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邱振中:没有经过彻底反思的东西、我不相信
userphoto

2023.02.12 上海

关注

导读

维特根斯坦说:天才并不比任何一个诚实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个特殊的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至燃点。

十五岁,邱振中为了训练自己的毅力,每天临写十六个颜体楷书。观察字帖时,他把每个字的细节都牢记在心,才开始动笔。坚持三年,波及一生。

邱振中回忆起少年时期,他说,人们必须在未来没有任何保证的情况下投入全部的精力。

他在任何时候都把所认识到的最高水平作为理想。

邱振中是少见的理论与创作同时走在前列者。

他的现代创作被认为是书法的“现象级征候”,同时是学术界公认的当代书法理论第一人。

cinian

邱振中

当代艺术家、书法家

诗人、艺术理论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水墨顾问

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

和诗集《状态-Ⅳ》《这个世界最后的雪》等

01

一位少年的自我训练

▲ 邱振中 杜牧·赠李秀才是(河)上公孙子 38.6cm×26.8cm 纸上水墨 2007

邱振中生于1947年,采访中,却感觉他像一位劲头十足的青年,不断有想法从脑海中汩汩流出。

他记得九岁时,总也写不好的“邱”字突然有了变化。他拿去给父亲看。父亲说:“还可以。”

邱振中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察觉到文字书写的形式感。

真正练字从高一开始,当时看名人传记,发现书里的人物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于是想做一件事来训练自己的毅力。

高中三年,每天临写16个颜体大字,除了考试和生病——但一位业余体校的佼佼者,不知感冒为何物。

他练习书法的方式很特别。白纸裁成字帖一般大小,先观察字帖上字的所有细节,把这些细节全记住之后,再在空白的格子纸上书写。

没有人临帖时观察得那么仔细。

邱振中到底通过临摹收获了什么,当时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自己在艺术领域不断的深入,才发现那种观察和记忆的训练不仅是写几笔字,作品的气息、意涵、格调,都不知不觉渗入身心。这无意中契合了庄子所说的那句话:“目击而道存”。

通过这样的临习,邱振中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和视觉记忆能力得到严格的训练。这也是他进行绘画创作的基础。

02

邱振中与文学

▲邱振中 草书 唐·杜甫《登兖州城楼》

从高中开始,邱振中已经做好了一生的选择:文学创作。

但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一所工科院校。

邱振中说到其中的缘由:“十七岁,对自己有没有文学才能没有把握,也缺少生活经历。我想,先学别的专业吧,把'生活’拿到手再说;如果以后证明自己真有文学才能,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晚。”

1965年,他一进大学,便在日记中写着:“我一定会改行。”

他在大学图书馆疯狂阅读文学书籍,一门接一门自学大学中文系课程。别人问他在哪里读书,他说:“某工学院中国文学系。”

他一进大学便读到一本书,《回忆托尔斯泰》,里面说托尔斯泰60岁时还不停地做造句练习。

一位天才的作家,60岁了还在做造句。邱振中突然明白了,为未来的创作自己要怎样去做准备。他当天就去买来最小的笔记本,放在口袋里,有空就拿出来造句。

大学毕业后,邱振中在工厂工作。“文革”结束后,大学恢复本科和研究生招生。1979年,邱振中报考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书法专业研究生。

主持教学的是陆维钊教授,他在词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家。他特别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尤其是文学修养。

报名时,邱振中挑了几首自己写的诗词作品寄给陆维钊。

复试时一位老师走过来,问:“是你给陆先生寄过几首诗?”“是的。”

老师什么也没说。

考试有一道题,做一首七律,题目是《题富春江图》。

一位历史学教授听说研究生考试还作七律,他说,你写给我看看。他拿在手里读完,说:“你录取了。”

全国270人报名,最后录取了5人。

一位决心投身文学的青年,来到浙江美术学院攻读书法专业。

那时全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共一百余名,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与中国艺术的未来息息相关。

尽管不是自己钟爱的文学,进入艺术院校,而且关乎一项文化事业——书法的存续,邱振中深感责任重大。

03

一个人做了一个团队的工作

▲邱振中草书:杜牧《江南春》

面对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邱振中给自己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把书法创作做成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二是把书法理论做成当代人文学术的一个重要学科。

书法研究缺少近现代意义上的传统,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邱振中决心在当代学术的基础上把书法重新说一遍。从视觉层面开始,然后是心理、社会、哲学等层面。

