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里头之天地人

去岁秋日,多蒙许宏先生鼎力相助,在法国东方学院资金EFEO的支持下,得以前往考古所主持发掘的二里头遗址实习进修。

本人第一次站在中国考古遗址厚土之上,深刻感受种种冲击。以近乎于白丁的身份观察,浸润其中。慨叹不已,暂以天地人为题。作文以记之种种见闻。

二里头遗址坐落于伊、洛河交汇之处的高台上。皇天厚土。沃壤深涵。如今四下人口稠密、淹没于躁动的中国。深秋的中原总是被灰蒙蒙的天所覆盖,漫着似有似无的烧秸秆的焦熏味。黄土散发的味道混在一起。分不清天地。阳光只会罕见的从厚厚的灰中慢慢刺出,给田野染上一抹淡金。

这里就是中原大地,漫无边际的大平原上聚集着绵密的村落。村民们日出而落日作而息。除了晚8点到9点的村民集体舞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躁动。宁谧的夜覆盖着这片土地。每周村里都有人家办红白喜事。红色爆竹皮还有白色纸钱跟厚重的黄土混在一起。不仅仅能让你抽离出城市的喧嚣。竟立刻就得到了一种望穿生死的平静。

二里头的土地极其特殊。它生养这一方文化,随着大河漫漶,在中原大地扎根发芽,蓬勃,并随着山脉与流域不断扩张。从二里头到二里冈、再到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最后是洹河岸边的耸立的安阳。标注着文明痕迹的陶器组合在二里头固定成型,匠人的指压痕在残存在陶片的内壁上。光滑的陶器表面如今蒙上了一层如影的光亮。白、红、黄、灰、随着炉火的温度为我们揭示了当年的种种往昔,从婚丧嫁娶到盛宴,从贮藏到随葬。

今日,我等对二里头的认识,是我们与遗址的一种互动。它沉寂数千年,是我们机缘巧合的再次发现。并重新解读这些遗存的意义。

天地养人,人馈天地。

遗址附近的四角楼村,我见到这样一篇诗歌。诗作本身写的很稚拙。也没有什么韵律。但你在这座遗址之上工作的时候,猛然间抬头见到这样一篇文字。很难不被莫名感动。盘古开辟天地,河图洛书,这些虽然是神话当中的象征。但它与后来的历史并与当今之中国具有强烈的呼应感。

二里头的人现在比较复杂。因为遗址发现,多了很多像我一样的外来者。从衣着到口音就是个十足的异乡人。

我等学子慕名而来,沉醉而不知归处。

日常工作,都是由实习的同学们完成的。在每日紧张、繁琐的整理工作当中。他们选择了这份如修行一般的安宁。

队内日常的基干力量是技工老师,他们都在遗址浸淫许久。有着超乎一般人想象的技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队内负责修复的王丛苗老师。她每天在我们晚饭后,还自己慢慢的开着小摩托来到大办公室加一个小时的班。直到整个村子都安静下来了。王老师依然在一丝不苟的描画着考古报告当中的陶器图画,在修复碎片,尝试将它们缀合成原来的样子。王老师在遗址工作多年。绝大多数修复器物都是在她的手臂。这样卓绝而典雅的长期工作,早已超越一般的所谓匠人精神。经由老师的双手,重修往日的生活。

负责主持日常工作的是王宏章老师,与老师一起在田野工作几日。深感基层工作的艰辛,要精熟各类工作,不但要应付复杂的地层,基本的作图,测量作业。甚至有时候你还需要是个合格的泥瓦匠。当然,这一切技艺的背后都是老师们一丝不苟的在记录每一处节点的科学数据。为今后中国考古的延续书写好每一个标点符号。

二里头遗址针对中国考古的意义还有一层就是,我在之后前往郑州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见到很多从二里头村出来的技工老师,他们最早都在二里头遗址学习起业。成为后来可以支援别的地区,别省工地的中国考古力量。从这一点来说,二里头遗址的意义又不仅仅在于考古本身。

