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纯粹感官体验——基于摄影的绘画和现代主义

作者:(美)巴瑞·施华布斯奇(Barry Schwabsky译者:毛秋月



摘要:本文作者从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绘画的经典论述为出发点,富有创造性地提出:现代主义绘画是一个由相片式的视觉体验所构成的空间。”这种空间启发了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家沃霍尔、里希特、莫利等人,让他们更直接地将摄影引入绘画。作者不仅分析了沃霍尔、里希特等经典艺术家对摄影主题的探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例如:世界要转换成绘画中的图像,总会不可避免地丧失大量实质性的内容吗?在各种媒介互相融合的今天,Schwabsky的文章无疑为我们认识绘画与摄影之间的关系带来新的洞见。

 

      格哈德·里希特,《巴塞尔2》

   

      人们常说,随着摄影承担起记录表象的功能,绘画也变得更加抽象,但是,1960年代早期的不少画家,如阿特施华格(Richard Artschwager)、沃霍尔(Andy Warhol)、凯铭斯(Vija Celmins)、莫利(Malcolm Morley)和里希特(Gerhard Richter)都对这样一件事产生了兴趣——如果他们的作品贴近于摄影相片,那么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当然,在更早以前,画家们就已经以各种方式对摄影加以利用,如今各大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不乏像《作为摄影师的埃德加·德加》与《蒙克与摄影》这样的书籍——但在60年代之前,画家们并没有像描绘风景和景物一般处理相片,即是说,将摄影本身作为主题。也并不是所有在1960年代将摄影引入绘画的艺术家都坚持了下来(大卫·霍克尼算是一个,他经常以非常传统的方式,将照片当做素材来处理,例如,照片会呈现为某种缩略图或某种符号),但是,这仍然是一种让绘画得以反问自身的新方式,这种方式也得到了飞速传播。


在历史上,绘画已遭遇过、或者说寻找过许多抵抗自治的方式:摄影只是其中之一。正如我们在80年代的艺术中所看到的那样,丰富多彩的商品进入绘画,从更广义上讲,现成品也算一种。不过,还有一种则是媒介在技术上的自觉,媒介已经接近于某种事物,或者可能是某种行动,最终,媒介仅仅是绘画表面一层彩色的覆盖物。现代主义对于绘画自治性的批判审视,带来了一些时而偏重形式、时而具有社会性、时而偏向意识形态的问题。在形式层面上,问题常常是围绕着绘画表面展开的。例如,学者格林伯格提出,现代主义绘画以回归绘画表面的“完整性”(integrity),从而反对着19世纪以来的学院派绘画。1也就是说,学院派绘画关心的是以一种新的表面替代画布的空白表面,它会带来视错觉,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表面,倒像是对于某种想象中远距离空间的投射。格林伯格将其嘲讽为“陷阱”。现代主义绘画同样是以一个新表面替代画布的实体表面,这个新表面具有绘画意义上的复杂性,或者说,它至少是细致入微的,但是相比之下,它能够归纳画布原本的统一性和平面性。格林伯格最终想要画布呈现出统一性——也就是“唯一的、完整的”(语出叶芝)——即使颜料落在画布上,画布也应该像之前空白的时候那样完整。绘画的行动可能会瓦解或者破坏这种一致性,但最终其目的是为了恢复它、修复它。人的知性对绘画完整性的感知,可以取代空白画布在实体层面上的的一致。


没过多久,1960年代晚期,批评家列奥·斯坦伯格试图用一种平台画面论替代格林伯格的知性主义,他认为这种平台性质的画面出现在劳申伯格的作品里,其中,劳申伯格将影贴纸运用在1960年代早期的绘画中,从而开启了绘画与摄影之关系的新纪元,这正是本文关心的议题。平台型的绘画平面成为这样一个表面:涂绘事件和图像就像是在桌子上(或在其他水平性的表面)散落的物品一样,或者说,事件和图像是在一个垂直的平面上,例如公告牌上展开,无论如何,“这都不像是对自然的视觉体验,而是对实践过程的视觉体验。”2施坦伯格将这种平台性绘画表面视为一种更坚固、更具有实体意义的表面,并认为它彻底不与其他实体相渗透。


格林伯格对于照片的态度是友好的、好奇的,但是他并不认同那些直接模仿照片效果的绘画,也没有讨论过与摄影图像和活动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不过,他还是有一些相关论述,使得那些以照片为导向的绘画进入了艺术话语。正是他最为清楚地分析出现代主义绘画走向某种平面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最终表现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复调的”、“满幅”的绘画平面。最为突出的例子来自于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倾泼绘画,但这种趋势早在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 Monet)和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那里就有预兆,格林伯格将这些印象派画家的做法方式形容为:“由颜料组成的小长方块紧密覆盖着画面,其纹理既均匀又非常明显,这些方块不仅减弱了彼此之间的对比,并且倾向于——仅仅是倾向于——将整幅绘画简化为相对一致的一层表面。”3


