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聋子作曲说明什么 聂昌硕著《声光交响》4


聋子作曲说明什么

聂昌硕著《声光交响》4


艺术史上有许多离奇的事例。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就是一例。这位旷世奇才耳朵有病,听觉很差,从第七交响乐开始,他便全聋了。我看过一段视频(可能是电影剪辑),也读过史料记载,它们描述了贝多芬晚年指挥第九交响乐时的情景:他忘情地挥舞手臂,常忘情地吟唱,嗓音沙哑、音色难听,时高时低,极为投入。当演奏结束,全场起立,长时间地鼓掌时他全然不知,木呆呆地站在那里。第一提琴手上前扶他转过身来,才见到听众们的热烈反应,铁血汉子眼泪顺脸颊流下!此情此景令人唏嘘不已。

贝多芬可以通过自己的手势身姿向乐队传达他的意图,却听不到演奏效果,不可能校正演奏者的“错误”,达到他的要求。这场演奏实质是第一提琴手帮助贝多芬指挥乐队的!悲呼天才!悲呼命运!可见他的耳聋是多么的严重。

一个音乐家没有了听力,听不到世间美妙的声响,却能够创造出千古不朽的音乐巨作。这种现象不合“常理”,或者说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背道而驰。当音乐家耳朵失聪之后,就切断了与声音世界的联系,想深入生活已不可能。贝多芬痛苦万分,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一切社交活动,因为我不可能与人对话:我聋了。在我的专业里,这是个遭遇太可怕了!”

聋子怎么能成音乐家?有众多质,一般的回答是早年不聋,只是后来才聋的!晚年的创作都是靠早年的生活积累,这种说法难于服人。他的听力很早就有问题,26岁听觉衰退,声音小或较远他听不到,35岁时完全聋了。耳聋后,7、89三部交响乐,一部庄严弥撒,四部大型的旷世杰作所需的全部素材,都是年轻时积累的吗?其中有那么多复杂的主题与变奏、旋律与配器,来源是什么?

贝多芬习惯记音乐笔记,从最初原始粗陋的素材,一步一步加工成庞大宏伟的音乐主题,都做详细的记录。人们在他早年的音乐笔记中,并没有找到晚年巨作中的相关素材,无法证明乐思是早年留下的,而不是耳聋后创造呢!

作曲家耳聋,贝多芬并非个例,捷克伟大的作曲家斯美塔那也是聋子,1876年就完全失聪,他的杰作六首交响诗《我的祖国》,包括脍炙人口的沃尔塔瓦河,都是耳聋后创作的。18世纪英国作曲家威廉·博伊斯,奥地利作曲家伊格纳兹·霍兹鲍尔,法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加布里埃尔·于尔班·福莱,20世纪英国作曲家,电影作曲家沃恩·威廉斯都患耳聋病,他们都创作了大量作品,许多都是耳聋后创作的

弗洛伊德对我的启示是多方位的,他发现潜意识是从失常中窥视正常,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方式。人们观察研究人的心理,社会现象,自然变迁,正常时,事物内部次序井然处于稳态,一旦失衡,内部结构会“露馅”,每一股“势力”都会显现,重视研究失衡与失态,是探索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

耳聋的贝多芬能够作曲很反常,这种反常现像使我从客观反应论中走出来,开始认真研究人的心理与生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人在地球上生存,必须适应环境,需适应气候,适应冷热、光照变化、适应水土、食物,适应“一切”。现代人都是智人的后代,由于生存环境不同黑人迁徙进入欧洲成为白种人,进入亚洲成为黄种人,地理相对隔绝,白种人与黄种人又分化出众多民族与民族文化,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历程。它说明什么?说明人在适应过程中环境信息与生理信息是不断交汇、交流的,也就是说生命节律需不停适应生活节律,而人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环境,使人生活得更舒适。适应与改造的结果促成两者能够和谐地“复调”式进行。人类所有创造、劳动只有一个目的使小环境更适合自己生活,全部文化与文明都在促使生命节律与生活节律“对位”,产生“和声”效果。艺术只是从生活的实用性中分化出独立的虚拟形式,专门用于慰藉心灵的。在音乐产生之前处无意识状态,音乐产生之后呈现出有意识的创造活动。

