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与敦煌有关的故事
userphoto

2023.07.18 甘肃

关注

寻古

两千多年前的敦煌是一座蛮荒苍凉的大漠孤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敦煌郡,敦煌自此成为河西四郡之一,镇守大汉西部边疆。兵士们日夜警戒,遇敌情则燃烽烟为讯,敦煌之名便源于此。公元90年,西域出班超,彼时东汉对阵贵霜大军,众寡悬殊,班超率部死战,浴血重写大汉史册。至公元93年,历经二十载的政治联盟和军事震撼,班超平定西域,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班超制敌如神,万里封侯。

而后百年之中,帝国陷入动荡,中原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初定,兵戈扰攘经年,魏国虽领属西域,却徒有其名,毫无掌控之力。班超离世百年后,敦煌再度沦为法外之地。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派遣长安令仓慈赴任敦煌。起初新太守仓慈沦为傀儡,实权仍攥在军队、都尉和豪强之手。然而仓慈并非等闲之辈,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终平定敦煌站稳脚跟。仓慈以谋略治城,敦煌再度成为华戎交聚之大都会。

公元五世纪初,天下战祸绵延,西方庞大的罗马帝国在战火中土崩瓦解,东方晋朝没落,由此拉开五胡十六国的序幕。十六国时期,五个强盛的游牧部落崛起,雄霸西域,匈奴、鲜卑、羯、氐、羌跃入中国史册,史称五胡。有一位匈奴支裔的胡人领袖沮渠蒙逊,更是枭雄之中的枭雄。此时的丝绸之路商贸昌隆,中原、西域和河西本土文化碰撞交融,得敦煌者得丝路,敦煌乃立为西凉国都。公元417年,敦煌、河西走廊、广大西域尽是一派动荡割据。

公元420年,北凉沮渠蒙逊吞占敦煌主宰丝路。佛教源于印度,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土,在河西一带盛行,始于十六国时期。敦煌和河西走廊一带,被外来的僧人视为传教布道的圣地。沮渠蒙逊将僧人昙无谶尊为国师,北凉王和高僧广立功德,译经开窟横贯河西。工匠们依照印度僧人随身携带的小铜佛像,筑造了大批巨石佛像,印度僧人们督视了诸多佛窟的开凿,敦煌现存最古老的石窟,就建于沮渠蒙逊当政时期,史称“北凉三窟”。

公元43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邀约昙无谶与之面会,沮渠蒙逊听闻,怒不可遏,刺杀昙无谶。同年沮渠蒙逊染疾辞世,终无法逃脱时代的洪流。五胡十六国的一个大分裂期前后长达三百年,河西走廊像是一个保温箱,它将中原文化的火苗保存下来一支并悉心呵护,让这枚种子跟多种域外文化结合,最后成长为一种拥有独特气质的文化特色,这个特色继承自汉,从西凉延伸到了北魏,北魏又把它传承给了隋唐。

公元645年,中土大唐风云际遇,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自天竺归,经敦煌抵长安。玄奘动身之际,欧亚大陆正经历着空前的宗教热潮,基督教从其诞生地耶路撒冷远播至欧洲最遥远的疆域,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自麦加发源,于中东兴盛。而此时,印度北方起源的佛教已演进了千年。自十六国时期,佛教已遍传西域和中土,开花结果。玄奘自长安启程,横跨塔里木盆地,途经敦煌、吐鲁番、库车和撒马尔罕,穿越西域与中亚之间最高的山峰,历经十七载春秋重返故土誉满天下。

敦煌的第一个洞窟,开凿于公元366年,比玄奘时代早将近300年,此后又增建了成百个洞窟,形成蜂巢般错落的庙宇群落。敦煌艺术吸收并融合了希腊、波斯、天竺、粟特等艺术的养分和审美,洋洋大观一眼千年,是举世无双的集文明之大成者。太宗闻法,获益良多,遂命玄奘将西行之所见所闻著书立传。

公元684年,武则天立最小的儿子李旦为帝,改元文明,史称唐睿宗。朝野之中四面楚歌,武则天偶得一部古佛典《大云经》,经中有云,女菩萨下凡为帝治理凡间,武则天下令全国三百个州郡,兴建大云寺,定期宣讲《大云经》。公元690年,睿宗无奈退位,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元天授,国号为周,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帝。阴氏家族在莫高窟中修葺别洞,筑造一尊弥勒佛巨像,一代女帝于此永生。

