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介子推“隐而死”之地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而《春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虽然是鲁国史,但它的成书时间是与介子推生存生活的年代最接近的,关于介子推的记载也最具可信度。

  首先,隐居之地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其一、隐居地肯定距离晋国都城(翼城、侯马一带)遥远,才能达到远离政治中心,躲避追逃,不食晋粟之目的。其二、隐居地应适宜人居,有耕地,有水源,甚至可能有庶人互助的村庄,这样才能维持其母子生存生活。其三、应该是山间腹地,信息闭塞,与春秋时汾河通道尽量隔离。再者,隐者葬身之地,也应与“隐而死”之地相符,默默终其一生,默默地死去,埋葬在不引人关注的地方。否则,不可能为一国之力“求之不获”。

  综上所述,山西沁源的绵上更符合介子推的隐居之地。与绵上相隔十多里的伏贵村介墓,也符合隐者的葬身之所。还有,元代绵山神林介庙《重建洁惠侯庙碑》是介子推庙遗址现存最古老的碑石。这是了解原介子推籍贯的重要史料。碑现存于绵山神林介庙旧址。该碑镌有“侯铜鞮人,姓氏曰介,之推其字也”字样。春秋时,绵上山下确有铜鞮县。介子推隐不违亲,落叶归根,从晋都逃禄,回原籍铜鞮偕母栖隐绵上山是情理中事。而铜鞮即沁县古县名,春秋时晋人消灭北狄部落后,把地跨数县的地区,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名曰铜鞮邑。此地于西汉时始置谷远县(沁源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治沁州(沁源与沁县同一州),晋人所封铜鞮邑时,绵上、沁源、沁县还都没有从铜鞮邑划分出去,如上所述“地跨数县的地区”当包括地域接壤的这几个县的。由此可知,沁源县和绵上县在晋时都应辖于铜鞮邑,那么介子推的籍贯则是铜鞮所辖之绵上。

  按《太平预览·州郡部》载:“《十道志》曰:绵上县,亦谷远之地,以县西有绵上地因名之,旧属介休县,隋置绵上县焉,盖晋介子推之地。” 这段文献给我们提供了更重要的佐证,绵上县的命名是因为谷远“以县西有绵上地因名之”,而且“盖晋介子推之地”,更确定了晋文公所封的“绵上地”在谷远县西边,隋将此置县,并明确指明“盖介子推之地”。

  也许当时的绵上村住民尚少,但其依山傍水,沃田辏拥,适于生存又远离尘嚣,且与晋国都城遥远,并与汾河通道相隔一座太岳山,这正是隐居者最理想的避世之所。

  绵上很不起眼,可为什么偏偏将这么小的一个村镇作为县名并将其作为县城呢?究其根源,也该与后世帝王推崇儒家忠孝礼节有关,因这里是晋文公封田旌世之地,因这里是介子推“隐而死”之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沁县个人简历大曝光,沁县人必看!
山西两个县与河南一个县级市 都因一条河流而得名
乱柳啼莺沁阳驿
在沁县看晋国兴衰:“天下莫强”的晋国怎样烟消云散?|沁县|晋国
唐纪七十四(二)--名将李存孝  
【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邓焕彦|绿色深闺话沁源(16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