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干净净过大年 | 《儿时祭灶的记忆》外三篇

大家新年好

《上海故事》给大家

拜!年!啦!

今天推出几则短文

选自

上海市群艺馆

第十三届

海上年俗系列风情展

文萃

《干干净净过大年》

以发生在家中的

年俗事件为线索

传达出

对美好生活的

不懈追求

儿时祭灶的记忆

吴少华

年味的返程机票已订好

闫   岩

在老屋过年

傅凌发

照亮年夜的红灯笼

粟   田

吴少华

      又到农历年俗佳节了。已是古稀之年的我,每到此刻此刻,特别勾想起儿时的年俗活动场景,祭灶就是其中的记忆。

      早期的上海石库门的灶披间都是有灶头的,烟道是半嵌进墙壁的,烟道口在晒台上的。后来的西式里弄,也有烟道结构,只不过是将灶头换成了壁炉。我家住的石库门,地处露香园路上的九亩地,是地地括括的老城厢。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工作了,别人问我住在哪里,我还会说:“城里”,那种神情是颇为得意的。

      我家在上海祭灶习俗,是奶奶从乡下带来的。我的老家在苏北沿海的一个叫“许河”的地方。据我父亲说,我们吴姓的先辈是明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移至苏北的。我奶奶一字不识,缠着规范的小脚,但却是个传统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她会说很多的戏文,有的戏文我至今仍找不到出处。我家是20世纪30年代来到上海的,但奶奶的一年四时八节的习俗,都是从乡下带来的。她特别着重年俗,这些年俗的规矩,也就成了我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奶奶的重视,年俗中的祭灶就成了我家过年门槛了。

      中国人崇拜灶神的历史非常悠久,《周礼》称“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原来灶神爷是从火神祝融衍生而来的,《礼记·月令》亦载“孟春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到了唐代,灶神人格化了,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十四说:“灶神姓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由此而知,除了灶神,还有灶神奶奶。

      记忆中的我家祭灶仪式很认真隆重,整个仪式通常要八天,一直到大年三十接灶为止。腊月廿三那天选灶必须要在天黑以前完成,我奶奶是总策划,我是个非常积极的小跟班,缘由是太好玩了。又因为送灶的风俗是男送女不送,我是长孙,理所当然受到重视。开始时,灶头还贴着灶神的画像,祭灶后,画像要烧掉。后来画像也买不到,就以纸钱代替。祭灶都要在灶台的侧面做仪式,因侧面比较狭小,奶奶会在灶台前放张茶几,供菜一般为六个,三荤三素,除了鱼用腰盆外,其余都用饭碗。因为奶奶是吃素信佛的,所以素肴特别讲究,双菇冬笋与什锦烤麸都是必备的。上了供菜、供果,还有几样东西是万万不能忘记的,那是饴糖、松柏与冬青。饴糖是为封灶神口,松柏与冬青是祈祷来年的兴旺。奶奶点亮蜡烛,接下来就是我进香,跪拜,磕头了,然后就烧纸钱了。奶奶会在一边默默祈祷着,直至纸钱全化了。这种习俗一直持续到“文革”前夕。

      送了灶神,年味就降临了,掸尘大扫除、备置年货,缝制新衣新鞋。我家还有一个习俗,奶奶要蒸几笼红枣糕,象征来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到大年三十,还是在天黑之前,举行接灶仪式,又是我进香磕头。此时此刻,门外已响起噼里叭啦的爆竹声了。




闫   岩

      逛超市购年货,超过一百元赠送一副春联,不觉中,我超过了一千元,弄了一大堆春联回来,于是没加思考地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爸,今年别再写春联了,过几天我给你送几副去。”想的是让父亲省点事儿,没料到父亲却生了气:“你们这些年轻人呀,啥都想省事儿,我看慢慢地都会省事儿到年都不过了。”

      父亲七十五岁,和七十四岁的母亲生活在保定曲阳一个叫孝墓的小村庄里。他们爱村庄,爱家,爱子女,更爱这个来之不易的祖国。他们喜欢欢天喜地,喜欢车水马龙,喜欢万象更新,喜欢张灯结彩,喜欢锣鼓喧天,喜欢五谷丰登,特别是在物质极度丰裕而精神世界却匮乏的现今,前辈所喜欢的,仿佛我们已经给不了了,我们所喜欢的,却总是那么遥远,永远都不能来临……

      想想父亲的气生的不是没道理。现在的年轻人是能省事儿的都省事儿,饭不做了叫外卖,衣服不洗了进干洗店,家不收拾了给钟点工,不散步了,不打球了,不陪父母了,仿佛仅剩下一部手机了……至于过年,吃的穿的用的都不缺,除了手机,仿佛已没有必要再过了……

