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者稿件 | 匠人精神的背后

作者:高凡

授权哲思学意发布


匠人应该是对从事传统手工业生产人员的总称吧。在大工业时代到来之后,传统手工业生产存在的必要性渐渐丧失,从事传统手工业生产的人逐渐隐退到社会大幕的背后,不被人们所知。但确实还有一些手工业的匠人依然在祖辈相传或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勤勤恳恳地做事。他们在大工业化时代显然缺撼竞争力,但他们依然在坚持。这种坚持来源于什么,是某种无奈,是某种执着,还是某种内心的觉醒。个人认为都有一些吧!某些匠人可能祖辈相传就从事着某种手工业,而本人又没有其他的技能、学识,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就只好继承祖辈的行业继续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工作。这里显然有着某种无奈,这种无奈持续下去,可能将人生带入一种很悲催的境地。因此大部分从事手工业的匠人都放弃了自己的手工技能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即使外出打工也不愿继续那种无望的人生,这里生存可能是第一位的。真正能坚持下去的匠人显然有一种执着的精神,这种执着来源于对传统所怀有某种虔诚的信仰。他们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里是一种主动的行事,无人逼迫,因而其中具有获得一定程度自由的愉悦。尽管坚持往往伴随着身心的痛苦,但一旦真正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就会使坚持不再那么难过,而随之而来的是获得自由的快感。这是受到现实束缚的个体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中获得的解放,它是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在对自由的渴望中所获取的慰藉。它充满了执着于物而引起的美感,这是由执着升华为美的过程,从中得到的是宝贵的自由。达到这种层次的匠人们往往会平和地看待世事浮华,安贫乐道,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从而过渡到另一种境界,从束缚走向自由,由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心的关照。

匠人们执迷于对物的创造,他们将内心通过这种方式与世界相连,从而获得自身与外界的融合,这是一种移情,一种对自我的执着,同时又解脱了枷锁与世界相拥。这种对物的迷恋与大工业生产所制造出的产品的冰冷不同,它是有温度的,它与创造者的情感相通,带有机器生产所不具备的人性的味道。无论是创造者还是使用者,从中感受到的是某种情感的交流,某种作为人所独有的共鸣的快乐。匠人用心制造每一件物品,他们将内心的情感注入到物的制作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单单是制造一件物品,而是塑造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将一种对平凡物的执着化为一种信仰,将其作为自我内心外化的客体,从而形成主客体的统一,在这里匠人收获的是从外在形式中感受到的拥有自由的快乐。这种精神往往是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家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此种精神获得自由的愉悦体验。匠人作为一个较低社会阶层的一员,显然与艺术家在社会地位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在创作方法上有相近的地方,所获得的精神体验是近似的。

尽管匠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群孤独的少数群体,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内心是丰富的,他们在创作中所感悟的是生活在现代社会,每天朝九晚五的都市人所无法理解的。在他们的生活中握着只有农耕社会才具有的对时间的掌控权。当然这需要匠人们放弃一部分对欲望的执着,能够平和的去面对周边升腾的物欲之火,让宁静和对造物的坚持成为抗拒欲望的墙。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相信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来源于人类对超越动物性欲望而获得精神升华的渴求。产生的这种快感是对内心的一种净化,它让身体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之下,这是与获得物质满足截然不同的一种体验。在这里,匠人们可能由于自身反思水平的限制,对为何产生此种感受不自知,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内心的欢乐。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获得了现代都市人所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人类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当然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延续千年的生活习惯已经深入骨髓化为了集体无意识。工业社会中带有太多的制度化,模式化的生活却只有百年的历史,显然相当一部分人无法适应这种过于程序化的生活,却又无法摆脱。匠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农业社会残余的产物,显然是现代社会淘汰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却更适合人类传统的心理机智,是一种过时却符合人类精神需求的生活方式。匠人在自己的领域内做着属于他自己的事情,可能终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如果他能够安于此道,将过得平静祥和,在平凡中获得精神的富足。这是大多数现代人所不具备的生活。这种生活对于都市中的现代人来说是种奢望。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人并不是不可以抛弃都市生活,抛弃忙忙碌碌的工作,使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一些。而是头脑中被固化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无法脱离现有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惰性,一种不愿对未知世界进行尝试的惰性 。现代人宁愿忍受无聊的都市生活,每天疲于奔命都不愿对未知世界迈上一歩,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对自由的逃避而产生的心理机智。匠人们尽管有生活上的压力,但他们的内心是自由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模式来源于与自然相融的状态,这种状态应该就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所追求的状态吧!

