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性与暴力是最好的心理操纵器

这两天我们又被聊城辱母案的事情刷屏了!

每当有新闻热点事件发生时,都会有学员对我说,

小明老师给我们做个分析。

其实我一般都不太愿意对些新闻事件做分析,

而且涉及到一些重大的、社会的、法律的、政治的一些议题,

写出来之后也很难发表,

有很多关键词的审核,

所以不太容易。

但是这次之所以给大家说点什么,

是因为看到一篇心理网红写的文章,叫做《你必须为你的母亲而战》。

听到这个标题,很具有诱惑性,煽动性。

我就点开看了一下,

看完后,我就觉得必须要说点什么,以正视听了。

我们中国什么时候又回到战争年代了?

每个人都被迫必须要拿起武器要为自己的家人,为自己而战争了呢?

我想问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这些心理网红们在每次的新闻热点事件背后所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第二,我们学心理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看到他这篇文章中写到:你必须为你的母亲而战,一个男人就必须有为母亲而战的空间,如没有就该崩溃。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另外一句话:

一个人人都没有自己的理性,

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保护社会。

这样的社会不是应该崩溃,而是肯定已经崩溃(关注心伙伴)。

整个事件的过程大家已经很清楚了,

我也不想从其他角度来探讨,

我更想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当心理学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的时候,往往有两种使用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心理疗愈;

另外一种方法是心理操纵。

如果是心理操纵,那就让你的认知变狭窄,

如果是心理疗愈,就让你的认知变得更加宽泛和多元,多维度。

说到多元和多维度,

我们来看看,在这个案件中他的母亲在用高利贷借钱的时候,

她应该想过这样的问题:向高利贷借钱本身也是凶险的。

当一个成年人采用违法的行为行事的时候,

她已经把她自己,甚至把她的家人陷入到一个危险的境地。

这件事最终的结果非常极端,

而且最能够点燃大众情绪的地方是她的孩子陷入到一个不得不为她的母亲而战的境地,

甚至会带来一个杀死对方的行为结果。

这种行为的情境在我们心理学里叫做两难处境。

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如果你拔刀与对方开战,那么你就可能当你的行为结果不可控的时候会杀死对方,犯罪被判无期,甚至死刑;

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你不拔刀,那么你这一生都无法摆脱屈辱和没有尽到儿子所应该尽到了家庭责任的自我悔恨、自我指责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

是谁让这个当事人,她的儿子陷入到两难处境的?

这里面应该承担责任的人一定不是简单的一个。

这里一定有很多事件都应该为此事

而分担一部分的责任。

这就是让一个人从多元、多维度的

看问题的视角。

看到一些新闻上所说,

他的母亲在面对高利贷的时候,

高利贷的这些人让他们用房屋顶债,

但本人说家里就这一套住房,

所以她没有同意。

于是恶霸就强行的敲开了她的家,

继而后续我们所知道的一系列的悲剧就发生了。

到这里时,

任何一个学心理学的人,都要切记不可由这里简单的一个维度得出一个结论!

在一个健康的思维框架体系里,

每个人当遇到事件时,

既不可绝对化的把一件事情的结果归为内归因,

比如这件案子里

我们把所有的事情不能都推向她妈妈身上;

也不可把一件事的结果都归为外归因,

比如这个案子

所有的结果都应该由逼债的人全权负责。

这种极端化思维的方法根本就不是

一个健康的思维本该拥有的样子。

当我们试图用心理学无论去分析社会,

还是分析社会中的某一个人时,

都必须兼顾多种条件,多种情境,多种理论

来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动机。

但是我们来看一下,

在这篇心理网红的文章里,他是怎么说的?

他说杜志浩(来讨债的人),文中这样写的:

杜志浩那一刻可能陷入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全能自恋中了,一旦要玩全能自恋,那你很可能会遭遇全能禁止。无数人就此发出誓言,如果有人敢动我的母亲、妻子与女儿,我会拼死干死他。

一个全能自恋这样的标签,足够去分析这个犯罪分子全部的心理状态吗?!

大家注意:真正的心理操纵的特点是把所有的心理动机、心理原因都简单的归因为一种,然后贴上标签。

我们再来看"母亲是孝道文化的核心"。

谁跟你说的?

其实自母系氏族之后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文化,

社会民族、种族都是父权文化的。

中国的孝道文化也好,三纲五常也好,

其实核心都是以父亲为中心的文化。

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与母亲有关的,

与敬母、爱母有关的故事。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多。

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孝道文化的主题,

而在于母亲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联系的更久、更长,母亲作为怀孕主要的承载者,对孩子的付出更多更大。

所以,无论是母亲与女儿,还是母亲与儿子,他们都有更深的情感链接,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作者说母亲与儿子是中国家庭的核心链条。

为什么不能说父亲是家庭的核心链条呢?