      于是,我在家人微信群里提议:今年我们都放下手机像过年一样过个年,过一个有年味的年好不好?先是哥嫂举手响应,大概年轻的下一代也经过了一番斟酌与内心的抗争才勉强出手称了个赞。接下来商议:小年怎么过?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灶火爷上天的日子。“上天言好事,下地见吉祥”,爷爷活着时经常对我们说这句话,说的是让灶火爷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为地上的百姓美言几句,好让地上下年得个吉祥年。所以,灶火爷是万万不能慢待的,一定好吃好喝地供,并且把他骑的那匹马也供好。

      “我雕刻一个神气的灶火爷吧,让他身穿大红绸缎绣龙袍,脚蹬双嵌金线飞凤靴,怎么样?我够尊敬灶火爷的吧,好让他老人家保佑我们全家幸福快乐!”雕刻出身的侄子抢先在群里说。

      “那我画两张威武凶猛的门神,贴在爷爷奶奶家的门口,让那些凶神恶煞们看见就打颤。”上美院的侄女也不甘示弱。

      “一言为定。”侄子说,“三天时间搞定。”

      侄女说:“那没问题,谁的作品能让爷爷奶奶笑的时间长就算赢了,输了请对方吃名牌巧克力。”

      侄子说:“好。”

      我的儿子不会雕刻也不会画画,但也不服软,他说他要专门为外公外婆写一首歌,过年时弹着吉他唱给外公外婆听。

      随即,兄妹三人都给不会玩微信的老人打了电话,说了他们三人的计划,还说在小年那天一起回家祭祀灶火爷。

      “二十四家家忙,不做豆腐就扫房”,孩子们主动说出了他们的想法,二十四大家帮着爷爷奶奶扫房,二十五帮着他们一起做豆腐。做豆腐父母不在话下,因为我们上学那阵,父母是靠卖豆腐供我们兄妹三人念书的。可是孩子却有了提议,不用现代的机器磨豆子,他们要推石磨,要用手揉豆渣,要狠狠地体验一下过去的那种叫“生活”的东西……

      孩子们越来越起劲儿,说好了做完豆腐就跟着老人住在老家,学练毛笔字,到除夕要比写春联,让老人当裁判,看谁写的最好家门口就贴谁写的春联,让从门口过的乡亲们都夸咱们家的孩子有出息……

      看着孩子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兴奋盎然,那不是父母正需要我们正期盼的吗?我想,今年的年一定年味十足吧,父母也一定会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家人其乐融融,像个过年似的过年,这应是多么难得的幸福生活啊!



傅凌发

      “呜——”汽笛一声长鸣,一列长长的“黑皮车”从上海火车站(北站)缓缓开出,前方目的地——江南水乡、名城绍兴。这是距今30多年前腊月的一天,我们夫妻带着儿子回到老家去过年。所谓“黑皮车”就是铁路平时运送“二师兄”的“棚车”,诺大的车厢里,只有两盏马灯在摇晃着,乘车人员全部享受“卧铺”待遇——将塑料布一摊,乘客或坐或卧在车厢的地板上,一路听着“咯噔咯噔”的节奏声,半梦半醒之间来到了我的故乡——绍兴。

      列车到达绍兴是凌晨四点,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摸黑行走了二十分钟,来到了颇具绍兴特色的小火轮候船室。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我们坐在了小火轮横贯全船的长条凳上了。船微微摇晃着,河道两边的景色渐渐映入眼帘,炊烟从民居的烟囱中缓缓升起,鸡鸣鸭叫鹅呼声此起彼伏,河边的埠头上,村姑们洗涤着,嬉笑着……村庄里,家家户户乌黑的大门上,点点红色格外撩人目光。副副春联散发着年味,让人心里暖暖的。

      到了!到了!离船上岸又走了二十分钟,我们一行终于来到了故乡。远远地,就看到了我的奶奶正站在路边向这边张望。见到我们到来,奶奶急忙将我们迎进屋去。老屋已经很旧了,推门见灶,右边是吃饭闲聊之地,一架木扶梯通往楼上卧室。卧室中挂了几个先人画像的镜框,沉默地注视着我们。开有两窗,光线不错,一窗可以俯瞰各屋的公共用地,用大块的石板铺的整整齐齐,另一窗可看河流与行船。