赵海涛老师负责主持遗址挖掘的日常工作,他是社科院的副研究员,日常领导考古队工作。他同样出身于河南这片热土,而不同于技工老师们的热闹。他是一个非常沉默寡言的人。但在思考上非常的敏锐。很像作家刘震云笔下那种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中原汉子。总能说出一针见血的话。总在稍微饮酒之后,才会开始叹息某些往事。

许宏老师是二里头遗址现任负责人。因许老师的帮助,让我感到了很多鼓励。故而他的故事,我想从头讲起。99年许先生接手主持二里头的考古工作。当时赵志荃先生主导时代的最终报告刚刚出版。这是考古科学工作的重要节点。是一种阶段性工作的结束。是表示对以前简报的修正。是宣称对最终报告内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负责的一种态度。赵先生的报告迟到多年,因为遗址在初期是经历了初期最艰困的时代。而最让人担忧的是在赵先生之后,许先生之前的时代,第二任队长的最终报告是中断的。

80年代的整个中国都沉浸在躁动中。有人说那是白衣飘飘,仙气十足的时代。但具体在二里头考古的计划上,落地推进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作为后学晚辈,本不该如此狂悖。但我认为许先生接手的是一个基础不强的科研工程。甚至有再次沉寂的危险。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地与人的联系。再好的遗址,也需要人去发掘、整理完成。不然就只能是丘墟。许先生主持的99年到06年的发掘报告已经完成了。第二期的报告也在紧锣密鼓编写当中。具体如何,我相信大家在观看之后自有公论。

他将所学运用到了二里头遗址的新一阶段的研究。并形成了突破。一个介乎于新石器晚期与青铜时代的遗址性质,放在大历史的维度上,处于文明升级迭代的关键期,仅用陶器组合是完全无法描述这个概念的。许先生将视野放到伊、洛之间。当二里头遗址的定性还徘徊不前的时候,许先生在地图上勾勒清晰范围足以改变今后考古教科书当中的内容。这个工作改变的不仅仅是二里头。而且是二里头遗址与周边遗址的关系以及二里头与其并立的政治实体的关系。

我,无缘得许先生授业。但不长的交流,让我对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当如何立心有了自己的认识。许先生让我感到最深的性格就是赤城。在北京请教的时候,许先生言语和缓,颇有长者之风。而一旦接触到了遗址的大地。他就似乎完全换了另一种面貌。变得非常活跃,仿佛与遗址一体,好像是古老的文明非要通过他以及一众学者的工作讲述自己的历史。我曾随先生巡游遗址边缘,从洛河大堤直到遗址的南部在兴建博物馆的工地。初始我还能记笔记。后来先生讲述的知识太多。干脆改为录音。

在听先生论道时,我有些神情恍惚,我似乎见到了凯撒在战记中记载的高卢人的德鲁伊,他们是高卢大地神秘知识与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久经磨炼,方得授业,口耳相传,不依文献。即便是大地陷入黑暗,罗马的铁蹄将高卢抛进风雨飘摇。他以自身所承载的文化成了大地上最强大的抵抗者。这种力量、以及这种文化本身存在的方式,让身为征服者的罗马人为之侧目肃然。

话语、文字都相通。其承载的内涵如咒语一般富有魔力。正是其内所蕴含的力量,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并滋养文化。最后形成传统,流传世间。


来源:老佛林特船长 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考古人 | 田建文:38载扎根基层一线,为山西考古事业留下传奇!
大地湾遗址发现怪器,专家以为是陶桶,其实它是件“独特”的文物
杨建华教授对师德传统的体悟——田野考古实习故事两则
“新砦期文化”是最早的夏文化
【人物访谈】情系两周探本求源——徐良高先生专访
考古开放日走进张店“高南遗址”考古现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