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梭与孤独

卢梭与孤独

茨维坦·托多罗夫

按语:卢梭是对现代性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卡西尔曾说:“卢梭,这位思想家与作家,他给他那个时代施予了无与伦比的力量,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那个世纪里人们将形式的建立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日臻完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卢梭却再次使形式这一概念那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浮出水面……卢梭不仅是质疑这种确定性,而且是撼动其根基的第一位思想家……”托多罗夫认为:“卢梭可能既不是最吸引人的,也不是最智慧的,但他是最为强大的之一。或许可以说,他比任何人(尤其在法国)都更为突出地发现并创造了我们的现代性。”那么,卢梭是怎么看待孤独的呢?


公民要融人团体,而个体,他就得在孤独中过自己的生活这是他的理想的第一个版本。

孤独主题在卢梭的作品中具有几个侧面。我们可以从他对自身情形的带有遗憾的描述开始说起他独自人,而他本来很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我是为友谊而生的”(《忏悔录》,第8章:全集第1卷,362页),我是“人类当中最合群、最有爱心的人”(《漫步遐想录》:全集第1卷,995页),然而,他身陷孤独并因此而感到不幸。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幸”(《忏悔录》第8章;全集第1卷,362页),他害怕“对孤独的恐惧”(《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Ⅲ;全集第1卷,976页),那对他来说是“恐怖的”(同上,对话1;全集第1卷,713页)。因此,他似乎一直孕育着找回社会生活的希望:“我们可以在他的暮年把在一群真正亲近的人当中生活的甜蜜还给他,他已经失去这个多年,并且不再奢望在人世间重新找到它”(同上,对话Ⅲ:全集第1卷,950页)。孤独的根源因而并不在他自己身上,而要归于他人的恶意态度,或者说他们不配得到他的爱。“会回应我心的人还未到来”(《我的自画像》;全集第1卷,1124页)。“与其说是我的错误还不如说是他们的错误”(《忏悔录》,第5章:全集第1卷,188页)。“他之所以逃避人群,只是因为他在那里找他可以爱的东西却徒劳无果”(《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Ⅱ:全集第1卷,824页)。

不过,不要只看到这些。卢梭也会一边品尝孤独中的痛苦,一边又拒绝剪断这种孤独他把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与表面的交流进行了区分,而表面的交流不仅不能医治痛苦,反而起到相反效果。因此,人就算是和他人在一起,也会由于孤独而痛苦,并且还会更强烈。

正是这个缘故,圣普乐会这样描写他到巴黎后的感受我心中暗暗怀着恐惧进入这世上最订阔的荒漠。环境的嘈杂只使我感到可怕的孤独,其间笼甲着沉闷的寂静有一位古人曾经说过:当我独自一人时,反而是我最不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呢,我只有在人群中才感到孤独。”(《新爱洛伊丝》第2卷,书信14:全集第2卷,231页)。孤独总是令人难过的,但是最糟糕的孤独是在人群中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荒漠,社会的喧嚣则是压迫人的沉寂。反过来也同样真实—正如西塞罗所说,表面的孤独,纯粹身体性的孤独,实际上倒是一种真正的交流层次区分了开来,卢梭得以让自己对群体生活的群体生活的谴责达成调和。不过,这种造责有着熟悉的音调:群体生活与所有“社会状态”所特群体生活更看重表象而不是存在,更看重公众的意见而不是简朴,社会制度又令人类堕落。孤独者因为喜爱内在胜于外在,从而要优于社会中人。

