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种是你向往的,一种是你想要摆脱的



《生长》



 文/罗楚卉


(Q=罗楚卉,A=锐先生)


Q:可以聊聊对你有影响的摄影师和作品。

A:你说是对我创作有影响的摄影师吗?我觉得对我影响的摄影师作品那太多了,我觉得在这个时代,不管是我个人或者其他的做摄影创作也都是吧,因为我们,能看到的信息太广泛了,能了解到的摄影师也是太多了,不管是看书还是通过网络。

 

Q:在最初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摄影师或作品,对当时的你有一种启蒙性或者冲击性作用的。

A:我还是暂时想不到。比如说喜欢偶像和明星吧,感觉我不会因为特别喜欢,就会成为他的粉丝。我一般会去比较冷静的态度。就是对于出色的人,他们的作品,我会站在一个非常欣赏的角度,但不会成为迷弟迷妹那种。然后他们的一些方法,我其实是会借鉴,无论是摄影史或是艺术史,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流派,他们的艺术观和理念就会对我有影响。但也会有那么一些能够是符合自己方向的,可能会影响更多一点,比如说爱德华·韦斯顿,杰利·尤斯曼这些。这些我觉得是一个很杂乱很很融合的影响过程。

 








Q:在这组作品里,你是摄影抽象和隐喻性的东西比较多,不怎么去直接地去捕捉人的行为和状态,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A:其实从“风格”这两个字上来说,我倒是觉得自己没有固定的风格,可能以后也不一定会形成特别的风格,特别是《生长》,这部分拍摄没有用太多复杂的技法或规划性。呈现方式也是比较简单。我觉得还是一种观点,立场和思维,这是占主要的。

 

Q:应该也不能用风格去统称你这组作品的调调,因为在看你在表现城市面孔和城市建筑系列,全是用抽象的表示方式去呈现。但在乡野这部分,都是很直接的去表现影像。

A:我是会充分利用摄影能给予的一种超脱于现实的视角和观点去表现,就像摄影作为你两双眼睛以外的另一双眼睛。再详细说一下就是《生长》,有我的成长经历,也有身边人的生长经历。但通过摄影这一双眼睛,能够看得更清晰,能够呈现给我们去进行思考。这对于自身来说,乡村那一部分,是我出生和童年的记忆,是往回追忆,但城市是现在的阶段,离现在比较近的成长阶段。

 

还有你刚刚说的面孔部分,从拍的时候,到最后呈现的时候,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其实我有想到杉本博司的海景,他的拍摄和呈现方式,我觉得还是会有影响。也是抽像的,关于物质元素跟时间的呈现。那些留存在记忆里的,想把它换成现实,或许带有一种期望或者惋惜的情绪。反而现实的,希望远离或抽离。

 




Q:关于城市那组的表现,那我这么想,城市是现在很多人生活的缩影,它呈现出很多光怪陆离的变化,一个人可能很难跟上,它充满了不安定感。虽然人们都生活在一个空间,但人与人之间可能都不是一个维度的,都没有交集,如匆匆过客,看面孔那组就很有感触。

A:对,大概有两年的时间,我都通过坐地铁上下班,每趟一个多小时,这是我感受到的,看到的。其在路上我偶尔会用文字,去描述坐在我旁边的人是谁,但之后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过去就跟没过去一样。

 



Q:这组作品还是以胶片暗房进行创作的,为什么你始终坚持用这种方式呢?

A:用胶片呢,其实有太多太多理由了,首先你拍黑白,用胶片当然是最完美的呈现方式,也跟摄影素养有关,它也是完整的摄影体系和过程,与自己的照片有更多交流接触的过程,加强这种时间感知。凝结于更多的思考和心血,最后呈现就饱含了所有的能量。

 

Q:这组作品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你同学生胡悦一起完成的,在这其中也包含了你们的个人史,对于个人史的关注和重视和创造,,或许可以让作品充满更多分量,而其中你们一个代表的是乡野,一个代表的是城市,所以最初这个点子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进行创作,以及如何融合自我?

