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锡铭编著《甘肃金石录》自序之:奇特的甘肃文化现象
userphoto

2023.06.20 甘肃

关注

奇特的甘肃文化现象

二十世纪前后,甘肃有两大发现,一是敦煌藏经洞,二是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但这两个文化现象是:地名留在了甘肃,“文化研究”都是“出口转内销”。

2014年冬,陇西锡铭在夏威夷与罗锦堂教授喝咖啡期间,聊起《甘肃金石录》收录敦煌金石资料的时候,罗老谈到民国政府对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事情。原来一直到大陆解放后,台湾的民国政府不要张大千这个敦煌文化的破坏者,直到五十年代末,张大千通过张群去给蒋介石说情,蒋介石的要求是张大千把敦煌剥掉的几十幅(具体数目忘了)必须无条件归还给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这件事让陇西锡铭意识到,张大千剥走的敦煌壁画数量非常庞大,甘肃仅仅留下了一个敦煌的地名及张大千临摹后刮剩的壁画。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真正意义上的敦煌文物,精品都在国外,最早的研究在国外,研究的集大成者不在甘肃;即“敦煌文化”是彻头彻尾的出口转内销式的文化。

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中的第二、第三、第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临潼秦始皇陵园都在陕西省先后挖掘发现,并且文物得以保护。同样是在1987年开始,位于甘肃礼县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区,在本地农民、当地官员、一些大学教授、不法文物贩子的围剿中,用时十年,洗劫一空。据称,当时最多的一天这一带盗掘古墓的达数千人之多,有的带着铺盖卷,拿着锅碗瓢勺,当地就餐,晚上架起灯笼火把、架子车,形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有地方要员、知名学者积极参与的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挖墓风潮。地方政府的腐败,再次让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皇陵文化”出口转内销,即大量大堡子山秦皇陵文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倒卖出国,文物精品出口到了国外,研究又一次起源国外,集大成者不在甘肃。

陇西人新编的谚语:“某家父子升了,博物馆里空了。”这种官员明目张胆的监守自盗,然后全家鸡犬升天,而博物馆馆藏都是赝品充斥其中的奇特现象,是不是甘肃贫穷的根源?

甘肃的这种奇特文化现象值得深思。

2015年,媒体报道称“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回归后,“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将其全部划拨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和展示”。在没有人追问这些国宝是谁盗掘、盗卖出国,放任这些有组织的盗掘秦皇陵的罪人开着古玩城和古玩店的时候,我倒真心希望这些国宝继续保存在国外的博物馆,担心哪天我们在甘肃看到的又是一件件赝品,而珍品再次“流失”。

总之,陇西锡铭在1998年开始专心搜集甘肃诗词、编辑《全陇诗》、亦开始搜集甘肃金石资料的同时,也在关注、思考甘肃文化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奇特现象。

关于《甘肃金石录》

《甘肃金石录》系甘肃陇西人石锡铭先生个人独资编纂。

《甘肃金石录》是石锡铭先生从1998年始搜集八易其稿,至2022年再次印刷,历时24年。包含秦前、秦汉、晋魏南北朝、隋唐、宋(含西夏、五代十国)、元、明、清、中华民国、1950年后、待断代、补遗等各一编,分十二编、373卷,上、下两册。共计230.4万字,存目4535条。

石锡铭先生一人之力,半生心血,独资编纂《甘肃金石录》,一言以蔽之:为甘肃文史做出突出贡献。央视编导徐而缓在《甘肃金石录》的序中写道:“石锡铭先生是当今中国难得的、具有文化自觉的金石学家。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静下心来磨一剑,精心打造《甘肃金石录》,仅凭一家、一己之力,完成了本该是甘肃大学、甘肃社会科学院、甘肃文物局或甘肃文史委等单位集众人之力、多年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甘肃金石录序》)。

《甘肃金石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的“作品登记证书”的登记号:国作登字-2022-A-10010575。

《甘肃金石录》作品登记证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金石录》编目录
中国八大《金石录》专著
甘肃最憋屈的城市 空气质量全省第一被誉“陇上江南” 现仅为五线
锵谈 | 《致甘肃》——陈永锵
始皇西巡陇西郡
中国最具魅力城市200强——甘肃省的天水市和敦煌市榜上有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