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记得你们-康所平
userphoto

2023.08.10 山西

关注

康所平,1962年生,繁峙县古家庄人。1981年参加工作,曾先后供职于学校、机关。

2007年—2014年担任繁峙县作家协会主席期间,创办了《文化繁峙》杂志,主编了《滹源山水情》和《滹沱河从我梦中流过》散文集(均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并担任《繁峙文史》第五辑、第七辑、第八辑执行主编。2017年出任《平型关》杂志执行主编至今,2018年参与了《脱贫攻坚群英谱》(任副主编)和《经典繁峙》的编写。

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五台山》、《黄河》和《散文选刊》等文学期刊。其纪实文学作品集《滹沱源头的另一道风景》于2020年12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曾为中共繁峙县委联系的文艺界优秀专家,政协繁峙县第八届和第十一届委员,山西省第七次作代会代表。现为繁峙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为使文苑百花红

——记繁峙文学园地的耕耘者康所平

文/王志秀

认识康所平老师是因为《文化繁峙》,那是2013年初夏。

那天,同事拿来一本《文化繁峙》,说上面有投稿邮箱,让我投稿。我是爱好文学的,情之所至,也曾写过几个豆腐块放在QQ空间里显摆,同事知道,所以她让我投稿。一直以为,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是高大上的,是少数人的消遣,一般人是遥不可及的。那时,我尝试写作没多久,从没想过自己的文章能变成铅字,也不知道繁峙有自己的纯文学刊物,其实,当时《文化繁峙》办刊已经两年了。

翻开《文化繁峙》,细细品读了书中精美的文字,让我自惭形秽,我那些“豆腐块”文章的质量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上刊要求的。过了几天,我还是按捺不住,投了一篇,题目叫《又是一年三月三》,至今仍然记得清清楚楚。没想到,竟然很快收到回复,回复说将在下期发表,内容很短,但我反复看了好几次。当时,我激动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后来才知道,不是我的文字优美,已达到上刊水平,而是康老师对新人的照顾。

第一次见康老师是一个午后。阳光和暖,在县委大门前,他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走来。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衣着普通,清瘦,干练,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第一次见繁峙文学的领军人物,心中不免忐忑,但很快打消了我的顾虑,他是平和的健谈的,最主要的是没有官架子,像大哥哥一样,在他面前我没感到拘束。他问我工作单位,写作经历,鼓励我多看多写。他领我到作协办公室,拿出几本《文化繁峙》递给我,说下一期登我的文章,书出来后再通知我。从此我步入繁峙文学界,在他的鼓励、帮助下一步步走到今天。

2014年我加入了繁峙作协。因为我会一些电脑操作,同年,开始参与《文化繁峙》的编辑工作。说实话,当时我在文学界还是一个小学生,连“的得地”都分不清。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偏爱与抬举。

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枯燥乏味,费时费脑费力。在我参与编辑工作的时候,大多数《文化繁峙》的元老已经隐退。只剩下另一位老师和我,我们俩只负责部分稿件的修改校对,大多数事情都是康老师亲力亲为——组稿、审稿、文字编辑、文章分类、装帧设计、排版、印刷、分发——字少,事多,哪一个环节不需要时间和精力,单单是文字编辑就得反复三次校对。有些作者底子薄,文章像小学生的考场作文,结构混乱,看都看不下去,不用说修改。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不建议用,他不这样认为,“在当下,能沉下心来写文章,这种精神就值得肯定。”他说,“写作不易,你想想咱修改都这么费事,他写的时候是不是更费事?辛辛苦苦写好了,不给发,对他打击有多大!咱辛苦点没啥。”有些作者字词句不过关,错字、病句非常多,让人发愁怎样下手修改。康老师不愁,他说“写作是慢功夫,靠积累,字词句同样也有一个积累过程,写错字用错词是难免的。”说完,他戴上老花镜,伏在办公桌上,开始逐词逐句地修改,一改半天。对拿不准,有疑问的字词或专业术语他查字典,搜百度,可谓字斟句酌。修改完,打开电脑用他的“一指禅”,把修改内容一字一句厾(dū,用手指或针尖、棍、棒、毛笔等轻点)上去。

看看他渐渐增多的白发,看看稿纸上修改的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文字,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为作者负责,为刊物负责,为繁峙的文学事业负责的态度,更是让我铭记终生。

一本书印出来,歇不了半个月,又开始下一期的组稿……工作强度之大,常人无法承受。我常想,难道他不是肉体凡胎?