      洒扫庭除,贴春联,准备过年的食物与炒货,忙的不亦乐乎。一晃就到了大年三十。那天傍晚,搬开八仙桌,摆好过节菜,放上小酒盅,斟上酒,放好筷。点上两支红红的蜡烛,从卧室里请下先人的画像,恭恭敬敬的挂在正对蜡烛的墙上。随后,奶奶将老屋的大门打开,我们代表奶奶前去迎接先人过年。怀着虔诚的心情,我们举着香,拿着手电,来到紧靠路边的柴草屋,打开门,将香对着里面摇三摇,再打开手电,嘴里念念有词,将光柱对着老屋方向,意为请先人们前去过年。进了老屋后,我们和奶奶恭敬地站在八仙桌的一边,默默地注视着先人安享着后人为他们准备的年夜饭。约摸十分钟后,一阵风起,蜡烛的火焰晃了起来,预示着先人们的年夜饭已经吃好。于是我们再次举香,摁亮手电,送先人们出门。这番仪式完毕,我们才欢声笑语顿显,狼吞虎咽动筷,无数相思倾诉,共祝新年快乐!饭后,举家围坐,从颇显年代感的大瓷瓶里倒出花生和葵花籽磕着守岁。

      老屋已经很旧了。堂屋的地面是凹凸不平的泥地,要将桌子放平颇不容易。门、窗、楼梯、地板由于岁月的侵蚀,早已褪尽漆色,呈现出灰白的木色。而今,我们一家人乘车换船步行前来老家过年,实在是老家有亲人,老家有老屋。老屋是家的根,是先人们逝去后心心念念的所在,是后辈缅怀先人的寄托所在。

      呵,梦里水乡的老屋,心之所系的老屋!




粟   田




      上海这几天特别冷,偶然在街角门头上看见挂了两个大红灯笼,让我这个忙于生计的人突然意识到——又要过年了。

      对于红灯笼的这种感觉,来源于我在江西的童年记忆。

      爸爸所在的厂在赣西的大山里。生产原料是松木,四周都是原始森林。厂区不大,挤在狭长的山坳,家属房依山而建,一排排红砖青瓦房,有长有短,多的十来户,少的只有两三家,形成一片片的家属区域,最东面叫“鱼鳞板”、中段是“南沙农场”“电影院”,河西叫“厂部”,山坡处叫“平山”,都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每个家属区域之间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山路相连。晚上和小伙伴嬉戏完,回家的路上黑漆漆的,我们都特别害怕。每次我单独经过这段山路时,为给自己壮胆,都是边跑边大声的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有天晚上回到家,听妈妈在埋怨:后天就要过年了,厂区家属楼之间没有路灯,晚上经过太不安全了。爸爸是机电车间书记,听了这话安慰道:嗯,明天就打个报告,趁过年这个机会把路灯装上,让孩子们和上夜班的工人都安全些。

      厂里第二天就批下来,爸爸带着电工班四个叔叔,挖坑埋电杆、架线、装开关、接电源,人多力量大,天暗下来的时候,四盏路灯接通,小路齐齐的亮了。

      要是挂上灯笼就更漂亮了,不知道谁说了一句。是呀,这大山深处,红彤彤的大灯笼多喜庆啊!工厂没有什么过年风俗仪式,用红灯笼烘托过年气氛,真是太好了。

      爸爸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当天晚上就找来了竹条、红纸和彩色纸。用竹蔑做骨架,两头钻孔,竹子锯成圆环,用铁丝固定一根根竹篾,用手一压上下两端,竹蔑骨架形成鼓形,中间用铁丝拉紧不让骨架回缩。妈妈把红纸在骨架上比画好,帮着剪下来,再糊在骨架表面。

      一片片红纸糊上去,十六瓣的灯笼就做好了。妈妈找来绣花图案,把黄纸折叠,一刀剪出好几片一样的云图,再一张张分别糊在灯笼上下两端,一个饱满的红灯笼展现在眼前。几个时辰后,四个灯笼做好了,摆在房间里满满的。爸爸涂上油彩,提笔问:写什么好呢?建设四化?妈妈笑了:过年了,图个轻松和吉祥,就写新春快乐!

      大年夜这天,爸爸搬来梯子,把红灯笼往路灯上一套,用铁丝固定,引来不少职工驻足围观,纷纷称赞。夜幕降临,过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吃完年夜晚,小路上也陆陆续续集聚了很多大人和孩子。寒夜里,灯笼暖暖的红光映射在人们的脸上,眼眸散发出兴奋,充满了对新年的企望。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城 ┊丛台风」马永成:年关趣事
春节歇后语
当曹文老师在航拍篇里看到旧高山村的”土窑du“时,他哭了。
《世界各国人民喜迎201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欢天喜地庆祝新年!》中国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编号2011010201
一定要和孩子这样做!浓浓的年味会陪他一辈子
【散文】难以忘怀的年味‖刘志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