匠人在制造物品时有他们对造物的自我理解。这不是一个现代上班族对工作的理解方式,现代人对工作的理解仅停留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因为他们是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在工作过程中只有对物的局部理解,没有对整体的把握。因而不可能产生造物的宏观感受,也很难获得因工作而产生的满足感。匠人在制造过程中是独立的,从始至终都是自身来把控。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造物的每个细节都必须尽心竭力,否则完成的物品可能不会令自己满足。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制造而制造的过程,这里是匠人所从事的职业与自身存在相融合而产生的对造物的依赖感,它是匠人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有太多的匠人对自己制造的物品倍加呵护,对自己的造物过程一丝不苟。往往年轻的手工业者在初学时无法理解这一点,师傅的严厉让他们畏惧。成为一名匠人之后,才会真正领悟造物所该具有的精神。这个过程是一个修道的过程,初期是锤炼技术磨炼意志,这其中有许许多多的艰辛自不用说,同时也是净化内心的过程。只有踏踏实实地将技术掌握的炉火纯青,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技术的先决条件是成为匠人的起点,而经过之后的修炼,才可能进入正轨。这就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了,它需要匠人身与心的统一,将物品的制作过程变成一种对内心不断质问的过程。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而且不断地将自我与物相连接,使造物的过程成为自我外化的过程。在这里,头脑中完美的物通过指尖,流入材料之中,使自然材料转化为物的形态,完成由内向外的流转过程。这就如柏拉图所说的由理念世界向现象世界的过渡,理念的物是匠人心中的完美本体,而现实中的物是理念的物的模写。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匠人体验到的是一种思想获得自由的快感。当匠人审视自己制作出的物的时候,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这是一种人类高层次的满足感,在马斯洛那里只有少数人才可能获得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在匠人完成造物的瞬间得到了短暂的呈现。

另外还有一个支持匠人坚持下去的理由。这也可能是一般匠人都能够体会得到的一点,就是享受制造过程中的快乐。这种快乐在现代人的职业生涯中可能很少有人会获得,这也是现代人厌倦现代都市生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这种乐趣可能在童年就开始被抹杀了,孩子为了应试不得不放弃一部分童年的快乐时光。只有在少数的职业中才会享受到本该普遍存在的兴趣,如从事文化、艺术、体育等自身带有娱乐性质的职业及发自内心喜欢的职业,但往往发自内心喜欢的职业也同时是以上带有娱乐性质的职业。其他大部分职业往往是从业者为了某种功利性目的才去从事的职业。在这里结果是他们需要的,而过程往往不那么有趣,这里伴随着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及人类的物欲本性,其目的多为金钱,社会地位等需要的满足。如果这两项都没有达到,而仅仅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以而为之的从业者就显得很悲催了,一些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的主要问题来源于此。匠人的生活虽然没有太多的名利所得,但他们所得到的是制作过程中的快乐及完成作品的满足感。在制作过程中,在物的逐渐形成中感受到成为造物主的快乐,即使再简单的物品由自己亲手完成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点滴经验的积累让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充满了自信,在与材料的接触中感受大自然中物质的奇妙。这些汇聚在匠人的手中,仔细雕琢,精心加工。就如乐手在演奏时从指尖流出美妙的音符,化为动听的音乐,让心灵随之感动,陶醉其中。这是大自然赐予匠人们的珍宝,他们在平静祥和中体悟造物的愉悦。这种安于平淡,享受简单的快乐的一群人往往在浮躁的现实社会中会享受到别一种为人的幸福感。这可能才是匠人的精神内核,它不是张扬,不是浮夸,是单纯而质朴的本真体现。

匠人在自己制造的物品中会渐渐地产生对美的感悟。这种对于美的理解出于本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大工业生产出来的商品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引领时代潮流引导大众的消费方向,往往需要专门的设计师及整体的设计企划。设计师大多接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对美有着一定的理解,结合谋求商业的目的,他们会诱导大众按着自己的审美口味购买商品,这就是所谓的时尚、流行、高品质。匠人在进行物品制作时的思路往往很不同,尽管是为了卖出自己制作的物品,但他们往往比较习惯性的坚持自己的制作工艺,在造型上也不大发生改变。因而他们的东西往往趋于单一化,他们不是简单的去迎合购买者,而是坚持自己的保统。当然这种过于保守的制作方式,往往不仅仅是为了保持传统,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商业运作模式的无视,另外还有个人对美的理解。大部分匠人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教育,他们对美的理解停留在主观感受和长期的个人经验之中。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审美是淳朴的,这也是在纷杂多样的现代商品中能够存活,而且能够独树一帜的理由,这是一种坚持,一种执着,一种没有浮华外衣的质朴。