武则天在位时期,敦煌演进为地位更显赫的佛教圣地。西天的佛祖和菩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之神,逐渐变得生活化,更具中原的人间烟火气,由此诞生了诸多中国佛教艺术的崭新风格。譬如飞天,就结合了天竺佛教天人、中国佛教羽人和西域仙人的形象。莫高窟不拘一格,融合中原历朝最辉煌的美学,与西方诸多艺术流派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座巅峰。而后时局瞬息万变,敦煌乌云再起,塔克拉玛干的流沙漂移无休,这世界尽头的传奇之城终从人间湮灭,直到千百年后不经意的一次发现,这颗蒙尘的明珠才重现于世。

公元841年,唐武宗力行灭佛之举,史称会昌法难。公元845年,会昌法难的至暗时刻,皇帝敕令让所有寺庙拆毁殆尽,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四千六百座寺庙拆损,四万神龛遭到捣毁。公元846年,吐蕃此时已占据敦煌,吐蕃信奉佛教,于敦煌组织大规模经文抄译,藏文佛经自此流向世界。公元848年夏,张议潮和洪辩联手,敦煌光复。归义军又接连从吐蕃手中收复瓜州、甘州、伊州等十一个地区,河西走廊回归大唐。

丝绸之路从元代以后真正衰落,敦煌和佛窟群被世人遗忘,千年往事掩于黄沙之下。公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一个道士王圆箓的无心之举竟成就了惊世的考古发现,在一个密封的洞窟里,道士发现成千上万件古老卷宗,往昔的沙场英雄、神秘过客、帝王将相跃然纸上。洪辩为莫高窟藏经洞主,藏经洞的文献种类涉猎极广,涵盖了文学历史、天文地理、艺术医学等等,涉及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斯坦因的到来向世界发出信号,各地的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纷至沓来,成千上万的写本和经卷离开古老的敦煌,漂洋过海流散四方。古经卷的发现在世界掀起敦煌研究的热潮,千年洞窟艺术引得万众瞩目。

丝路漫漫歧路长,纵风霜雨雪兵戈互兴,在这理想城中,不同源的文明、财富、信仰、奇思异想彼此交融互长,敦煌这丝路明珠熠熠生辉,永远昭示世人,世界因何不同又因何而同。

访今

如今的敦煌依鸣沙山而傍月牙泉,是名胜之地。2015年中秋,我从青海西宁前往甘肃兰州,再乘火车从兰州西行,抵达张掖。当年那趟高铁的终点就是敦煌,因时间有限,我未能到达心中那座理想城。我在兰州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也在张掖参观了西夏大佛寺,当时已从文物与古建的表象体味到并不遥远的敦煌气息。这八年,我始终未能规划一次“文化苦旅”,但也在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举办的展览中初探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34月,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我眼前舒展开一幅历史画卷。展览特别挑选了70多年来敦煌几代艺术家临摹的8个不同时期的原大复制洞窟,100多幅临摹作品和20幅高保真数字化复制壁画,这些作品渗透着几代敦煌人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感悟,真实地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多领域、多层次展现敦煌石窟艺术。20世纪初,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整理和研究敦煌文献为发端,形成了一门国际性学科——敦煌学。这次展览特别挑选了敦煌石窟及藏经洞发现的文物珍品及复制品50余件,以展现各种文明交融汇聚于敦煌的盛况,展现内陆与边疆、中华与域外、世俗与宗教等各种文化交流融汇的成果。

展览由三大部分组成:以“经典敦煌艺术”历史性叙述敦煌艺术成就,以“藏经洞专题”展示敦煌学的宏阔博大,以“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与精神”展现敦煌的现实活力。展品由文物、临本、现当代名家之作构成,280余组件的数量使其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敦煌题材展览。展览空间共两层,一层为北朝时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石窟艺术、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石窟艺术,二层为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石窟艺术、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藏经洞文献。

当我在大厅的五代时期61窟《五台山图》前沉思时,敦煌已赋予我直击心灵的震撼力量,这种观想与是否抵达无关,更像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灵魂共鸣。我的宗教与艺术知识储备不多,这也是我近几年未能抵达敦煌的原因之一,太浅薄的灵魂是无法读懂敦煌的,敦煌是一本不容仓促翻阅的书,需要读者有足够的定力才能驾驭。在观展前我粗略地翻阅了《敦煌鉴赏精选50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琢磨的资料书,也是动身出发去敦煌前的功课书,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敦煌各个区域的石窟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是第一次细细端详窟中壁画,虽然不能深刻理解每一个壁画背后的故事内涵,但我却从流畅洒脱的线条中体会到了宁静致远与轻松喜悦,我想昔日画师也是用这样的心情在墙上勾画描摹吧,绘制壁画的过程就是一场修行。

