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水师赵村第七期遗存文化属性试析

师赵村与西山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太京乡,两处遗址的直线距离约11公里。1981至1990年经数十次发掘,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存,其中师赵村七期遗存的性质问题,引起诸多学者讨论。发掘报告将师赵村遗址第七期与西山坪遗址第八期统称为师赵村七期文化,认为其属于齐家文化,是齐家文化在甘肃东部的典型代表,或称齐家文化“师赵村类型”。有学者同意这一观点,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属于客省庄文化范畴。如李水城先生认为“从陶器形态、类别观察,这里的齐家文化与柳湾为代表的西部齐家文化是有差异的。反之,却与关中地区的客省庄文化更为靠近。”张忠培先生认为“师赵村第七期遗存,除原报告所称的‘A型斝’外,其陶器的类别、组合基本上不超出客省庄文化的范畴,具体形态也和客省庄文化相近。”陈小三先生将师赵村第七期暂称为“师赵类型”,认为“师赵类型至少不适合归入客省庄二期文化双庵类型中,或许应是客省庄二期文化的一个新的地域类型。随着将来材料的不断丰富,也可能命名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总之,对于师赵村第七期遗存的认识,还存在诸多争议。下面试对师赵村七期的文化属性进行分析。

01

师赵村第七期遗存特征

1. 师赵村遗址第七期遗存特征


师赵村遗址第七期遗存发现有房址26座,灰坑17座,墓葬3座,出土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遗物。

房址均为单室带门道结构,以白灰面房址为主,房址平面形状多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个别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是梯形。一般面积都较小,多在5平方米~8平方米左右。从发掘现场看,室内低于地面,而且四壁由下向上逐渐内收,因此推测可能属于一种窑洞式的结构。少量为硬土面房址,为半地穴式。居住面正中都有圆形规整灶坑。发现的部分房址朝向一致,形制较相似,相距亦较近,可能在布局上有成组的情况。灰坑主要分布于房子较集中的居住区,平面形状多为圆形,个别为椭圆形,有筒状、袋状、盆状、锅底状,以筒状与盆状为主。墓葬3座,均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墓,四壁比较规整,未见有木质葬具,但在墓底发现有砾石象征葬具,葬式均为二次葬。随葬品不多,有石器、陶器或是玉器。其中M8发现玉琮和玉璧各1件。还发现一处“石圆圈”祭祀遗迹F37,略呈半圆形,由大小不等的河砾石砌成。“石圆圈”遗迹的直径为2.3米,在其西北部2米,发现牛骨架一具,除不见头骨外,牛的躯体基本完整,牛架作侧卧状。

出土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次为夹砂红褐陶,泥质灰陶较少。纹饰除素面外,以绳纹为主,篮纹极少见,另外少量刻划纹、附加堆纹、旋纹等等。发现器类有侈口鼓腹罐、斝式鬲、斝、泥质双耳罐、三耳罐、单耳罐、高领双腹耳罐、盆、瓮、豆、杯、盘、器盖等。

从公布的陶器数量统计来看(表一),各类带耳罐如单耳罐、泥质双耳罐、三耳罐、高领双腹耳罐所占比例之和最多,其次为侈口鼓腹罐,斝多鬲少,其余器类均较少。以斝与鬲最具特色。


表一 师赵村遗址第七期陶器器类数量统计表


2.西山坪遗址师赵村七期遗存特征

西山坪遗址第八期共发现属于师赵村七期遗存有房址3座,灰坑9座,墓葬2座。

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圆角长方形,“凸”字形结构,墙壁与居住面均为抺有一层白灰面,室内中央有椭圆形或是圆形灶。灰坑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其中H17埋葬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猪骨架5具,推测应是祭祀坑。墓葬2座。其中M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发现骨架两具,一具保存完好,为仰身直肢,另一具为二次葬。M2为一座圆形合葬墓,共有九具人骨架,上下叠压或相互交错,均为成年男性。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褐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纹饰除素面外,以绳纹为主,篮纹、附加堆纹、旋纹、方格纹等少见。发现器类有侈口鼓腹罐、单耳罐、泥质双耳罐、夹砂双耳罐、三耳罐、鬲、高领折肩罐、高领双腹耳罐、尊形器、盆形甑、瓮、鸮面罐、盆、杯、器座、斝等。其中以各类带耳罐数量最多,其次为侈口鼓腹罐,鬲也有较多发现,其余器类数量较少(表二)。