群体生活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弱点—它创造了人对于他人的依赖,因而减少了人的自由。然而自由是个体的目标。至少卢梭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我在与人交往时感受到无法克服的厌烦,其原因i不是别的,就是这种不可制的自由精神,那是没有什么能够战胜的(《给马勒泽尔布先生的信》,第1封信:全集第1卷,1132页)。我们不要搞错了,这里也还是要区分开表面的自由与真正的自由——自以为自由的人常常是他人的奴隶,因为他要依赖他们的评价;相反,囚犯倒是自由的,因为他独自一人:“我成百遍地想过,即使是在巴士底狱我也不会活得大悲惨,因为只要待在那儿就行,不必一定要做别的什么”(同感觉自约束都极端痛恨,第3章:全集第1卷115页)。而他不知道采取折中的办法:“如果我在么事情上又开始屈服于别人的意见,那很快我就会从此在所有事情上都开始屈服”(同上,第8;全集第1卷页)。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彻底庇护。对被束缚的恐惧,那难道不是他抛弃孩子的理由之一吗?群体生活的不利特点也同样在身体层面上有所体现:“人类的呼吸对于同类是极其有害的:在本义和引申意义上都是如此。城市是人类的深渊(《爱弥儿》第1卷:全集第4卷,277页)。

社会生活是坏的,孤独是好的:孤独的人并不真正需要他人,他是一个自己自足的存在。埃比克泰德(Epictete)不是告诉过我们,真正的财富来自我们自身吗?蒙田不也建议我们停止求助他人,向自己汲取养料吗?怎么称赞那“懂得从自身寻找快乐的人”都不为过(《新爱洛伊丝》,第4卷,书信11;全集第2卷,482页)。

透过卢梭所引证的斯多葛派传统,我们又找到了他曾经以“自然状态”为名想,因为这种理想恰恰就是以人的自给就是卢梭能够把是自已而备证:想要做坏人,就要有受害人相反,如果我是独自一人,不管我愿不愿意,我都不能损害他人;哪怕是因为这个,孤独者也是好的(见《爱弥儿》,第2卷;全集第4卷,341页《仟悔录》,第9章;全集第1卷,455页;《对话录:卢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Ⅱ:全集第1卷824页)。但是他可能觉得这个论证有点机械,于是再次申明:孤独者不仅仅是出于无法去做有损于人的事才是好的,他们由于对与人接触充满渴望,因而还是“天然地富有入情味,热情好客,温柔可亲的”(《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Ⅱ;全集第1卷,789页)。因此,孤独之所以是好的,既是因为那并非真的孤在孤独中生活的是最爱与人交往的人,他只是远离了人群,远离了人肤浅的表面交流而已(同上全集第1卷),同时也是因为那的确是一种孤独,不管哪个自己自足的人都不想损害任何人这些论据中的每一个就其本身而言可能都是成立的,但是卢梭笔下就令两个都显得可疑揭示出他有多么看重这种对于孤独理想的美,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话题转移和层次区分,孤独作为一种可怕的状态变成了人所向往的理想,成了“心爱的孤独”(《快乐的艺术》:全集第1卷,1173页)。无论如何,这是卢梭所断言的。

不过,我们却开始怀疑不是怀疑他的真诚,而是怀疑他的清醒,当我们注意到这种声明怎样经常性地重复出现:他的自传作品从头到尾都在向读者保证他不需要他人,没有他人他更加幸福,他感谢他们的痛恨,因为那使他因此而发现了意外的藏于自身的宝藏。“比起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独自一人时要幸福百倍”(《漫步遐想录》,漫步之一;全集第1卷,998页):如果这是真的,那为什么需要重申那么多次?对一条信息的重复远非对它的证实,反而让人产生怀疑一—这句话每一次新的出现都表明它上一次出现时没有传达出全部的真相。且不说这些断言都是出现在旨在被阅读的信件或书籍中,而读者本身也是“他人”。卢梭不断对他们说不想再对他们说话了,由此,当他对他们保证“他一旦独自一人就很幸福”的时候(《对话录:卢梭评判让一雅克》,对话Ⅱ;全集第1卷,816页),他们就有怀疑的权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法国1878年著名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逝世100周年纪念铜章一枚
让·雅克·卢梭是谁?
[原创]让雅克卢梭作品集V1.0[我爱E书社区]
让·雅克·卢梭
看到让-雅克-卢梭纪念馆照片的感想
《世界哲学源流史》法国启蒙运动之十:让—雅克•卢梭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