积极落实年度编目计划。本馆古籍普查组以年均4000种的进度埋首于故纸堆中,共完成编目42000余种(包括家谱)。这是上海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3

完善古籍馆藏

在编目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古籍普查收获,增补和完善了馆藏。一是发现了一批价值较高的古籍版本。如《山堂先生群书考索》,为元延祐七年(1320)圆沙书院刻明修本;明前期刻本《新刊古论精粹》为各家书目所未载;明末刻本《六研斋笔记》(存二卷),为《四库全书》进呈本;清刻本《荆驼逸史》,有王韜手校并跋;还有稿本《论语异文疏证》,冯登府著,《灵蘐诗存》,恽毓龄著。二是整理出的部分古籍可补本馆旧藏善本之缺。如新发现的清抄本《资治通鉴续编》首册,为序、例、目录,卷一至二,恰好将本馆旧藏配齐;清乾隆学者沈德潜编《杜诗选》稿本,本馆旧藏上册,2013年清理出下册得以配齐;清人汪日桢《二十四史月日考》未刊稿,2012年发现了《旧五代史》、《辽史》部分二册,将馆藏二史配齐,2013年又发现了《金史》卷一至三,卷十至卷十二,旧藏《金史》因此而配全,另外发现的《宋史》卷二十二至二十六,也配补了原藏的部分缺失。以上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分离多年的古籍,在普查人员的手中终获完璧,令人深受鼓舞。

古籍修复:量高技精引领业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下属的文献修复保护部承担着本馆古籍修复与人才培养的重任。十年来,不仅文献修复数量位列国内前茅,累计总量达19733册1095543叶,约占全国古籍修复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且修复技艺名扬全国,深具专业影响力。

3.1

改善管理

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本馆加强了古籍修复工作的管理与环境改善,不断完善和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了修复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空间调整,设立了修复材料仓库和修复纸库,建立了修复用纸循环储备制,为今后长期开展的古籍修复创造物质条件,提供自然陈化纸张。在馆舍空间紧张的状态下,本馆增辟了培训基地工作室和修复工作室各一间,定制了多层面移门式装裱墙,添置空气净化器,初步改善了工作环境。我们还根据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建立了文献保护预警制,及时向书库发布预警报告。

3.2

加强研究

加强研究  十年来,本馆古籍修复在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设备修复和保护纸质文献。我们按需陆续购买了电脑监控的纸张撕裂度仪,纸张耐破度仪,纸张耐折度仪,纸张厚度测定仪,造纸纤维测量仪,纸张酸度计,超纯水系统等。特别是在2010年从美国引进纸浆补洞机,率先在国内图书馆开展机器修复古籍的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2013年,本馆研制的“文献防蠹纸2号”经过一系列专业测试,其安全、高效的防虫便捷性,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这一创新成果已被国内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运用。

3.3

培养人才

目前,本馆已被列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上海传习所,是我国主要的古籍修复重镇与修复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获得上海“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本馆申报的“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受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安排,本馆承办了“第二期全国传拓技术培训班”,“第二期全国碑帖拓片修复技术培训班”,“第二期全国传拓技术高级培训班”,还派出专家参与高校教学和各地举办的修复培训班,同时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生提供修复教学实习。本馆修复技艺的辐射力已在国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2016年,赵嘉福在“第二期全国传拓技术高级培训班 授课

张品芳指导名人尺牍修复装帧

邢跃华拓片修复指导

资源建设:夯实基础造福读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上海图书馆的古籍馆藏虽有先天优势,但仍然积极采购和征集,将此列为古籍保护工作的范围之中。自2000年成功转让“翁氏藏书”以来,本馆每年均投入经费购买古籍文献。近十年来累计购买旧家谱6512种82746册,购买旧石新拓碑帖1776张,通过拍卖市场竞拍成功一批古籍补充馆藏。

4.1

文献征集 

近年最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古籍文献入藏事例有两宗。一是2013年,晚清重臣张佩纶后人张恭庆院士等人向本馆捐赠了一大批祖上遗存的历史文献。其中有张佩纶的《管子学》、《管子札记》、《庄子札记》等专著手稿、日记、诗文手稿,以及朱学勤的《结一庐日记》稿本等。此次捐赠中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文献是张佩纶家藏信札,其中涉及的晚清名人和重大机密,为学界研究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海军与海防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二是2015年从美国回归祖国的《翁同龢日记》稿本47册和翁同龢档案12册238种。这批由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先生捐赠的日记与档案是中华古籍海外回归的重大成果。在此影响下,天津的翁氏后裔向本馆捐了一册翁同龢《己酉南归应试日记》稿本及翁同龢文献档案400种等一批家族文献,进一步充实了本馆常熟翁氏藏书与文献的专题收藏。