为什么不说父亲与女儿是中国家庭的核心链条呢?

你认为一个家庭的核心是什么?

其实很多时候你从哪种视角看问题,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

在多数文化里,父亲、母亲和孩子三者之间组成家庭是最主要的模型,

但是你非要把焦点放在某个地方,这显然是认知诱导的目的。

目的非常简单,让你看问题只看到某个点,诱导你的认知一步步走向狭窄。

这和催眠的道理一样!

催眠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法就是不断的诱导你的注意力不断地变狭窄,

最终聚焦于一点。

在文中作者说,

辱母案刺痛整个中国的心理与伦理的根本。

那我问你,如果有一天发生的事件是辱父案,难道就不刺痛中国文化伦理的根本吗?

如果国外也发生一件类似这样的事情,难道就不刺痛国外人的伦理根本吗?

很显然让人的认知变得狭窄这才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其实这件事情,主要的本质是大家要讨论防卫是否过当的问题!

这本该是法学家,或社会学家研究的范畴,

1 我们一个从事个案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从什么角度?

2 用什么样的头衔来讨论这样的事呢?

3 用自封的著名心理学家的头衔吗?

其实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心理学研究在相同条件下,这些人犯罪了,而那些人不犯罪,什么样的东西引起了个体的差异?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在具体的某种社会情境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社会学要研究具体社会情境产生什么样的具体心理、心态,以及因此引起了什么样的外在行为。

所以,每一个社会中的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角色:

比如法院就是依据法律条文,用理性来思考;

而律师就是最大化代理人的利益;

媒体就是给出真相。

么,大家思考一下,我前面问的问题,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在社会事件下,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用什么样的一个科学范式来向大众分析和解析问题呢?

在这里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心理疗愈,另外一个就是心理操纵。

在这篇文章里,

我所看到这个心理网红所写的这篇文章的视角最大的特点就是蹭热点,

这其实就是当前我们很多所谓的知识精英,常见的一种社会心理效应。

小明把这种效应命名为汶川地震效应。

什么意思?

就像当年汶川地震一样,

事情一发生之后,有些人比谁都兴奋,

最主要的是在第一时间刷存在感,煽动民意,引导大众的认知狭窄,

然后以拯救者的面目出现成为教主。

在这篇心理网红的文章里我看到的最多的名词是他的很多文章都会提到的名词就是全能自恋。

他不论分析什么问题都会归到全能自恋

似乎心理学所有的理论都消失了,

只剩下几个大大的字,全能自恋。

以后我们给心理学院学生上课,

只发一张纸,

这张纸上只有几个字,

就是全能自恋。

我们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学的博士生每个人把这几个字默写、背诵几遍就可以毕业了!!

心理学为什么创造了那么多的理论,不就是人性复杂吗?

不就是因为任何无论是社会中的人,还是个案咨询中的都无法使用一个简单的概念和理论去描述,才创造出这么多复杂的理论吗?

把一切都引向一个简单的词汇,过去引向巨婴,后来巨婴被封不提了,后来又找了一个代名词,全能自恋。

不信我给大家预言,在接下来的这个心理网红写的所有文章一定都会是全能自恋的解释。

不过话说回来,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现象,

我认为另外一方面有些人是有原因的(关注心伙伴)。

这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每次当一个社会热点出现的时候,社会学家在缺席,

社会心理学家在缺席,使得大众无法看到不同视角对案件的靠谱的科学的对事件的分析。

一个做个案的心理咨询师去探讨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我们的视角,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从个体的心理干预角度出发,难道不是该如此吗?一遇到社会大众热点事件,马上就如此的兴奋,用最刺激的信息诱发大众的神经来不断的贩卖自己的全能角度。

小明再从心理学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

为什么这件事情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论呢?

原因就在这个心理网红写的文章里,他把它写出来了:在杜志浩脱下裤子,当众露出生殖器的那一刻事情就变了。

小明想说的就是,

当一个心理网红作者,把性和暴力贩卖在大众面前时问题就变了,

为什么呢?

性和暴力是操纵大众最厉害的神器。

为什么呢?

在性和暴力面前没有人能坐得住,

它是最好的能煽动人情感的最好的工具。

其实这个工具在艺术家那里一点都不新奇。

君不见,很多心理学作家,电视剧导演都用这样的镜头来牢牢的吸引注意力吗?

当红色的血同野兽之间撕咬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大脑都会有更多的脑区被激活。

当作者把这件连新闻里的新闻记者在报道时都尽量含混的,展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就是这句话: 

杜志浩当苏银霞的儿子于欢的面脱下裤子掏出阴茎在苏银霞脸上蹭,往她的嘴里塞,这群放高利贷逼债的人使用性和暴力的武器来完成对当事人的心理操纵。

那么有人就会问小明,这些犯罪分子有那么聪明吗?