硕士论文是视觉层面的第一个课题:对楷书在书法史上意义的反思。千余年来,“书法备于正书(楷书)”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邱振中用平动、提按、绞转三种基本笔法的转换、融合重新梳理笔法演变的历史,对千余年的陈说提出质疑,对整个书法史上笔法的演变和楷书在其中的作用得出全新的结论。它动摇了人们的书法史观。

书法历史悠久,精彩迭出,但成见与迷信亦根深蒂固。要摆脱因袭的枷锁,寻找出路,必须跳出故辙,对书法史有新的思考和认识。

邱振中说:“没有经过彻底反思的东西,我不相信。”

此后是一篇接一篇的论文。几乎每一篇都涉及一个书法史上的重大问题。

一位书法史学家说:“你怎么每一篇文章都解决一个书法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要构建——或者说创立一种现代书学理论,必须对所有重要方面都加以思考;二,对任一重要方面,必须对所有关联的现象、问题作全面的观照,然后选择若干关键展开论述——论述的点只有几个,但之前的思考必须周到,重要问题不能有遗漏,这样才可能做到以一篇文章推进一个方面的思考。

这对研究者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但这是邱振中喜欢的工作方式。

只有足够困难的问题才能激发他思考的热情。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一位教授听完他关于书法研究方法论的讲座,感叹说:“你一个人做了一个团队的工作!”

很少人知道邱振中为思想的推进付出的代价。

《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前后用了七年的时间;《章法的构成》,五年;《字结构研究》,六年。——其他如《艺术与泛化》《感觉的陈述》等,都是经过多年的思考、写作,然后放弃,再从头开始。

04

什么是“大聪明” 

▲邱振中 新诗系列·保证 68cm×68cm 

纸上水墨 1988

提到书法,许多人都会告诉你,去看那些经典就好了。

但是,怎样看?

邱振中告诉我们,无限细致,不带成见——不带他人与自己的成见。

每一次都像第一次见到它们那样,观察、思考。 这样,每一次都可能有新的发现。

他想起早年读过的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的《永远作为第一次》。

1970年代后期,邱振中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聪明?

周围很多聪明人,但都是小聪明。

什么是“大聪明”?他的结论很简单:把一件事一直想下去。

“一流的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把一个问题不停地想下去。 得到超越常人的见解,受到赞誉,他继续想下去;别人觉得已经是天才之见了,他继续想下去;人们觉得不可能有再深刻的认识了,他继续想下去——他不断设立的目标和到达的可能性使他不断有收获。这就是'大聪明’。”

如果三十年、五十年一直这样做下去,它就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邱振中说,拥有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会非常挑剔,但首先针对的是自己。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写道:“许多人由于自己虚度了一生,他们根本不相信周围还有活着的伟大的人。”

邱振中说:“一个人做不做艺术家不重要,做不做书法家就更不重要,关键是一生中能不能随时随地获得深入的机缘。”

找到那个点,一直做下去,哪怕是最普通的事,也可能成就伟大。

人们说,这个时代不是一个天才的时代,所有的人都被抹平。

邱振中说,“我不相信。”

“只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平庸,才会不遗余力去证明这是个平庸的时代——就是说,我的平庸是天经地义。”

05

懂得欣赏比写字更重要

▲邱振中 南无阿弥陀佛 68cm×68cm 

纸上水墨 1988

与朋友见面,邱振中喜欢交流彼此最近读到的书。

他在一个关于书籍的讲演中专门谈读书笔记。采访时,他与我们分享了最近读过的两本书:布罗茨基的《水印》和桑塔格的《重生》。

为了让大家通过一本书了解书法、学会欣赏书法,邱振中花了三年时间,写了一本《书法——一份关于书法的知识、观念和深入途径的备忘录》。一册为了普通读者而写作的书,最后还是成了书法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书法概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册《书法概论》能替代它。

一位设计师看完《书法》后对邱振中说,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你自己的。

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学院的负责人,读了他的三册文集,说:“没有邱振中,书法没有今天的地位。”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是一部技法教材,也是一部特殊编排的书法形态学。

日本二玄社的编辑说,一定要把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呈现给日本的读者。

从他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开始,就下决心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书法训练体系。

他准备了将近二十年,才开始写作。

在邱振中心里,它不只关乎书写,而是教一个人如何从形式入手,深入感受,到最后把握它,与它融为一体。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的问世,使书法第一次有了一份书写技法的目录,使书法第一次剥去了那层神秘的外衣,有了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使后来者有了通达的路径。

主持人问,只要把这两本书买回去,照着练习就可以了吗?