参与编辑工作,开阔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思路,隔一段时间也能写出一篇两篇豆腐块,每次写出来,总要让他指点,他也总是逐词逐句给我修改,提出修改意见,我修改后,再拿给他,让他把关,如此反复。每当我遇到写作瓶颈,总要找他诉苦,而他总是不厌其烦,为我指点迷津,可以说,我的点滴进步都倾注了他的很多心血。遇到什么难事,也求他拿主意、帮忙,他竭尽所能,能帮就帮。对我这样,对所有作者都是这样——有求必应,不遗余力。

常有文学爱好者找他取杂志,或者只是找他谈谈。他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急急忙忙赶到作协办公室。对取书的作者他会拿起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一期杂志递到手中,并对他的作品进行简明扼要的点评,鼓励他多出作品,多出精品。而对生活上工作上文学上有困惑的文友,他也来者不拒,为其排忧解难,答疑解惑——他不仅是作者文学道路上的领路人,更是大家生活上工作上的老大哥,主心骨。而此时,他一定是满面春风的,他说能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高兴。

已经步入正轨的作协工作尚且如此,作协创建及杂志创办初期该是如何的艰难?加入作协这个大家庭,认识了许多文学界的前辈、元老,还有和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从他们口中知道了大概。

2007年12月,他出任繁峙县作家协会主席。

众所周知,县作家协会并非官方组织,是热爱文学的人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群团组织,一没经费,二没办公场所,更没有办公设施。繁峙是“人口大县,文化小县”,文学事业更是落后于周边县市,全县很少听说有几个人搞文学。

面对如此窘境,作为团体领头人可做事,也可以不做事。他选择了做事。然而,想做点事是何其艰难!

他出任主席后,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学创作队伍中来,他走学校,进单位,多方打听,上门邀请,四处招贤纳士。在他的热情感召下,大家纷纷加入。第一次作协全体会议召开时,会员已达到了四十余人。为了激发会员创作热情,他办讲座、组织采风活动,开阔了大家的视野,鼓舞了士气,会员的习作渐渐多了起来,繁峙的文学创作方兴未艾。

要是一般人,也就就此止步了。毕竟,做了不少事了,会员有了,会员的创作热情也有了,他这个不是官的官也不是光棍司令了。他不这样想,因为他知道,会员作品无处展示,会丧失创作动力,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眼前的成绩只能是昙花一现。

为了把会员们的作品变成铅字,他心急火燎。当年县委通讯组办着一份四版对开小报——《繁峙乡情》,后改为《今日繁峙》,只留出一个版面作为副刊发表文学作品,但一版登不了几篇文章,他曾向负责者建议增插一张,由作协供稿,既可增加小报的可读性,也为作协会员发表作品提供了平台,无果。繁峙政协每年都要出一本《繁峙文史》,2009年,经过和当时的秘书长孙福焕沟通,《繁峙文史》决定出繁峙文学作品专辑,稿件由县作协负责提供,他担任了专辑的执行主编。《繁峙文史·文学作品专辑(一)》于2010年3月出版,发表作协会员作品70多篇(首)。但这种借鸡下蛋的事,毕竟不可能多做。他有了出书的打算。因为没有一块自己的文学阵地,振兴繁峙文学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当时他正任繁峙职业中学校长,分身乏术,2011年他调离学校后,时间相对宽松了些,他开始谋划办刊。然而,这是件破天荒的事情,办刊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钱,钱从哪来?前期大量的工作已经几乎拼尽了他的人脉,出书可不是仨瓜俩枣能解决的。作协是没人疼的孩儿,喝一口凉水都得自掏腰包。

明知前路艰难,他没有犹豫,开始一边组稿一边礼贤下士,广纳贤才组建编辑部,一批有能力肯奉献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组稿完成后,他和编辑部成员开始没明没夜地审稿、打字……稿件编辑完成,在印刷资金没有着落的情况下,他找到了他的一个在太原印刷厂上班的学生,不用预付定金,先出样书,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拿到样书后,他放下身段,以宣传企业或者为客户做广告的办法拉赞助出书。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第一站就碰了钉子。那天他走进某家企业,说明来意,老板很诚恳,他说“我最敬重文化人,也想为繁峙文化事业做点贡献,但我们不准备做广告……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何止是他。他没有灰心。在他不懈努力下,《文化繁峙》创刊号终于在繁峙晋绣坊山西五台山金石雕刻有限公司繁峙县睿宇广告有限公司的资助下印刷完成,拿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他高兴得像个孩子。时间是2011年5月,正是繁峙这方土地秧苗破土而出,蓄势待发的时节。