杰克逊·波洛克,《1948年第5号》

 

在格林伯格看来,这种表面带来的效果,必然会是某种一致性。他一方面认为,人们不应该草率地表扬这种变化,另一方面,他说道:“这种一致性,将绘画消解为纯粹的纹理、纯粹的感官体验,消解为相似的各种感官体验的累积,它似乎回答着现代知觉体验中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它也许带来了这样一种感觉,即所有等级差别都被排除了,没有哪一处区域或哪一种视觉体验会高于其他同类,不管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4格林伯格没有指出的一点是,这种知觉的积累,以及与之相随的,不同的体验消失了等级差别,与摄影在进入图像制造业之后所引起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审美效应是一样的。虽然在摄影和摄影工业化技术得到传播之前,绘画就已经进入某些工业化的运作,从而在本质上具备了瓦尔特·本雅明所谓的“技术上的再造性”,但是,考虑到绘画是在教堂和宫廷的需求下产生,又是在行会、画室和学院里这些地方做“内部生意”的,所以相对来说,它曾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并且有着鲜明的等级烙印。


摄影让图像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层面。以人物肖像为例:在18世纪,只有相当著名的人物才能有照片;一小群人才去拍照,或者委托别人制作。到了二十世纪,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照片,事实上,一个处在法律监管下的成年人很难说没有一张照片,因为持有政府认可的照片和身份证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在从前,拥有个人相片是具有社会地位的证明,今天,照片只能用来证明人的社会属性。


刚才所说的情况不仅仅适用于人像:几乎所有事情都能进入影像——每个地方、每样物体、每个行为。这基本上就是“所有等级差别都被排除”,的现状,“没有哪一处区域或哪一种视觉体验会高于其他同类”。5并且,摄影的总体情况也逐渐变成具体照片中出现的情况——对于镜头前出现的事物,相机并不会加以区分,不管摄影师花费多大的力气剔除不相关的元素,人们总会在照片中看到摄影师意图之外的东西。这种“多余的东西”构成了罗兰·巴特所谓的“第三种意义”(引自巴特对Sergei M. Eisenstein1944年拍摄的电影《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 中一张著名的电影剧照的分析),他写道:“这件迄今为止仍未完成的符号是由象征性的事件构成的”,它“并不仅仅对是指涉性的主题所进行的复制”6。诗人和散文家穆拉·莱梅-内加(Murat Nemet-Nejat)则认为,19世纪的摄影在具有挑战性的观察模式下,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图像空间,它“是一个让美得以展现的审美领域,也是让新兴的民主精神施展影响的社会领域”,它是“充满了事件、充满各种‘失败’、社会运动和静观冥想的一个空间”。7一方面,上面所讲的各种多义性,以及各种事件和冲突,将会破坏、或者至少分散某种稳固的、带有等级秩序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摄影师企图传达的,也可能是他的主题要传达的;另一方面,它们也会让那些由影像引发的各种体验具有潜在的同等意义,进而混为一团。


因此,现代主义绘画——至少从格林伯格在1940年代晚期的理解来看——是一个由相片式的视觉体验所构成的空间。格林伯格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他倾向于将相片视为文学性的艺术,而不是抽象艺术,他认为相片“会将所有的重点放在一个明确的主题、轶事或者信息上。”8对他来说,摄影师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所犯的一类错误属于“过于注重媒介”9而非主题,后者才是他在画家或诗人的作品中颂扬的。摄影的轶事风格——即罗兰·巴特所谓的摄影的“明显的含义”——与那些“不鲜明的含义”辩证地互为补充,而“不鲜明的含义”又会不可避免地扰乱前者,或如同莱梅-内加所讲的那样,“外围空间”会强行地侵扰摄影图像表面上的重点。


不过,如果抽象绘画反对等级和消除差异的内在动因,是它与摄影审美中的潜在关联,人们有理由去怀疑,为什么摄影的凝视模式并没有在格林伯格1948年提出绘画消除差异之后(显然,格林伯格所讨论的是波洛克在1947年的革命性绘画,即满幅的、倾泼作品,例如《五洵之水》和《大教堂》)的15年内,鲜明地出现在绘画领域之中,而是等到了1960年代才爆发。本篇文章恐怕并不能完整地回答这个疑问,但是,这其中一定与格林伯格对绘画转向媒介本身的持续探讨是有关联的。假如没有他的强调,摄影式的凝视不会成为绘画的一个主题,从而取代(至少是补充)之前摄影为绘画提供的其他丰富主旨。