A:也有别人问过我,但我发现总是想不起这个最初是源于什么,我只能形容到我们中断,她来上我的课程,我把这个项目融入到课程里。最初到底是哪个点引起的,很难形容出。

其实我有张图的,这个项目不只表现我是来自乡野,其实我也包含了乡野和城市,她虽然出生和成长在城市,但她和我一样向往乡野的状态,她也去过世界各地,珠峰、西藏、冰岛…

 

Q:其实无所谓这个项目最开始是什么样子,很多都是来自生活经验,就是突然而然有了想法,就开始创作。听你这么一说,觉得胡悦的生活体验挺多的,稍微有点遗憾,它在这组作品里的展现有点少。

A:其实不是特别能按照片来算到底体现的多还是少,就像面孔那组,我们在课堂中一起去拍过,在我们拍过之后,我产生了新的灵感和想象,再去拍,才呈现了现在这些,所以这些照片不算我一个人的,是我们一起的。还有就像贝歇夫妇的照片,它们也并没有区分。所以说,两人甚至多人一起做的项目,而且用心去做,真正谁拍了几张都不重要,在过程中,是互相有影响有激发就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所以在现场也没有标明是谁拍的,我是觉得这一整个项目,两个人一起参与了,每一张照片都与我们离不开,虽然各有成分,但我觉得不需要做区分。因为整个项目就是我们俩个一起做的。

 


Q:刚刚看了那份草图和她的经历,包括她的个人情感是向往乡野,如果把她向往的部分也用影像去呈现,我觉得这组会更完整。

 


A:刚刚还谈到一个个人史的问题,你跟我说了很多在城市生活的感触,那关于乡野的感触,你觉得他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锐:我觉得它给我的是一种自由感。无束缚感,现在也是这样的。

在我身上会有影响。

 







Q:你觉得这组作品表现的个人情感和内心感受多吗?

A:多吧,毕竟是源于有情感的人。可能缺什么就需要关注什么吧。物质都能够满足很多了,就往内心出发吧。

 

Q:时代和生活环境对你们有什么影响吗?现在好多人更关注内心的东西,对于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的?

A:处在一个平稳,和平的年代。有时候也会想,要是早生点,在一战后那个年代,在杜尚,曼雷那个年代,应该会很有意思。

 

Q:你是觉得这个时代不够丰富吗?

A:现在就是一个正常生活,普通家庭,日常就这样呗,现在也能看到做的很奇怪的艺术或者摄影,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也有可能是表面上吧。平稳的时代做出来的东西会很怪异,我想还是尽量避免往那个方向走。那个时代在思想文化上都是风起云涌,社会动荡也在影响这些。其他方面也一样,因为动荡,各方面发展也是颠覆性的。但现在太安稳,我们都会往平衡,平和上去追求。我觉得比较难去出现一些超越性的东西。

 



Q:我们还聊到一个话题,关于界定这组作品是属于当代艺术,还是纪实,观念,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我想听听你是怎么看的?

A:说到当代艺术,我以前也问过一些人,我也不是特别理解到底什么是当代艺术,身边也有从事艺术工作的,得到的回答也各不一样,有人回答,是要偏向于商业的,有人说就是看不懂的,很难理解的。当代艺术给人们就是这样一个认知状态。其实这组作品呢,当代,纪实,观念,这些关键词它都有,所以真的很难去界定,也不应该去界定。它就是它,呈现在这,你看就好了。我觉得当代艺术,它的概念和理念还是比较贪婪的。什么都想囊括,都想容纳进去。关于艺术的评论,见解也很多。昨天我还跟朋友聊,人与人在相处之中,分歧产生后,最后会走入一个怎样的状态,单就说两个人吧,我们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出生和成长经历,有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方式,但是我们都想把自己的思想加于对方的思想上,我们会努力甚至气愤的去表达,我们不可能去妥协,如果你的思想变成了对方的思想,就是被训化了。

 






Q:你试图将这种个人情绪跟观看的人产生关联,在内容的选择上你有什么考虑?在展览中我看见你选取了动物、人的面孔、建筑……

A:选择都是很常见的,是我们生活周边的内容。我觉得还是比较具有普遍性的。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出生到成长的过程,最后再走向死亡。这个过程,我倒是希望每个观看后的人,对自己的成长和出生能有一个观察和思索。这样对于观者来说,看一个展览不会冷眼旁观的感觉,而是会与自己产生关联。

 

Q:就像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轨迹

A:对,没错。可能每个人一生都会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像我上面画的那张图一样。但是经历过程中的内容元素或许会有相似。

 

Q:那么,有这样一种疑惑,有时候个人的情绪主张即便很明显,但在照片上墙后,可能会显得有些无力,这种原先被自己看的很重的力会不会无法被观者所感触到?

