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闪 : 我们对国民性的认识还在鲁迅时代


刚刚,也就是2014年10月30日的凌晨,日本文科省下属的统计数理研究所公布了每五年实施一次的“国民性调查(2013)”的结果,从中我读到了不少有趣的东西。比如,关于日本人自认为的性格优点,选择“勤勉”和“彬彬有礼”的人高达77%,创历史新高。这颇符合像我这样的局外人的想象。不过令我意外的是,同样创纪录的还有“亲切”。它占到受访者总数的71%,比五年前增加了19%。老实说,由此我对什么叫做“亲切”,有了新颖的认识。

(资料图:20世纪20年代,到处可见这样吸食鸦片的男子)

对于这个结果,统计数理研究所的解释是:“东日本大地震中人们目睹了东北地区的人们真诚踏实的应对,这可能反映在了调查结果里。”他们谨慎地选择了“可能”这一字眼,避免下武断的结论。这启发我注意到与“亲切”相关的另一些统计数据。它们似乎也能佐证研究所的解释。

例如,在“希望对他人有所帮助”还是“只关注自己的事”的单选题中,选择前者的比率较2008年增加了9%,升至45%,选择后者的则减少了9个百分点,跌至42%。研究所表示,从1978年设置该问题以来,这是首次出现前者超过后者的情形。

关系不那么密切,但并非毫不相干的,或许是对个人自由与理想的调查。从1958年开始设置“尊重自由”的题目以来,认可这个选项的日本人历来很少。这一次的结果是12%,依旧停滞不前。至于“追求理想”的选项,1958年时为32%,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现在跌到了16%。我猜测,如果欧美国家做类似的国民性研究,结果肯定会大不一样。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国民性调查中,与尊重自由相关的种种选项,美国人的回答没有一项低于70%。

中国则是全方面地与日本形成了对照。从1953年起,日本就开始了国民性调查,到现在已经完成了13次。调查以全国3170名20岁以上的公民为样本,用面谈的方式,在两个月内完成。像这样基于统计学的可靠方法,权威性与连续性都能保持的国民性调查,中国似乎还没有机构来做。

(资料图:2008年“日本人国民性调查”数据参考。)

“国民性”这个词本来就是“和制汉语”,日本人用它来对应nationality,或者national character。大概在清末民初,它传入了中国,肇始者据说是梁启超。不过,这个概念为中国人熟悉,却是因为另外两个人。一是鲁迅,二是柏杨。特别是鲁迅,于中国人的语境中,国民性这个词,几乎总是与他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的那些杂文,尤其是小说《阿Q正传》,在这大半个世纪里,中国人一说起国民性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并且不自觉地将其与民族劣根性联系起来。

事实上national character也翻译成民族性。因为在现代政治的语境中,民族与国家本来就是可以互换的词汇。《中国大百科全书》就将国民性定义为“一个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又称民族性格。”只不过,在汉语的感觉里,国民性比民族性更少一些歧义,毕竟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与之类似,国民心理、社会态度、大众心理等等,虽然不尽相同,却或多或少有与国民性相通的意思。

鉴于国民性这个概念容易流于印象,其含义往往随意而模糊,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Inkeles)对它进行了一番严格的限定。在《国民性》一书中,他称之为“众数人格”(modal personality)。其定义是:“社会成年成员中具有众数特征的、相对持久的人格特征和模式。”很明显,英格尔斯认为,要想让“国民性”在学理上站得住脚,就得给它一个统计学的坚实基础。

所谓人格,就是心理特征,这一点不必多说了。而众数呢,则是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像均值(平均数)一样,它也能够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同于均值的是,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与均值相比,用众数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有不少优点。均值需要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方能得出,也就是说,它不是原始数据,而是一个抽象值。众数则不一样,它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频繁的那一个或几个数据,无需计算,直观而真实。如果说均值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么众数还有一个优点。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往往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这时候我们用统计学的眼光去看日本的国民性调查,就会发现它遵从的,正是英格尔斯所说的“众数人格”原则。显然,这一原则比过去社会学家痴迷的“平均人”概念强了很多。

与较真的日本人相比,中国人明显缺乏求真的兴趣。运用统计学之类的数理工具去研究国民性,大概也甚少人去考虑。这使得我们对于国民性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鲁迅的时代——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比如有人认为国民性的概念太空洞,远不如制度、体系、组织那么实在,不值得多加重视。还有人为了捍卫所谓正统,根本不承认国民性的存在,或将其贬斥为“殖民者对土著的卑贱化建构、歧视性描述和否定性评价”。有人完全误解了国民性,把它与本性、本质或素质做胡乱的联系,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中国例外论”或“国情特殊论”的泛滥。还有人从史籍中拣选一些偏向性极强的实例,以此证明国民性从古至今有着江河日下的大趋势。更有人喜欢把国民性与基因论挂上钩,张嘴文化基因,闭嘴红色基因,或者宣称自己没有称霸世界的基因等等,不一而足。这真是相当诡异的“国民性”——明明不当真,却又煞有介事。

所以我很喜欢英国学者凯特·福克斯(Kate Fox)的态度。她的《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就是一本研究国民性的著作。利用统计与实证的方法,福克斯将日常生活放大,观察和测试其中的细枝末节,找出英国人的共有习性——实际上,我认为,共有习性才是可以与国民性互换的一个词。福克斯甚至一连好多天去火车站做碰撞试验,装着不小心地样子碰到行人,看看他们是否说对不起,如何说对不起,将他们的反应记录下来,然后做统计学的分析。为了对比,她还专门去游客集散地,挑选美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澳大利亚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做实验。令她震惊的是,她发现只有日本人才具有与英国人相似的条件发射式的道歉特质。他们的身体还超级灵活,往往能够避免她精心设计的碰撞。

如果国民性研究都能像福克斯那样,做到既古怪有趣,又科学严谨,我们看待国民性的心态就没那么沉重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一点统计学——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度
生物统计第一弹之统计基础概念
聚合:从表格和均值到最小二乘 | 统计学七支柱
统计学之描述性统计 | Descriptive Statistics
《统计学原理》试题
收藏!关于数据科学中数学和统计学的完全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