 

沃霍尔,《桔色车祸》

里希特,《带伞的女人》

 

换句话说,只有通过抽象体验,绘画才能学着去靠近摄影,把摄影当成一个影像的储藏库,一个写生簿,而且将摄影视为一种全新的视觉结构。这就是大西洋两岸的艺术家们几乎不约而同所投入的事情——一些标志性的作品包括理查德·阿茨希瓦格的《勒弗拉克城》(Lefrak City, 1962)、安迪·沃霍尔的《橙色车祸》(Orange Car Crash, 1963)、里希特的《带伞的女人》(Woman with Umbrella, 1964)、马尔科姆·莫利(Malcolm Morley)的《克里斯多佛·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 1966),以及伟亚·萨铭斯(Vija Celmins)的《飞行堡垒》(Flying Fortress, 1966)。每件作品都以不同方式表明,绘画与摄影式的凝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作品表面所要传达的内容之一,这种信息会破坏图像内在的有机性,从而以不同于、但又在效用上等同于抽象的方式,将作品“消解为纯粹的纹理、纯粹的感官体验”(我想再次借用格林伯格的表述)——例如,阿茨希瓦格运用了纤维板,沃霍尔运用了丝网印刷术(以及密密麻麻的网格),里希特则将图片模糊处理,等等。


从根本上说,虽然这些绘画存在差异,但是他们都符合现代主义的平面性准则和正面描绘的准则。也许这在沃霍尔的作品中体现地最为明显——一张丝网印刷的照片在油画布上被重复多次,以栅格状排列,形成了一个规则的结构,绘画本身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那些作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影像细节所带来的冲击几乎一样重要。艺术家拿来报纸或者杂志上的照片,在他自己的”工厂“里加以丝网印刷,然后复制在油画布上,这种对照片的多重处理,使得影像不再逼真、不再展现那么多的细节——于是,影像便成了一种布满纹路的、丧失深度的剪影,即使人们仍然可以认为这是一张图像。


与沃霍尔的绘画相比,就算一些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传统绘画,也展现出了影像的内在均匀化效果。我们可以看看萨铭斯的《高速公路》(Freeway, 1966)。这幅作品是以强烈的透视法绘制的;它描绘出一个有纵深感的空间,而不是现代主义中典型的浅层空间(即倾向于平面性),以至于形式和绘画表面几乎平行。从车内的视角来描绘高速公路(艺术家曾将照相机放在方向盘上),画中呈现出焦虑不安的、对高速公路的均质关注。当然,原因就在于,这时的场景显然不同于人们对高速公路的真实观感。在实际情况下,人们坐在车里,虽然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以相似速度驶过的其他汽车,但是对于公路本身和公路上的信号牌等物体,则只能一瞥而过,除非人们需要特别注视某样物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坐车路过的高速公路更像是一种拼贴——人的眼睛断断续续地在不同的事物上略过,而不像是经典的绘画场景。相比之下,《高速公路》中没有可以让双眼停下来注视的地方,没哪一处会创造出一种间断性,并且,也没有一处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所要围绕的聚焦点。萨铭斯这幅绘画的力量之源,就是一种悖论式的静态体现在绘画的场景中,这一场景是类似照相机瞬间捕捉到的——它对时间的切割——与主题内部的运动规则是相悖的。同样,艺术家对绘画空间貌似传统的处理方式,也对应着它对于光线的处理,因为在画面中,一种独特的(也是现实主义的)强光以均匀的、无处不在的方式笼罩着整个场景,人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某种“明亮的不透明性”,从而让绘画呈现出一种直接的、密集的统一性,这种情形更像是现代主义的特征,而不是之前经典绘画的特征。


沃霍尔和萨铭斯的作品显示,1960年代,从摄影中汲取灵感的绘画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单色特征(当然,这是因为当时黑白照片无处不在),这种单色调也成为绘画消解细节、强调整体性的重要助推力。萨铭斯尤其会让我们想起格林伯格对莫奈和毕沙罗的经典描述,即“由颜料组成的小长方块紧密覆盖着画面,其纹理既均匀又非常明显,这些方块不仅减弱了彼此之间的对比,并且倾向于——仅仅是倾向于——将整幅绘画简化为相对一致的一层表面。”10但是,我们怎么看待那些用浓烈的颜色进行绘画的艺术家呢?莫利算是一个例子,稍后一点的朗茨·盖尔驰(Franz Gertsch)可能是最为极端的例子。实际上,他们常常以破坏绘画结构的方式运用色彩,从而以辩证的方式创造出一种类似于抹除差异的效果。