2016年,“琼林济美——上海图书馆翁氏藏书与文献精品展开幕式

4.2

古籍扫描

开展历史文献数字化是实现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措施,是馆藏资源重组的基础。上海图书馆在新馆落成之后,开始全面规划和实施珍贵古籍的数字化工作。经过前后两个十年的持续努力,现已建成古籍稿抄本数据库、家谱数据库、盛宣怀档案数据库,累计已完成2500余万拍。近十年本馆在技术、人力、财力上,不断加强古籍数字化工作,其投入所产生的服务效益与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以家谱为例,现已完成15000余种共12万余册的扫描加工,总量达1100万拍,其中2007年至今的数量达11000种,800万拍。自2006年9月18日第一期3000种家谱正式向读者开放阅览后,每年及时补充已完成的家谱数字化资源,现已成为利用率最高的古籍数据库。

4.3

文献服务

上海图书馆丰富的古籍资源吸引了国内外读者纷至沓来,以全国领先的开放度,竭诚为专业读者提供纸质与电子文献服务。目前,本馆的古籍数字化服务已建立历史文献统一检索平台,读者可便捷查阅馆藏稿抄本、家谱、盛宣怀档案等全文,实现了实物古籍与数字化古籍并举的复合型服务,促进了历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转型。本馆积极开拓古籍数字化成果公益化服务,截止到2017年4月,近三年本馆已有6000种家谱在网上向社会公开服务,成为上海地区古籍在互联网上提供公共服务数量最多的单位。

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


宣传工作:影响深远成效显著

遵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精神,本馆策划了多种形式的展览、讲座、演示和新闻报道,积极宣传古籍保护的知识与成果,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5.1

文献展览

文献展览  上海图书馆以“揭示馆藏精品,宏扬中华文化,服务社会大众”的理念,在国内图书馆界开创了馆藏文献年度精品展服务。通过举办年度精品展,让“藏在闺中”的珍贵文献接近读者,走近市民,展现古籍保护的成果。此举不仅有利于向公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文献知识,同时也是集中展示我馆历史文献整理研究能力的一个平台。本馆的馆藏文献精品展始于2005年,坚持以每年一个主题的形式将馆藏历史文献进行公益性展示。一年一度的馆藏历史文献精品展均揭示了馆藏珍贵而特殊的文献,拉近了公众与古籍之间的距离,受到了众多媒体与市民的关注,每次展览均吸引了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参观者络绎不绝,年度精品展已成为本馆重要的服务品牌与公众文化的盛典。

5.2

专家讲座

馆藏文献年度精品展是我们宣传古籍的主要平台。每次均围绕不同的主题邀请资深专家举行多场公众讲座,现场为听众答疑解难。除此年展固定讲座外,还通过不定期的形式举行规模不等的专题讲座,最具影响力的是2009年3月28日至4月18日举办的“古籍版本鉴赏与收藏”系列讲座,特邀李致忠、杨成凯、陈先行、韦力主讲。这一高端系列讲座听众十分踊跃,有力地促进了古籍相关知识的传播。此外,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邀请名家举行了为数众多的与中国传统经典相关的讲座,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赞赏。

5.3

专技演示

为了让公众了解传统文献的产生过程,我们在多种场合组织雕版印刷和刻碑拓碑演示。曾请扬州雕版名师陈义时等来馆演示古籍雕版,笺纸刷印。由本馆修复部高手操作的刻碑、拓碑已成为一项传统的保留节目,不仅在本馆配合相关活动经常演示,还应邀在“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驻场表演,向中外来宾展示了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技艺,获得了世博会的嘉奖。2008年本馆还摄制了《传承中华文明,化身千百瑰宝——上海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与修复技术介绍》专题片,向观众宣传修复技艺。

结束语

十年的古籍保护历程,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研究、出版、修复、展览,促进了馆藏古籍的资源建设、服务与宣传推广,造就了一支业务精,影响大的专家团队。这十年的成果开创了上海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文化自信。2014年,上海图书馆荣获了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推进本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做好中华典籍的传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古籍保护10年 | 913种入选国家名录,修复古籍占全国古籍修复总量十分之一
古籍新发现|开启海上古书寻踪之旅
武汉图书馆25种古籍入选第一批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
一个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古籍保护情怀——《清代版刻图录•初编》序
古籍保护这十年: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
新疆图书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