表二 西山坪遗址师赵村七期陶器器类数量统计

02

文化因素分析

综观师赵村第七期遗存的特征,可发现其中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一些特殊的遗迹现象,与齐家文化有关。如师赵村遗址F37“石圆圈”遗迹,以及相隔不远的砍头牛骨。这与齐家文化大何庄遗址发现相近。墓葬中埋藏有小砾石,报告推测可能是象征性的葬具,但也有可能与齐家文化墓葬中常发现的“小白石”现象有关。西山坪遗址H17埋葬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猪骨架5具,在马家窑文化及齐家文化中经常可看到随葬猪骨的现象。在居址与墓葬方面,却接近客省庄文化。如师赵村遗址发现26座类似窑洞式的房屋,有成排成组分布的迹象,而墓葬却很少发现。这与齐家文化墓葬多见而居址少见的特征相左,却与客省庄文化相似。但在某些方面又有自身的特征,如师赵村遗址M8发现玉琮和玉璧各1件,西山坪遗址M2圆形合葬墓等均不见于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在房址特征方面也不同于客省庄文化,如关中西部客省庄文化常见的窑洞院落式结构、前后套间“吕”字形房屋均在此地不见。

陶器最具代表性,是判断文化属性的重要因素。从师赵村第七期出土的陶器器类及特征来看,大致可分为甲、乙、丙三组(图一):

图一 师赵村七期陶器分组
注:“师”代表师赵村遗址,“西”代表西山坪遗址。

甲组陶器,包括器类有双鋬斝、异形斝、单把鬲、双耳鬲、斝式鬲、双腹耳罐、双系罐、瓶、盆、甑等,以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甲组陶器中有一定数量的斝和鬲,这些器类是客省庄文化的典型器物,也因此有学者认为其更接近于客省庄文化。仔细对比会发现,在具体的器物特征方面却与客省庄文化同类器迥异。原报名将师赵村遗址发现的斝分为五型,其中A型斝(师F27:1)、B型斝(师T308②:2)、D型斝(师T353②:4)、E型斝(师F26:1)在客省庄文化是从未见过的,而C型斝(师F8:1)虽整体造型接近,但细节方面,如三尖锥状足、腹部双大耳的特征(照片更明显)也与客省庄文化同类器有差异。师赵村所发现的鬲也极具特色,如师T383②:1,师T317②:10,单把或双耳、矮领,饰绳纹,这在客省庄文化未见到同类器。西H18:18、西T49③:13,这两件鬲器身虽与关中东部所常见的单把鬲相似,但长颈、双大耳的特征却独具特色。师F19:1单把斝式鬲,与客省庄文化同类器比形似却神异,且器身饰绳纹与客省庄文化斝式鬲多饰篮纹有别。除斝与鬲外,师赵村还发现数量较多的高领双腹耳罐,如师T308②:11,在齐家文化曾有大量发现,但齐家文化的双腹耳罐多折肩, 大敞口,饰篮纹的风格与师赵村七期所发现的有别,在关中西部石嘴头遗址(M2:2)发现过一件,应是受师赵村七期影响的结果。此外双腹耳瓮(师T333②:5)、单耳小罐(西T1③:8)、双系罐(西T51③:8 )、瓶(西T48③:8)、大截底夹砂双耳罐(西T7①:4)、宽沿双耳盆(师T390②:2)、双鋬大孔盆形甑(西H7:2)等即不见于客省庄文化也不见于齐家文化。

乙组陶器,包括侈口鼓腹罐、单耳/双耳/三耳罐、尊、敛口瓮、高领折肩罐、器盖、盆、等。这些均可在客省庄文化双庵类型中找到同类器。如西T48③:6单耳小罐,敛口,鼓腹,单耳上翘,与双庵遗址H4:26相似。师F26:1侈口鼓腹罐,这在客省庄文化是常见器物,西H18:8这件侈口鼓腹罐,颈饰篮纹,腹饰绳纹,仅见于关中西部。师F6:6三耳罐,特点是腹部饰有竖向刻划纹,在客省庄文化双庵类型中有少量发现,如客省庄遗址H162:14。师T308②:16瓮,大敛口,双附圆纽,这与客省庄遗址H168出土的一件瓮相似。师T308②:2陶尊,此类器仅在客省庄文化双庵类型中有发现,如赵家来遗址T103⑧E:15。西T13③:10、师T388②:17这两件器盖,一件覆钵形,一件塔形,这是客省庄文化的典型器物,如双庵H26:1、赵家来H13:3。此外师T388②:11双耳罐、西H18:13高领折肩罐、师T302②:1盆,这些都是客省庄文化常见器物。