莫利的作品《甲板之上》(On Deck, 1966)以明信片式的角度呈现出一个游艇上的白色围栏内的场景。围栏中的一切都被一丝不苟地精确复制下来——事实上,这种精确对每样东西都一视同仁,每样东西都显得那样清晰,精细入微,甚至包括蓝天的颜色也是如此。这种均匀的表现方式让莫利的绘画没有什么情调可言。虽然画中场景体现出透视法,但是,图像中的每一个点仿佛都是以同样的方式被绘制出来的,从而掩盖了它表面上的空间结构。人们也可以说,绘画与绘画所要表达的图像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意的分离。图像可以描述有纵深感的空间,但是总体上的绘画是一个现代主义的平面,一个消除差异的平面——它只有“纯粹的纹理,纯粹的感官体验”。

 

莫利,《甲板之上》

 

因此,摄影视角让1960年代的画家在履行现代主义的某些信条的同时,又抛弃了现代主义貌似走向抽象的内在趋势。另一方面,摄影视角也开启了后现代主义中经常出现的悖论场景——即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分离。对于施坦伯格来说,平台式的绘画表面(例如那些展现照片的绘画,即“关于图像的图像”,是一种鲜明的例子)之所以充满光环,是因为它是“一个让世界再次走进来的绘画表面。”11以我们之后的认识来看的话,我们可以对此表示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假如世界可以进入绘画,却不得不变成关于图像的图像,变成某种表面,那么,它还真的在绘画中吗?或者说,世界要转换成图像,总会不可避免地丧失大量实质性的内容吗?


在莫利的《甲板之上》诞生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图像与绘画之间有意的分离似乎已经势不可挡,以至于会让人产生困惑。形式主义要比施坦伯格所想象的更加难以摆脱。绘画与摄影的相遇,只是绘画持续与非艺术的实践持续相遇中的一环,但是,非艺术这种说法本身也渐渐不再被人提起了。无明显特色的现实世界,在绘画中,会神奇般地被赋予差别。画家会尽其所能地做着某些孤注一掷的、严肃的游戏,让绘画表面和图像徒劳地向彼此靠近。例如,德国画家约翰内斯·卡尔斯(Jonhannes Kahrs)或美国画家朱迪斯·艾斯勒(Judith Eisler)的绘画似乎打算让现实处在一个尖锐的距离之外,再以此指向现实(他们更甚于里希特)。毫无意外地,他们的作品并非是施坦伯格所说的“关于图像的图像”,而是“关于图像的图像的图像的图像”。艾斯勒的绘画是关于电视中的电影图像,她说道:“我的兴趣点不在于图像的意义,而在于多层次的距离中发生的改变。”12眼睛要在电影一连串的图像中被迫移动,就像是人们坐在疾速行驶的汽车里,在挡风玻璃围成的空间中的观感;而艾斯勒像萨铭斯一样,从连续的变化中提取了一个瞬间,但与萨铭斯有所不同的是,她甚至在秒以下的时间点里捕捉到运动的痕迹。至少,这种图像可以讽喻绘画对世界模棱两可的捕捉,并且以这种方式暗示出从事绘画的真正难度所在。在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的《船》(Cargo, 2004)这幅作品中,我们找到了莫利的船主题,找到萨铭斯那样的几乎单色的处理,并且,其标题也提醒我们(作品名字是一个总称,“船”,它也暗示出绘画的寓意性质),我们永远不能仅仅凭借着观察船身,就猜得出它里面运载的是什么货物。

 

图伊曼斯,《船》

 

注释:

1.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ume 4: Modernism with a Vengeance, 1957-1969,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p. 87.

2. 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载Other Criteria: Confrontations with Twentieth-Century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72, p. 84.

3. 格林伯格,《架上画的危机》,1948,in John O'Brian (ed.),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ume 2: Arrogant Purpose, 1945-1949,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86, p. 222.

4. 同上,第224页。

5. 同上。

6. Roland Barthes, The Third Meaning, in The Responsibility of Forms: Critical Essays on Music, Art, and Representation. Richard Howard (trans.), Hill & Wang, New York, 1985, pp. 42,43.

7. Murat Nemet-Nejat, The Peripheral Space of Photography, Green Integer, Los Angeles, 2003, pp. 35,37.

8. 同上。

9. 格林伯格,《照相机的玻璃眼:爱德华·韦斯顿展览回顾》,1946in John OBrian (ed.), op. cit., pp. 61,63.

10. 参见注释3。

11. 施坦伯格op. cit., pp. 91,90.

12. 艾斯勒,《凝固的框》www. cohanandleslle.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明军 | 重读《另类准则》:艺术作为职业,及其他
图像与反叙事侵入
库艺术KUART| 在现代主义的某个位置上 绘画可以成为物体
图像史、知识史及其他
现代主义绘画的三种本质属性
现代主义绘画 格林伯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