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21~25章),建议永久收藏!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释义:请问此章大旨,此章虚中着实,空中生有,自知自觉,涵容养中是谓孔德之容,心不虚,不能容,心不空,不能量,虚空方得应物,道为何物?是先天生的炁。炁生道,从道凝为物,人何能使物凝中,初然下手,下手处在太虚立基,去心意,住基合恍合惚,谓之初进,此一讲也。凡人修道,必先由此,后至恍惚,复为熔金,熔化养体,如坐大火中,周天云雾,如入冰山,方为恍然,昆仑镇顶,不能力支,方为忽然,恍惚之中,中若有象,见如不见,知如不知,方为真象,恍中生惚,惚内返恍,内若物存,觉如不觉,存如不存,方为真物,既惚中返恍,恍中生惚如影一样,为何有名,吾不改之,因存因有,着定于中,是其名也,名乃害也,其害不去,焉有众甫,不存他,不有他,不着定于中,是去名也,去名亦是去害,害去气熔,名去神化“甫”字,当作“父”字看,亦当“主”字,亦当“神”字,目不观,目神入矣,耳不闻,耳神收矣,鼻不息,鼻神凝矣,口不言,诸神聚矣,谓之众甫,诸神聚其舍有主,诸神化,其气有父,诸神存,其名不去,是为众甫,为众甫,方得若窈若冥,到了窈冥时,才得神化,气结,精凝,而成道如此。

老子《道德经》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释义:此章是教人纯一不杂,自无骄贪者也,太上之婆心,恐人自骄自贪,常存好胜之心不自加功,而妄采取,有害清静之道,教人常存不盈不满之意,故以式示之,凡学道者,从曲而生,深究太阴之理,从月之三日,生阴,三日取阳光方明,故渐加采取,功到自然满盈,曲则渐直,初三,初八,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故望曲则盈,如月也,枉者,要人纯其精一其华,精华纯而生,用华不用精,固精采华,洼者小土塘,水多则盈,要人防溢之害,弊者,弊其着采,弊其采守,去有为之弊,存意中意,太虚中运用生化之理,少者,一丝不着,多者,妄心极用,是去此数件,清之,一之,虚之,极之,是以圣人教人式如此,故举言之,人无矜,故道生,前不自者,默其功,而听其自然来往生化,未免强用他之功,气聚自生,气烘自化,气融自结,气纯自成,气化自泰,泰后自旋,自转微意,一点落于宫中,气后合混沌时,如太虚中一点金星,天水相映,总从“不自是,不自矜”中来,是以不争,不争者,因不自是自矜,方处不争,到不争时,岂有虚谬哉,深为后人而详说之,因曲枉洼弊少多者六字,总不过要人去有存无,去胜存朴,去贪存实,是以不争而归式之。

老子《道德经》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原文: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有不信。

释义:此章言其自然,不待作为。希言者,言贵于无,如飘风亦然,倘天心不静,飘风即起,不能恒耳,如人之功,其铅方起,意即外驰,岂能恒乎。骤雨如人之功,水方来朝,心即他向,火不能降,虽朝无益,如骤雨不终日耳,如此用功,孰谓是先天地,此乃谷之余,天地尚且不久,火来水散,水朝火灭,不能合一,天地岂能久乎,人妄采后天,乾坤毫无主机,人乃神也,神岂能返舍,无是理也,故从事于道,言静极之功,去有而就无,故从之静,从之无,道者同于道,同天地不言太虚之体,德者同于德,同天地生化万物之机,失者同于失,同天地虚灵不昧,无言无动,而合天地之道,同于道者,同生化肃杀之权,如人有动有静,相生相克,与天地无丝毫差谬,乐自然之道,故得之,同于德者,同天地含弘广大,无不复载,其有容也若此,乐其自然之道,故得之,同其失,同天地虚灵不昧,风云雷雨,无意而生,无意而散,丝毫不着,如此容静,包罗乾坤,听其自然,合天地,乐我自然希言之道,故得之,如此合天,信之犹为不足,焉有不信之理乎,太上教人,不过体天惜己而修,忘德忘失,无容心于物也。