匠人对美的理解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他们在物质材料中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真实,而将其形成为物品是一个反复雕琢,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之相吻合的过程。我们知道当物品完成之后,它是具有独立生命的存在,而这种美就停留在物品的形态之中,匠人的淳朴自然、单纯乐观的精神也就汇聚成美的核心而固化成物品美的外在形式。因而这是匠人本性的外化,成为他们的生活体验、审美感受的形式。匠人们对美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但正是这种局限让他们的作品更单纯,更真实,更接近自然原始之美。这种美往往是现代人在审美中的盲点,他们习惯于华丽、高雅之美,而忘记了淳朴自然同时也是一种美。这种美的缺失是现代都市生活的浮华,现代人对所谓的高品质、奢华夸张口味的追求而造成的。现代人在喧嚣浮躁的都市之中,在躁动不安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是孤独的,在喧闹嘈杂之中孤独而无助。他们渴望回归安宁,回归单纯,却失去了获得这些的心境。匠人没有受到太多现代都市工作生活模式的影响,因此他们内心是平和的,没有大多现代都市人的那种焦虑感。这些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及物品的制造之中,这种安宁平静的生活让他们对物的美有着自身的理解,也就是一种更为单纯简朴而散发着宁静祥和的美。他们的作品中具有强烈的传统审美倾向,带有乡土味道的农业社会特征。而这些都是回归自然的淳朴显现,是人类渴望回归童年,回归纯真之美的真实写照。

匠人在社会阶层上没有很高的地位,但他们的生活状态及对制造物的迷恋与具有很高社会地位的艺术家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如果不考虑社会评价,我们也许可以把他们划为同一个群体,不过他们也确实存在诸多差异。艺术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他们对艺术作品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同样对美的悟感上也有自身的理念。艺术家往往更强调作品的原创性,他们耗尽心力去谋求艺术作品的创新,从形式到内容渴望获得全新的突破,艺术史就是这样由无数个艺术家不断地突破传统而汇聚而成的。在这一点上,匠人是保守的,他们更坚持自己及祖辈的传统,即使寻求创新也只停留在自身对美的理解范围之内,因为匠人的认知显然有其局限性。随着现代艺术理念的势衰,后现代思潮的兴起。艺术史获得了终结,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并出现哲学化的倾向,美从艺术中被剥离出去。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具有传统艺术观念或坚守艺术的美学底线的艺术家们显得茫然若失,在艺术海洋中苦苦挣扎,却看不到陆地。他们希望自己是平静的,但艺术圈中已经失了获得平静的土壤,也不可能滋生出平静安宁的萌芽。在这种状态下,有些人远离了艺术圈,将经历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之中,不再刻意求新求异,而是更加踏实,回归自我的内心。这种状态近似于匠人的状态,这也是这部分艺术家与匠人的共通之处。匠人的作品尽管浅显易懂,但他们是单纯之美及自然真实的显现,具有生命的力量感,这可能是艺术家所求之不得的本真之物。因而如果说匠人需要向艺术家学习如何创作的话,那么艺术家更应该学习匠人的踏实,单纯及平和安宁的修心之法。过去躁动不安的社会将艺术家卷入到了浮躁的漩涡之中,如果从其中脱身需要他们真城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感悟匠人精神之真谛,才可能获得内心的自由,获得精神的愉悦。否则将如洪水中的浮木,无根无基飘泊不定。

 匠人由于自身的社会地位,没有艺术家们被认可,被重视的功利心,因而更踏实地沉浸在对物的制作之中。并从中获得享受,感受到无功利的单纯的审美体验,这个过程给匠人以极大的慰藉,从中获得莫大的快乐。人生的意义是否像实用主义者们所倡导的将快乐幸福放到第一位,这个我们无法确定,但在生命中寻找到适当的方式获得快乐平和的心态确实非常重要。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几个层面,较低级的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当人们获得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就渴望更高级别的需求,其中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被他人认可是重要的需求。这种需求已经不是平常人所能够获得的层次了,它往往是自身的先天条件,后天努力及诸多的外在偶然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因而大多数平常人是无法获得此种层次的需求体验的。但大多数人却无法舍弃这种被社会认可的欲念,这是人在群体中生存而必然产生的欲求现像。因而大多数人都会存在,在群体中不被认可的焦虑心理。可想而知,沿着马斯洛的思路,大多数人都不会获得满足,不过有另一条路可以试着走一走,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向内修的“心学”,康德也一再强调过的“心中的道德律”的观念。这类观念的共同点是不需要外在他人或社会群体的认可,而是向内寻求内心的满足,寻求精神的富足。从这方面来说,宗教信仰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匠人的生存状态恰恰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下,将精力投入到对物的创作的执着之中,投入到对美的感悟之中,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与安宁。艺术家如果拥有了匠人的精神状态,他的人生同样是平和与安宁的。平常人拥有了匠人的心态,他们的内心将会变得快乐而富足!

在人生的大部分时光,

我们都生活在洞穴里。

而我们多么希望,

隔壁就住着柏拉图。

那个可以走出去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脱离消费主义的“人造物”控制,才能摆脱纵欲——欲、性以及戒瘾
生活
造物为荣,从社会刚需到精神信仰
纪录片《造物者》 分类:社会,人物 集数:5
培养造物精神,才是技能型校园坚守的核心
合集·手艺人制作过程,展示匠人精神(1/16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