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棉袍在身
朋友和亲戚在海南有房子,多次邀我去过冬,我从未去过。我喜欢北方的冬天,喜欢冬装在身的造型与感觉。

  插队时,村里上岁数的老人着旧棉袍,鼓囊囊一群聚在墙根儿晒老爷儿(阳光)抽旱烟,磨叨口粮指标低。驻村贫宣队开忆苦思甜会,队长大舌头喊:社员同志们鸡(知)足吧,在比斗(旧)社会还斗社会的时候,几(只)有孔老饿(二)、秦始皇,才穿得起这老厚的年(棉)袍。我嘴欠说:报告队长,那时棉花还没传进中国。队长说:胡吣!年花年花,打有过年就有年花,外国人过年吗?

  我心想反正他也不知道,便说我背给你听:棉花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宋朝以前,中国只有用蚕丝纺的丝绵,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所以,那时只有带丝旁的“绵”字,而没有带木旁的“棉”字……队长说不过我,大怒,举拳高呼:打倒说年花是外来的吃(知)青!社员们猝不及防赶忙跟着举拳喊:打倒年花……吃青!后来有一段我的外号就叫“年花吃青”。

  其实,我还真不是有意和他过不去,历史老师上课讲过,棉花确从外国传来——宋末元初,关陕闽广首获棉花之利,盖此物出于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也。

  从字义上看,绵即丝绵,没有棉花时,为御寒,人们衣内里铺丝绵的叫“襺”,音“简” ,即丝绵衣服,这是富人的冬装;而一般人穿的则是内铺麻丝或旧丝绵的,称之为“袍”。再往前,没丝绵时穿什么?也有记载:富人“衣轻裘”,即狐、貂等毛皮。一般人冬日则着“羊裘”,即羊皮袄。但羊皮也不是每个人都穿得起的,更多的穷人没有冬衣穿,属于“取暖基本靠抖”的草根。

  说来得感谢朱元璋,是他用强制方法,使棉花种植在全国推广开来。这应与他年少困苦、寒冬挨冻有关。纵然自己身为皇帝重襺衣裘易得,但想想百姓冬日冻得够呛,终不如棉袍在身。

  棉袍在身,平民福音。在我记忆中,父亲冬季先着黑布棉袍,扎腰带,侧开怀,每每从怀里掏出个烧饼,还热乎,我就高兴地蹦起来。后来他改穿大黑棉袄了,以方便蹬自行车上下班,怀里装不了烧饼了。1966年我家日子艰难,有天母亲拿出个卷皮筒子,说你爸有病,你去当了吧。国难出大将,家贫出闯子,我二话没说夹着就奔黄家花园西安道委托店。店里人多,我拼命往里挤。有人说你小孩挤嘛?我说挤嘛?当东西!老店长问你当嘛,我把皮筒往高柜台上一放,打开来,他脸色就变:那是张雪白的绒毛不长不短的羊羔皮,细软柔美,赏心悦目。他由不得脱口而出:正宗口外麦穗!众人议论:这是嘛时候,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敢一人出来当皮货,胆子也太大了……老店长忙摆手又瞅瞅窗外问:大人呢?答:出不来。他叹口气说:六十,卖不?卖!钱到手,他又说:快回家,哪都别去。就这六十元,让我家挺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后来我才明白,“麦穗”是羔皮中的极品,一般轻易不出手。即便平民偶有之,也不敢享用于身。求一棉袍,求一安稳,是人们身在乱世时的企盼之心。

  而一旦棉袍在身,又难免奢望于心。我年轻时曾非常羡慕人家穿的草绿色军大衣,然军需用品,难得一求。成家后,我花不少布票棉花票做了件黑棉大衣,圆咕隆咚像棉袍,挺好的小伙儿,穿上像车老板,但我还是喜欢。1981年冬,我买12吋松下电视,带上所有钱到五金店去买,还差二十元,实在没法,我当场脱了大衣去旧货商店卖了,才把电视背回家。没有了大衣的冬季,我和家人天天晚上看新闻联播,看女排,看《加里森敢死队》,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春意,一点也不觉得冷。

  1984年冬,我咬牙花36元(时月工资43.5元)买了一件浅绿色大棉袄,说是棉袄,实际是腈纶棉,方块鼓包,轻且暖和。35年过去,现仍在岗,已洗成墨绿色,薄皱破旧,在屋里干活穿着方便。有一天,我出去忘了换,把邻居吓一跳,说您要缺棉袄,我家可有。我笑了,说这是我的传家宝。现今我的棉袄已有若干。某冬去商场,我还干过一件蠢事:见一新样式棉袄不错,穿上后交钱走人,转年冬天换装才想起:脱下的棉袄忘了拿回来,那也是半新的!心疼不已。

  小区内有了捐衣箱,我把一些穿不着的棉袄放进去。但那件墨绿老棉袄我不捐,我还要穿,穿了如棉袍在身,让我前事不忘,宁气安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冬天 穿什么御寒
为什么说「十件褂子不换一件袄子」,这下终于讲明白了!
袄服:大庇天下无寒人
穿丝绵衣服为什么比穿棉花衣服暖和?
没棉袄、没羽绒服、没抓绒衣,古人穿什么熬过冬天?
#长月烬明羽绒服#:为什么我们的古装剧里,从不穿绗缝夹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