老子《道德经》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原文: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释义:此章从虚自运,不待勉强,何为跂者不立?跂者,是斜身不正,谓之跂,故不立为何譬跂,意邪心着世欲,猿马不收,何能得静,何故得静,正其心,澄其意,毫无染着,故能得静,何为跨者不行,跨者,一脚而立,不能行也,譬此者何也,因人不渐进,知而不行,如独脚而立,岂能久乎,是以警后学也,不静,安能得起不虚,讵能得知,人若闻道,不从渐修,焉能成乎,何为自见者不明,自有邪见妄自为是,不规自然,岂通透内学,若有通透,将何求之,似愚似痴,终日默默不待勉强,自作聪明,不求明而自明也,何为自是者不彰,自立偏见,终日妄参,其大道不能彰现,将何求彰,常存不满之心,不生速进之心,终日自足,岂能彰乎?要不自足,虚虚静静,常若蠢然,澄见底,不求彰,功到自见,此彰非外彰彩之意,乃内中运行生化之机,方合太上本旨,何为自伐者无功,外说如满山仓槐古柏,樵人日采山之槐柏,日采不觉,月采年采渐渐待尽,山之秀气,渐渐消散,久之为一枯山,如人终日目视耳听,口言鼻臭,身劳神损,气耗精枯,终日不觉,久之如枯山者同,又如人妄相授受,不归清静大道门头,终日或守或放,耗水抑火,每日烧煎,其已不觉,久之亦如枯山同,何为自矜者不长,人少静,微有觉意,便生自夸之心,矜心一存,道无渐进,今日如此,年如此,终此而已,因自矜自夸故也。焉有渐进之理,将何得渐进,有恐闻之心,存不足之意,坚之固之,精之一之,再加一笃字,不求长而自长也,如此自然与道合也,何为道合?要如余食赘行,人不知以后天余食之气,精心切悟,以为己害,起后天地,精心切悟。去静中参悟,后天中先天,赘行,是不动貌,心贪身懒之意,既心贪身懒,为何譬道,言如人外不动而外勤于功,就如身懒心贪赘行一般,何为物或恶之?物乃灵物也,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从自然,不归清洁,灵物岂能起乎,若或有恶者然,何为故有道,道乃自然之玄,有道的人,不见,不是,不伐,不矜,此为故有道,何为故有道者?不跂立,不跨行,从清静自然,不待勉强中而来者,无速进之心,无矜誇之意,入于冥忘,常在虚无之境而不处,见是伐誇有为之地也,故不处。

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义:此章旨在何处?在一大字,修在何处,结穴在寂寥,混成,物是何物,灵明随气而结,空洞之中混成有质,此质虚象无形,结而成丹,谓之有物混成,何为先,何为后,积谷为后,采阴精为后,着意为后,一切有为为后,寂静中生,虚灵中出,空洞中升,无杳中来,无有中见, 虚实中成,为之先,皆谓之先天地而生,何为先天地,混元中未有天地,而天地性存,未有阴阳,而阴包阳,阳包阴,阴中生阳,阳中生阴,谓之先阴先阳,取而用之,谓之先天地,既有先天地,要寂寥何用,不寂,阴中阳不生,不寥阳中阴不出,寂寥之中,天地生而合一,阴阳聚而泰交,何为独立不改,天地不可改,天地为独立,至道为独立,天地不外于道,而况万物乎,谓之不改,何为周行而不殆,天旋地转,周流生化,岂有崩坠乎。天地原以一气化成,天中之天,地中之地,天中之地,地中之天,一气混融,出于自然。道乃天地,亦是流行而不殆,天地可殆,而道不能殆也,何为可以为天下母,母者以气成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而万物亦本于道,是以为母,可以为天下之母,言其无事不本于道也,何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太上亦不知何为道,言其纯粹精一,至玄至妙,不知为何名,想象自推之曰:“字之曰道”,何为强名之曰大,无往不包,无处不利,通流阴阳,强之曰大,何为大曰逝,逝者,无处不周,谓之曰逝,逝曰远,远者,天上地下,流道流行,谓之曰远,远曰反,反者,天地万物,无不本于道而生,无不归于道而化,谓之曰反,生无不本于道,化无不归于道,故曰道大,何为“天大,地大,王大”?天故大也,天本于道,地故大也,地本于天,王故大也,王本于地,天地王皆本于道,道故大也,殊不知道亦本于自然,天所以覆万物故曰大,地所以载万物,故曰大,王所以统万物,故曰大,道所以包罗天地万物故曰大。何为域中?域中者,天地万物之王宰。道凝于天,而为天之域中,道凝于地,而为地之域中。道凝于万物,而为万物之域中,人能体道,道凝于人,而为人之域中,何为四大?天地王道,谓之四大,精气神灵,谓之四大。四大皆空,而道处于中,谓之王处一焉,何为人法,天法,地法,道出于自然,人能自然,如地之静,故常存,谓之人法地,地得天之雨露下降,生化之机,地固结而常存,谓之地法天,天禀清虚之气,凝虚于上,不动无为而合道,谓之天法道,道本于虚无,常含湛寂之体,听无为之生化,谓之道法自然,自然之中,有物混成,感先天地而生,凝寂寥而化,随自然之机,而合混成之道,谓之自然。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智慧经典!祝愿打开这篇文章的朋友,祝您时时幸运降临!天天顺意亨通!年年福满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36~40章),建议永久收藏!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51~55章)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41~45章),建议永久收藏!
从阴阳的角度读老子的《道德经》之第一章 (文/愣头青)
解密《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七章 原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