《文化繁峙》虽属内部交流,但这份立足“展现滹源历史风情,营造人文精神家园”,着眼于培养本土作家的接地气的小小期刊,开了繁峙文学界的先河。《文化繁峙》出版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会员的创造热情空前高涨,咨询投稿的多起来了,之后更多的人加入到了作协队伍中来。同时,每期刊物都要给在外地工作的部分繁峙人邮寄,增强了游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励他们为建设家乡奉献出力。

而他更忙了,为了把《文化繁峙》办好,为了作协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他忙得真像个“陀螺”了。

截至2015年9月因故停刊,《文化繁峙》共刊行十四期和2期增刊(报纸),共发表会员文学作品820多篇(首),涉及230多位作者。

在他主编《文化繁峙》期间,2012年3月,和县政协合作,出版了《繁峙文史·文学作品专辑(二)》,他担任执行主编,发表作协会员作品80多篇(首);2014年12月,由他主编的“文化繁峙系列丛书之一”——《滹源山水情》散文集由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集子收集了繁峙本土39位作者55篇叙写繁峙境内30多处人文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填补了繁峙以文学样式集中介绍人文、自然景观的空白,展现了繁峙的迷人风采。

《文化繁峙》停刊后,他并未闲着,2016年6月,他主编的“文化繁峙系列丛书之二”——《滹沱河从我梦中流过》散文集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收录了80多位作者的作品。

2017年,他接手繁峙县委主办的《平型关》杂志,开始了新一轮的奉献。《平型关》杂志同样扎根本土,为繁峙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每期发表文学作品90多篇(首),容量更大,办刊质量更高。当年年底他又着手创建了平型关杂志微信公众号,与纸质刊同时运行。2018年1月,第一篇文章在《平型关》杂志公众号推出,他的远见与魄力让人叹服。截止2022年11月,仅该平台就推出了320多位作者3150多篇(首)的文学作品。

在此期间,他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座谈、讲座,开阔了大家的眼界,让文学爱好者逐渐摆脱了稚嫩,文章数量、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为了让繁峙作者的作品走出繁峙,他邀请《五台山》杂志主编和省内名家来繁做讲座,在《五台山》杂志2010年第十期、2014年第十期、2016年第三期推出“繁峙县作品小辑”,分别发表作品12、5、28篇(首),2017年第八期刊登“繁峙'杏花花白’笔会获奖作品选”,发表作品4篇。让繁峙作者在忻州市文学界有了一席之地,极大地鼓舞了作者的创作热情。2019年他本人被推选为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山西省第七次作代会。

这十几年时间里,他个人创作颇丰,有诗歌、散文、小说在《五台山》、《黄河》和《散文选刊》等文学期刊相继发表。2020年12月,他的纪实文学作品集《滹沱源头的另一道风景》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年辛苦不寻常。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看见他十几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发生在他背后的心酸过往更是无从知道,但我们看到,十几年来,他带领作者采风,足迹遍布繁峙的山川大地,一篇篇宣传繁峙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文章见诸报刊;我们看到,他组织、鼓励大家参加征文比赛、向上向外投稿,发表到市级以上报刊的散文小说诗歌难以计数;我们看到,繁峙文学创作氛围愈加浓厚,作协团队逐年壮大,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几十人,山西省作协会员人数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6人……我们看到,当年《文化繁峙》编辑部的骨干成员和作家协会的会员,比如刘永宏、宋秀林、张二才、高世中、吴敏等都成长为我县各文艺协会的负责人。正如一位在外工作的繁峙游子在寄给他的明信片上写道:“您从《文化繁峙》到《平型关》杂志,致力于繁峙地方文化的繁荣创新,提携带动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并推出几部乡土文献著作,慰藉他乡游子思乡之情,劳苦功高。

康所平老师,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博大无私的胸怀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让人钦佩,让人为之动容。他用羸弱的肩头扛起了繁峙文学的一面大旗,无论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高高飘扬。

作者简介

王志秀,小学教师,山西省作协会员,繁峙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平型关》杂志编务主任。有作品在《五台山》《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星河》等报刊发表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栗文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积淀比历史存在还更重要—走进古村落之繁峙古村
繁峙县名小谈
【画廊推荐】书画家胡诗月:人说山西好风光之繁峙平型关(七十)
山西繁峙:正觉寺
2002年6月22日 山西繁峙矿难承包人毁尸灭迹
我的家乡-------繁峙16414204 代艳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