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静一动,中国哲学的朴素本体论

      古语有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追随自然的境界,是一种中国人看来可以成事的境界。中国人认为,功成之人都有昔日青春浮华,年少心高之时。心怀大丈夫不事一屋之念,又有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之心,又欲兼济天下,却又无恒心毅力,空有报国之志,却又无安静之心。进而推至,中国人认为忍不住寂寞就是浮躁,将所有不成功的人归咎为:以不顺皆为瓶颈,妄图一帆风顺,浮夸难成大事。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本身是要顺从天道的,而人天生好动,所以既要“克己”又要顺应天道,自然就必须先从静心开始。

     老子道:万物生于静归于静。静乃万物之本,提倡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做事都必有一颗向静之心。“仁者心动”,加上汉朝以来佛学传入中原,与传统道教和儒学形成鼎立和相融,传统哲学对动静二者的辩证关系就有了越来越多的阐释。曾几何时,修行之人心中也泛起过点点微波,看似波澜不惊的心湖实则在等待不久的汹涌澎湃,这就引申和发展出了克制的重要性。克制人性本身的欲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不仅理学,还有佛学、道学都提倡的修身养性甚至平天下的第一步。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就喜爱表达:古之成大事者,多喜怒不形于色,能遏止自己的行为,静观局变,亦是静之根本。格物致知,第一步也是静观事物的变化,才能领悟到事物的真谛。王守仁龙场悟道,也是经历了沉思和苦恋,才发觉了“知行合一”。

     月出皎兮,静影沉璧。(《诗经》)在古代文学中,动静之别也常常与事物有着直接的比喻联系。古人喜爱在周遭寂谧的环境中良思许久,从而豁然开朗,因为古人认为此时环境为思虑最清醒之时,于是乎才有了东坡的“承天寺夜游”。往日翕忽流逝,却未曾有所思者,因其身境不静。昔时诸葛孔明隆中之茅屋曾书对联一副曰: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后其身居丞相之时亦未忘记戒子以静,推崇静似乎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对世界本源的朴素认识,还凝结和附带了中国人关于修身、持家的思想智慧。

     反静之道而行者,谓动也。《道德经》云:反者道之动。在古文记载中,有不少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动则乱心之说,他们或骄奢淫逸,享乐无度,或自恃天赋,荒废学业。所谓少而不勤而老又善忘,中国人的治学之说就不简简单单的局限于静而已了,古人认为将思想与知识滞留在表层次无异于未,朝三而暮四,非静之道应为,终不易成。学之道,理当宓穆为先。今“有饛簋飧”,则无所忧虑者。但也有“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不过求学之道不在非得囊萤映雪或凿壁偷光,而在于“为”,所谓“为之者难者易已”,而这里的为,讲究的就是要动起来。但这种动绝非是乱动,而是要将此前修养的静心运用在此,指导人勤勉好动但思想不要越界。也就是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国人是推崇实用主义的民族,深知闭门不能造车,而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也不能乱动,于是乎才有了“割席断交”之说。夫孔圣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十五载春秋,一心苦读,需心静。若心境,才能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同时,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尉平生。儒家从正心诚意而始,治国平天下而终,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还是首先提倡人要入仕的,但正因为要入仕,所以才必须守住自己的静心,不能被物质所诱惑,不能忘乎所以逾越礼节。人生苦短数十年,虽说仅需保持一颗遇事平静之心,无数困难自会迎刃而解,但“苦短”之处也恰恰在此,中国人给自己定的规矩太多了。     淅淅沥沥一片花雨殷红,薄雾云残,长烟一空,彤云万里,霞光隐耀,书香弥漫,一幅万物悄然的画面,如此引人入胜之景,只存心间即可,只要心中怀静,必能以静制动,所到之处,攻无不克。

     静的终极目的是成事,否则,此时耗尽心思之静前功尽弃。静如渺茫的沙漠、浩瀚的汪洋一般,深邃而可怕。黑暗深渊宇宙中飘渺着无数尘埃,仿佛他们皆有一日会落定的宿命一般,此时改变不了的不要再去妄想改变,直观眼前之路,静瞰航翼之姿,静是空间和时间的结界,也许你也会在这可怕的寂静中寻找到、感悟到属于你的生命之光。这就是在传统意义之上形而上地理解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世界本源的辨证认识。

    静中亦有平淡之意,与世无争,平和易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静平相生,相辅相成。这就是中国人不过分追求形而上的处世智慧,在短暂的升华之后马上回归实用主义的主流思潮——中国人是最看重“人”的主题概念的,所以对人的关怀也是最多的,中国哲学的处世智慧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价值判断指引。

     今朝静观天下变,明日动行天下事。非是有静即无动,静动结合才是取胜之道。静意味稳重思虑、冷静清醒,动则意味有思想需有行动才能成事。正如《论语》中所阐述的学思辨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动静亦是相互依存的。动中亦需静,时刻保湿清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动静思虑,搏击长空,无论终始,都要正心,养心以静,切忌妄力而为,才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孟儒学之道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其中通谕世事的道理。

     宁静是时间所孕育的产物,能够在浮躁中寻得一份恬静,亦不失为一种美。中国古典文学中对动静协和的美学追求是几乎偏执到极致的,不论是文章、诗歌、画作、工艺品还是新近发展的曲艺。宁静的心灵不是泯灭思想,高朋满座时心之淡然,曲终人散时不觉孤寂。宁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宁静的心灵就像在风中绷紧弦的一根细线,每一阵风过,都能回报人们动人心魄的鸣响。

    怀揣一颗宁静的心,我们才能意识到平凡就是最宝贵的幸福;当纵横在人生这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时,停下来静观周遭,才能体会到生活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心怀静之道,用一颗平常心宁静地对待人生得失成败;静道约束自己的心灵,使自己不被物欲所羁绊。宁静,人生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演绎铅浮尘华,纠葛沧海桑田。静心作为万物主导者,默默的饱经岁月风霜,书写不为人知的佳话。人云亦云,缄默的仅仅是愚蠢的声音,静之道会引领人们走出风雨萧条的幽邃悄怆之地,静之道能警醒人们观悟暴风雨中的疾风劲草之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静默对弈于万物,并非雾锁心灵致以迷茫,而是伫立心灵之颠,眺望天下之忧乐。

    青春年华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的岁月不曾回首相顾,多年以来,唯静者,未尝敢有摒弃之念。世上无人能够深谙静之道,唯有略知一二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欲望让我们变成了一个瘾君子
史部明儒学案[清] 黄宗羲卷五十七 诸儒学案下五
叩两端而执中-中庸智慧
《中庸》的思想内涵与当代意义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反复章第四十
道家经典箴言(篇目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