生理节律极其丰富,人躯体内的脏器运动都呈现出规律的或随机性的周期运动,它们有的称为:咀嚼、脉搏、呼吸、蠕动、阵痛,有的称为:饥饱、代谢、波动、潮汐、步频、摆幅、生物钟,中医又称其为:虚实、燥湿、寒热、阴阳……人类发明各种词汇描绘躯体内动态变化,其实都是不同形态的频率和频幅运动。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的三位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共同获得,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证实了人体生物钟真实存在。近年来发现心血管、内分泌、免疫、生殖系统的节律变化都受控于体内生物钟。

上个世纪初,德国名医费里斯、奥地利心理学家斯沃博特、奥地利教师特里舍尔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的周期变化,并确定三个生理周期分别为23天、28天、33天,它们相差5天,使三个峰谷都错开。峰谷永远都不重合,从而在正常状况下,人不会有周期波动感,它们强弱互补,维持人的稳态。这种不同周期同时空运动的生理节律与宇宙星际运动相似,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古人强调天人合一,中医认为人体中有小宇宙之说,这些思想现代科学已经部分证实了。

苏珊·郎格在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号美学。她认为:人类的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符号创造,只是艺术作品是用形式表达人类情感。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情感这种主观存在物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的,可以用符号将它细腻而又深刻地表现出来。这个表述的实质:形式结构是艺术语言,这种语言仅仅表达不可言状的情感。这个观点是理解艺术的重大突破,顺其思路很容易理解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发展倾向。

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提出美在“有生命意味的形式”。她解释说:意味是表达,而生命形式有四大特征:持续稳定的动力形式、有机的整体、节奏运动和具有成长、衰亡的过程。艺术作品中蕴涵着这些特征才会感人,才会美。情感符号的整体像河流一样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保持着稳态。情感是无理性的,充满了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着,变幻不定。时而并行不悖,时而发生磨擦,时而酿成激烈的冲突,时而又互相抵消和掩盖,时而又聚成一定的形状,这种形状又在时时地分解着,重新组合,或者在冲突中爆发为激情,或者在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苏珊·朗格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人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变化恰恰反映了人的生命节律,它将艺术的本质特征勾勒清晰,尤其适合解析音乐“主题”。

人们在形容美妙的音乐时常常会说:其旋律是从音乐家的心中流淌出来的。聋子不但能作曲,还能产生贝多芬这样的“乐圣”,使人们相信这是真的。

作曲家的情感是心理反映,也是生理反映,节奏与旋律本身是情感,情感本身呈节律状。体内的生命节律极其丰富多彩,作曲家的音乐天赋能够将情感涌动外化成节奏与旋律!按照乐理的规则进行创作!耳聋对于贝多芬来说社交有妨碍,对于音乐创作影响不大,甚至有益。失聪不但为作曲家创造了安静的环境,可以悉心体查内在的节律变化,疾患带来的烦恼还会激发创作冲动。

贝多芬对于爱情近乎疯狂的追求,却因为门第、金钱、世俗观念、耳聋妨碍交往导致终生未娶,促使他近乎疯狂的爱恋升华成天赋的迸发。艺术家遭受的屈辱有助于个人风格形成,贝多芬作品中惊人的力量源于个人的不幸与不屈的抗争。

音乐的深刻性在于作曲家生命节律的外化,而这种外化本身就是生命形式,一种可以用旋律节奏表达出来的形式结构,与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高度吻合。苏珊·朗格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很高,在她的美学著作中对音乐欣赏做出了许多极其精辟的阐述,堪称解读抽象艺术的典范。

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调动自己的生命节律,审美鉴赏也需要,我在下一节审美中的主观能动性中继续讨论。

聂昌硕  2019年6月8日

*苏珊·朗格(1895~1982)德裔美国人,著名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雌雄同体论与生命节律 聂昌硕著《声光交响》5
失聪的贝多芬用灵魂谱写奇迹
聂昌硕数码光之交响(17)节律
“隐含暗示”巧批评
陶醉于作曲家的交响世界 | BBC纪录片《交响乐历史》
田园狂舞起那一曲交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