A:我觉得你的能量能否传递出去,取决于两方面吧。一方面源于自己的能力,你的power到底有没有那么强大。然后还一方面就是对方的接受能力。如果他的欣赏能力没有那么足够的话,可能也是容纳不了的。这样就是彼此能量不匹配了。作为自己来说,还是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够体现自己的能量,然后传递出去。想起之前在平遥的展,前期还是比较期待,到了后期就不太想让一些人去看,像周末就有很多游客都是去闲逛的,可能对他们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现在来说,心境也变化了,东西做出来了,就放在这里让大家去看,也不用管对方是什么人,你也左右不了。

 




Q:在选择动物这一物象上,为什么城市选择的是熊,乡野选择的是羊,是任意选择的还是来源于观看经验?

A:摄影,你也懂,它可以是有计划性的,但是摄影也可以给你很多惊喜,这个惊喜缘于意外。在摄影史发展上,意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像那只羊,我并没有计划,虽然我有想过要拍,但是碰到了就是碰到了。它是一只走失的羊,我在田间逛,就这么神奇来了一只羊,它咩咩了几声,我也咩咩几声,在我面前转了一圈,算是交流。然后又咩咩几声,钻到玉米地里去了,我觉得这种状态挺自由自在的。

但是熊呢,是我俩去拍的,用的大画幅,拍的时候需要等,因为大画幅相机,越是等待,就越是感受到了熊的生活状态。印象很深刻,人们来观赏熊,会投食。会逗它,其实熊是很凶猛的动物,但是它为了得到食物,它会前腿站起来作揖。

这个画面印象让我很深刻,原本属于自然的熊,到了城市经过我们的驯化,它适应了环境。包括我们很多人一样,近几十年,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从乡野来到城市,要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是这样一种状态吧。

 

Q:那个羊的交流很有意思,环境改变人也改变了动物。你自己不仅拍摄了乡野,也拍摄了城市,会有自我冲突吗?

A其实不会冲突,因为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经历。

 






Q:还有最后这部分 “双胞胎石雕”和“双胞胎岩石”。石头可以雕琢成任何东西,即可以是自然生长而成,也可以人为去变化它,还是因为想在雕塑和石头之间去表现些别的什么?

A:最后这组照片,我看到的是关于文化上的东西。它们本质上都是岩石,但到了城市,人们会去改造它,把它做成雕塑。但同样的岩石在乡野,它受自然的雕琢,受风受水受雨的影响。共同的本质没有变,但环境不同,造成它们最后的样子,呈现会有差别。

 

 ...




在布置展览时,锐先生叫我一起去帮忙布展。在此之前并不知道他拍摄了什么内容,只见了《生长》与《女人》的海报。

 

《生长》的海报是黑白色调的一片巨大海洋球,这立马就吸引了我。到了现场,他和摄影师赵静正在布置,在照片周边贴上了红色和蓝色胶带,两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乡野和城市。黑白的照片在这一点彩色胶带的布置下把整体的叙事性搭建了起来。《生长》这部分是师生俩人合作的项目,以个人史出发,从成长的源头去追溯过去的经历。锐先生的童年时期在乡野成长,长大之后在城市生活。胡悦在城市中出生,成长,乡野是她向往的一部分,亲近自然是人们的天性。这两种环境状态共同塑造了他们,在这组作品里,他们也往回看,用摄影去思考过去。惯用胶片的拍摄,在黑白的灰度中去把现实的不真实感呈现下来。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用具象去形容,抽象的表达占大多数,这也直指《生长》的命题,努力的要把记忆里的重现出来,而此时此刻的却并不想真实让它存在,甚至有想要抽离的氛围。


锐先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人,作品并不会一目了然,在其中,你可以想象很多。希望观者可以在这组作品中感受到乡野和城市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在对抗,一种是你向往的,一种是你想要摆脱的。无论归属于哪一方,它们都在构建一个完整的你。









胶 片 暗 房 摄 影 课 程

( 一 对 一 课 程 )

LWB摄影艺术中心开设一对一胶片摄影暗房系统基础课程,

一对一课程可以随时开课,根据学员情况安排上课时间,欢迎咨询



LWB摄影艺术中心

LWB photo art center

摄影教育 | 艺术兴趣 | 创作空间

Photography | Artistic interest |Creating space

微信公号:LWBphoto

地址:河北区建国道百丽城堡1-7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张照片里的白天和夜晚
迷失在城市建筑的漩涡里
看经典、学摄影(20)
MG,是照片还是绘画?
平遥影展:鼠之哀 · 流动 · 照片(冀晋之旅55)
照片变手绘插画,摄影更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