邱振中说,不要练,先看一遍。

他认为,懂得欣赏比练习书写更重要。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的日文译者说,这是一部改变人们眼睛的书。

邱振中把书法里的各种技巧放大成图,推到你面前,那些你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的细节,再也不会忘记。

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石开认为,邱振中以技术性语言把中国书法中某些模糊的现象阐释得无比清晰。

而前人所谓“失传”的技法,都在这本书里。

06

才能的定义

▲ 邱振中 新诗系列·状态Ⅴ 

68cm×68cm 纸上水墨 1994

在外人看来,邱振中对书法的研究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他每天都会提出新的问题。这就像一扇门,撬开一道缝,窥见未知的天地——把门打开;然后又是一扇门,一条缝,另一片天地。

邱振中研究的疆界还在扩展。他希望书法研究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它还可能成为中国文化,甚至中国哲学思考的一个生长点。

邱振中的文章已经涉及许多人们从未涉及过的问题。

还有书法、绘画与现代诗歌的创作。

这是一种特殊的选择。

邱振中说,这与当时的情况有关。

他不是为了“前途”,甚至也不是一项项具体的“事业”,没有期待和回报——回报在那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只是把它们当作通往所向往的精神生活的手段。有目标,但没有成功的期许;有投入,但期盼的只是自身的提升——只要能接近自己向往的境界,什么样的付出都可以承受。他说,这样你就可以明白,从事哪个领域、几个领域,根本不是问题,只是在事情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才发现——不接着做下去太可惜了。如此而已。

他说:“我想,这大概是一种能够把好奇心、热情、洞察力和想象力自由注入某一领域的能力。对,注入。你可以不断改进,不断了解那些裂缝——一个领域的裂缝在哪里,应该注入什么,或许有怎样的反应——结果你并不知道,但是你知道可以注入。”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邱振中多次提到“裂缝”。它就像一只“天眼”,通过它,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邱振中说的“裂缝”和“注入”,合成生命本身不断扩展的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减。

谈到诗歌,充分展现出邱振中感性的一面:

“那是一种感觉的自由漂移,你不知道它飘向哪里。”

“那种观念性的、思想性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汇合在一起,渗透到整个生命里,又从内心的裂缝里慢慢渗透出来,渗透到一个一个词语的组合中。”

邱振中谈到诗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明代书家徐渭狂放不羁的草书。

07

“人,这个名字真光荣”

▲ 邱振中 汉语辞典以“三角”为词头的词

 68cm×68cm 纸上水墨1988

十五岁开始自我训练,二十岁已经对一生的目标和行事的原则做出了决断,从此再无反悔。

许多人都为邱振中的早熟而惊讶,但邱振中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一路前行,没有丝毫违和的地方。

邱振中回忆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十七岁,已经确定的目标是把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到所能认识的最高标准。

他总结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会把自己能看到的最高目标作为理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坚定、超脱,也许正是当下人们最缺乏的品质。

人们年轻的时候都有理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坏境有越来越多的认识,理想渐渐隐退。就像每一个使用汉字的人,从小都有过把字写好的愿望,可是到后来,愿望慢慢消失了。

是什么促使邱振中这样去做?他说:“我有一千条理由不去努力。”

他说:“人,这个名字真光荣。”

这是高尔基的一段话:“人,这个名字真光荣!你对人类的一切成就都享有荣光,对人类的一切苦难都负有责任。”

也许这里有他对生存的认识。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再自信的人,也会有不自信的时候,希望有一个你信任的人来鼓励你,激励你。但没有。这时,你只能从自己的内心获取力量,这就像行走在长长的隧道中,前面有一点光明,但没有任何温暖传来。”

他靠的是书籍。

邱振中经常说到,“如果碰到一位艺术家,说他自己是天才,多么多么的优秀——你千万不要打断他。”

“要去做那么艰难的事情,没有相应的鼓励和报偿,只有那种看似狂妄的自信能支持他一直做下去。因此不要去批评他,那是他唯一的动力之源。”

正如美国内华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史蒂文·海斯所说,人的语言意识非常看重结果,而人整体价值的核心却是看重过程的。

邱振中先生正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才取得现在的成就,而许多人在穿越隧道的过程中,因为孤独和寒冷,早早的就放弃了。

邱振中没有放弃。他像一位寻找火的人,靠这一点点火温暖了自己,然后又传递给他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草书--邱振中
邱振中---说不完的中国书法
邱振中|书法:热爱与精通(上)
邱振中访谈 | “失传”的经典及其他
邱振中 | 书法:更高的标准(上)
邱振中:笔法的发展与字体的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