小明曾经给派出所的所长和政委们培训的时候讲过这么一句话:

心理学家并不一定是天生的,但犯罪分子往往是天生的心理学家。

原因就是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揣摩人性,

研究人性。

很多犯罪分子都更懂得如何去操纵人心,

在这点上很多犯罪分子和有目的的媒体往往是

肩并肩、手拉手,同一个战壕的好朋友,

而这些心理网红的作者们也用这句话

来撩起大众的心理、情感。

在性和暴力面前,在这种有意所设置的障眼法的背后,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突然的从大脑的理性状态切换成了感性思维。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的新闻热点事件激发了那么多人围观的原因。

因为它完全符合小说、电影、电视剧最重要的吸引人的桥段。

这一次在这个性和暴力的障眼法背后,

心理网红在向我们兜售着什么呢?

因为性的发生、暴力事件的不可一视、飞扬跋扈,这一切事情的发生背后一定有一个说法,得有一个解释,得有一个理由。  

从这里开始,

心理网红的文章就把读者的思维引向了简单的思考和结论,

那就是你必须为你的母亲而战。

从情感角度讲,

你必须且用情绪推出一个结果,让一个人失去理性,

在每次新闻热点发生之后给大众指出的方向吗?

我想说的是,

我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法学不是我的专长,

我真无法判定这件事是否是防卫过当,

但是从情感角度我也会站在受害者一方。

这丝毫不奇怪,

法律本身就是用来保护受害者的,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

当每一个人都自称要保护母亲,保卫母亲,为母亲而战的时候,

同样,每一个人也会成为受害者。

只强调自己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全能自恋。

因为小明不是法学专家,我查阅了一些相关法律,写在下面,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讨论。

在《刑法》上第十五条说到"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十六条,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危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在这两条法律条文里,我们大众其实就是在期待一种可能性。

什么可能性呢?

在西方的法律体系里会讨论《刑法》的适应问题,我们中国也在逐渐引入讨论。

所以这件事,大家,法律工作者,法官、律师都会有关于此事的不同的讨论。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听到不同的讨论,

而不是把任何事情简单的进行单一的归因。

不过小明在查阅法律条文的时候非常有意思的是看到另外一条条文。《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那么,小明在想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用语言诱导大众,算不算危害社会的行为?我要打个问号,由大家去讨论。

由这里小明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第三个问题:

心理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每一个学识的知识精英,文化精英是不是都应该有责任让大众建立更成熟的对待社会问题的思考方式呢?

不过作为心理学工作者,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

小明给大家分析了为什么这件事的原因是性和暴力:

性和暴力是永远吸引人眼球的东西,

也是最容易煽动大众成为感性思考而放弃理性的法宝。

小明也完全可以预言,

小明在这个微课里给大家说的话并不会引发大众热情的转发,

因为大众更喜欢转发煽动性的文字,

以及充满着性与暴力的文字等等诸如此类的吸引人眼球的内容。

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到底该做些什么?

小明觉得是给大众多维度的视角来促进社会持续的去改良。

但是这些心理网红们却告诉你一个男人应该记住你必须为母亲而战。

小明想问的是,

如果你是聊城辱母案事件中的当事人,母亲的儿子,

你会对你的来访者说出那句话吗?

你就是这样做咨询的吗?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

在群体中大众里的思维本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我们作为社会工作者,

更不应该去煽动大众,诱导别人产生狭隘的认知。

刚好过两天小明要给我们国家中国司法的心理工作者们,

在监狱里从事心理咨询的咨询师们上课。

那么,我们给监狱的犯人做心理咨询的时候,

该站在什么样的视角,来完成这样的社会改造工作呢?

永远记住,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

你的目的永远都应该是

让你的来访者认知从狭窄变得多维度,从感性获得理性(关注三体的秘密)。

但是如果你是从事心理战,心理操纵,小明当年研究生时的学的专业就是这个,

那么,你的任务让对方的认知从多维度变得狭窄,让他们失去理性。

最后,小明想说的是,

这篇心理网红的文章阅读量,点击量,转发量都是100000+以上,

让人羡慕吗?

不过,小明想的是,

如果有一天那些理性的,多元思考,多维度看问题的让人思维能够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文章能有这么大的转发量,这样的社会才是每个人心里向往的。

央视财经频道特邀心理专家   

关注我,你的眼睛会怀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类需要注意的隐形杀手——心理操纵术!
我是怎么看待武志红以及《巨婴国》的?
阅读时间|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亲子关系中的控制与侵入
又可笑,又可悲,碰瓷“巨婴”的自恋从何而来?
鸡毛蒜皮之碎碎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