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社会如何理解和领悟“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是重要的理论基石。按照王阳明的解释,心即理就是指“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心学的重要依据。

这里主要涉及“内心”与“外物”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认为,外物是外部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王阳明则认为,外物如果不作用于心就毫无价值。显然是非常明显的唯心主义。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在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下,过去一直没有能够冷静地认识王阳明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就是说,万物只是在人心中的一种映像而已,没有心对万物的映射,万物存在也等于不存在,存在也毫无价值和意义。这个说法是有深刻道理的,不能简单的予以否定。唯物主义是站在世界角度去理解世界,王阳明心学是站在人心(人性)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唯物主义解释世界可能是对的,用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思想来解释人则来的更加好用。“心”是造物主赋予人的一个特殊的能力,它可以映射和解释世界。心好,这个世界才好。心坏,这个世界就坏。

准确来讲,人的世界是心的世界而非物的世界。人的价值,本质上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人的最低要求是物质要求,人的最高要求永远是精神要求。这就像一架照相机,照的是否清楚?是否色泽准确,不在外部的物,而在于照相机本身。人的世界归根结底是“心对世界的映射”。因此,阳明先生才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在阳明先生之前,中国的伟大哲学家已经为解释人、解释这个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尚书·虞书·大禹谟》中,就记载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荀子·解蔽篇》中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按照北宋朱熹的理解,人心,有时是“危殆而不安”的;道心,有时是“微妙而难见”的。人的心是最危险、最不可靠、最阴暗、最肮脏的;道的心,是微妙居中,宏伟之不可现,精微之不可见的。由于天赋生命的关系,所以为知觉者不同,一方面,“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另一方面,“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如果不了解这个特征,以朱熹的论断,“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荀子把人心与水来加以形容,说:一泓清水,没有被搅动,“湛浊在下,清明在上”,可以清楚的照进人的脸庞鬒眉。如果此水被搅动了,“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那这个水就什么也照不进了。人心,也是这样。人心要是坏了,这个世界也就坏了。人心要是乱了,这个社会也就乱了。在稍晚的战国时期,《大学》提出了“在明明德”和“欲明明德于天下”这个命题。也就是阳明先生临终说的八个字,“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还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如果,不能解决“心”的问题,对个人而言毫无幸福,对社会而言毫无治理。

心即理涉及的心与物的关系,就是心如何认知物的探究。在中国思想史上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离开物而求心或者直接求心,此心为空心,为出世服务,这是佛教。第二种,以心求事物,追逐事物,疲于奔命,见物而不见人,最后失物丧心,一无所有,这是急于功利者。第三种,求事物于心,因为心能有事物,事物不能有心,从心上求也即事物在心上求才真正有事物,这是王阳明的观点。王阳明认为,只要用心,就必有所感所成。有心用心,才能够成为社会的道德实践,从而达到孝、忠、信、仁等良好的社会状态。如果不用心,或者是不在心,对经书也就会简单地把它们当成知识来读,最后求文不知义,见书而不见人。

“心即理”的意义在于,是我们充分认清:这个世界是人心映射的结果。“‘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人心的不可靠,道心的不可识,这种认知,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和价值。在我们强调法律的时候,在我们强调德治的时候,为何都效果不够理想?就是我们没有把功夫用在人心的改造上。法律再多,不能内化于心,也是无用的累赘。道德再美,离开了敬畏和遵循大道,也会变的一文不值。

“心即理”说的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道理,也是自己的心对世界的解释和映射。当然,这种属于自己的道理,有的是正理,有的则是歪理。无论正理还是歪理,它的判定法则都是天理。在所有人的内心之中,都很原始地根植着天理。这就是“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也是可以改变人心、治理好民心的理论基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很多人将王阳明心学归于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吗?其实他既不唯物,也不唯心
王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心外无物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守仁之《传习录》(上)1
[转载]正确认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灯塔——《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