丙组陶器,具有齐家文化风格。如师F24:1,高领,细颈,颈部一周凸棱,鼓腹,与齐家文化如皇娘娘台M30:12、秦魏家M36:2特征相近。师T301②:2双耳罐,其颈部饰粗旋纹的风格与齐家文化如秦魏家M48:1,大何庄M89:4夹砂罐领部特征相似。西T2③:7高领双腹耳罐,与齐家文化如秦魏家M89:1(双耳残)、皇娘娘台M38:1特征相近。西H18:6鸮面罐,在青海柳湾墓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墓葬中有较多发现,如柳湾墓地916:16,1179:3等等。

03

总    结

在遗迹方面,师赵村第七期遗存兼具客省庄文化、齐家文化因素,也有自身的特点。在陶器方面,师赵村第七期遗存以甲组为代表的本地特征明显,器类和数量方面均占较大比重;乙组陶器占有一定的比重,有明显的客省庄文化双庵类型风格;丙组陶器与齐家文化风格相似,占比最小。也就是说师赵村第七期遗存自身特征明显,但也包含客省庄文化、齐家文化因素,其与客省庄文化双庵类型关系密切,与齐家文化差异较大。

师赵村第七期遗存虽与客省庄文化双庵类型关系密切,但差异更明显。上文已分析了两者同类器具体特征方面的差异。此外,从器类组合来讲,师赵村第七期中不见折肩瓮、鬶、盉、直口缸等双庵类型常见的器物。从器类数量比重方面,双庵类型以侈口鼓腹罐为最多,带耳罐类器、斝式鬲、高领折肩罐、器盖均占据较大比重,而师赵第七期遗存中以带耳罐类器为主,斝式鬲、高领折肩罐、器盖均只有少量发现。纹饰方面,客省庄文化双庵类型以篮纹为主,而师赵村第七期以绳纹为主,篮纹极少见。所以,将师赵村第七期遗存归为客省庄文化也不合适。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师赵村七期遗存不能归于客省庄文化或齐家文化范畴。鉴于其独特性,可将这一类遗存暂称之为“师赵类型”遗存,以代表龙山时代晚期分布在渭水上游天水一带的文化遗存。随着资料的丰富,或可称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04

余    论 

“师赵类型”遗存分布范围主要在渭水上游的天水一带。现在发现的遗址除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外,还在武山傅家门遗址有少量发现。

 “师赵类型”的年代,原报告指出师赵村第七期可分为A、B两组,分别以师赵村遗址第七期和西山坪遗址第八期为代表,认为B组晚于A组,两组之间有早晚递变的轨迹,本文同意报告的观点。与关中地区客省庄文化相比,师赵村遗址第七期大致相当于关中地区客省庄文化早中期,西山坪遗址师赵村七期大致相当于关中地区客省庄文化晚期。西山坪遗址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138年~前1906年,说明B组处于龙山时代末期。

对于其形成,应该是受关中地区客省庄文化的强烈影响所致。师赵村第六期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末期马厂类型初期阶段,与师赵村第七期所代表的文化遗存,有明显的文化断裂现象。其所处的时代与关中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一样,处在文化格局大变动的时期,即各地龙山时代早期文化结束,龙山时代晚期文化出现。这一时代格局的变动,也在天水一带有同样的表现,从师赵村第七期的陶器特征来看,大多是脱胎于客省庄文化同类器,应是受客省庄文化强烈影响所致。对于其文化、内涵中包含的齐家文化因素,正如陈小三先生所说齐家文化的东部皇娘娘台类型是吸收了“师赵类型”的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在齐家文化中发现有少量的斝、鬲、器盖等类似客省庄文化的器物,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师赵类型”起到了传播中介的特殊作用。

以上虽对师赵村第七期遗存的性质作尝试性分析,但师赵村第七期所公布的陶器大多出土于地层中,师赵村遗址第七期与西山坪遗址师赵村七期也无明确的地层关系。“师赵类型”遗存所发现的遗址数量也极少,对于其性质的进一步讨论还有待于以后田野工作资料的增多。

作者 | 崔俊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登于《不惑集—山西大学考古专业成立40周年纪念文集》

责编 | 静   静

审核 | 马煜娟、尹燕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 远古的呼唤 --礼县古陶器
马家窑文化研究的过去、现状与将来
周边地区的远古文化—甘青地区
齐家文化源流浅议
任瑞波:论辛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三)齐家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