展厅灯光很暗,参观者多数借助手电筒来欣赏洞窟及壁画。在这样昏暗的光线下欣赏壁画,依旧比千百年前石窟中画师们的作画环境舒适太多。灯光环境的营造还原了一部分昔日的创作氛围,也让我们更能专注体会壁画的气息。盲目追求热闹的参观者如果不沉下心来,便无法在短时间的物理接触中读懂画面传达的精神内涵。读敦煌,首先要把自己放空。

当我们内心真正安静下来,再去细细端详线条及色彩时,双眼所见也投射内心观想。有人发现年少不可得之物只不过是心之妄念,从一叶障目中解脱出来后,方能看见大千世界与芸芸众生。有人顿悟名利欲望终是身外之物,回归本心才能治愈心病。也有人在专注中找到心流所在,获得了和自己喜悦相处的持久方法,向内寻求幸福,不假于外物。画,只是相。而相,由心生。

观展后我开始阅读《敦煌如是绘——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此书讲述敦煌壁画与临摹传承人的故事。通过敦煌,触摸气息最接近原作的泥本绘画,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传承古代文化的路径。古代的敦煌壁画创作者通过创作壁画来获得心灵上的滋养,现代人也依然可以通过临摹敦煌壁画获取内心的力量。壁画临摹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透过古人的线条、色彩和画面,每一位临摹者都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对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一种笃定感和向善守正的价值观。由古至今,物质世界早已天翻地覆,而我们的内心始终如一。

敦煌壁画的技艺传承,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临摹通常被认为是美术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上大学时学习建筑学专业,在美术课上临摹过不少水彩画水粉画,也临摹过建筑钢笔画,当时只觉得临摹是一件纯粹又开心的事情,从提笔的那一刻到落笔完成,意识在笔尖流动,这种专注与做设计作业时的头脑风暴和灵感涌动不同,带给我更多的是平和与喜悦。敦煌壁画临摹有深刻的意义,已无法用寻常的临摹来定义,艺术探索是传承也是创造。宋朝刘过《龙洲集·襄阳歌》提到“人定兮胜天”,和如今成语“人定胜天”所表达的涵义不同,其原意是人的安定、安静,能得到超出原本的自己,改变命运的造化。安静自然能生出忙乱时无法拥有的智慧。

敦煌壁画临摹划分为如下几种方式:现状性临摹、复原性临摹、整理性临摹、创意性临摹。现状性临摹相当于“人肉照相机”,把每个时期的敦煌壁画的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在数字手段并不发达的壁画研究早期,人工临摹几乎是唯一的记录手段和主要的修复手段。复原性临摹要求临摹者基于现有的构图和史料进行反复研究,最后推测出当时的壁画是如何呈现的,从而让壁画尽量回到它被创作的原点。整理性临摹介于前面两种方法之间,既要保留壁画的历史感,也要适当复原壁画的主体部分,使得壁画具备完整性和历史沧桑的美感。创意性临摹在尊重历史和原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创作者的能动性,调用新的绘画技巧和语言方式,产生具备创造性的作品。这种方式有助于加强当代人对敦煌的理解,使敦煌壁画临摹的外延变得更为宽泛,也可以赋予敦煌壁画全新的生命力。

敦煌,是古人的元宇宙,也是今人的理想国。古人面对天灾、战乱和饥荒时,专注于把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画在墙壁上,洞窟里的神奇世界便是他们寄托宏大美好心愿的浩瀚宇宙。今人总难免向外追逐物质,慌张忙乱的人心跟着欲望越跑越快,透过敦煌回望历史观照内心,也是治愈自我的过程,只有安静下来,才能走进生命的理想国。

时光荏苒,千年一叹,那些与敦煌有关的故事仍在世间传颂,每一位敦煌文化的爱好者在探访、临摹中从容地把敦煌美学内化成自己绘画、审美乃至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并不知道敦煌还能走过多少个千年,敦煌到底是什么或许不再那么重要,我们希望敦煌是什么或者说敦煌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才是值得探索的奥义。沙漠之上的神秘洞窟,汇聚古今千百万人的心流,穿越历史的文化长河,向我们讲述时光的故事,我们也通过一幅幅壁画读懂自我,在学习、传承、创造中演绎和传播敦煌文化。行都兮万里,人定兮胜天。

注:本文部分文字素材来自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

踏古 音乐: 林海 - 琵琶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识敦煌
学者解读敦煌前世今生:1650岁莫高窟经历了些什么?
在敦煌,感受美与痛
天下中文 | 徐可:大敦煌
漫话敦煌
莫高窟真爱粉观赏通关指南(上)|道不尽的敦煌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