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可 | 梦与现实

艺术家陈可的工作室,在北京六环外的一处农家小院,周围被玉米地包围,院子中还有一个小型养鸡场,充满生活气息的原生态环境,让人不由从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的“内卷”中抽离,舒服且放松。工作室里也没有过多的装修,一张放置绘画工具的简易木头桌子,大片空地四面摆满了她即将展出的画作。

2020年,陈可在逛书店时无意中看到一本《包豪斯女孩》的影集,于是搜集了很多张在包豪斯就学的女孩肖像照,这便是她之后开始的全新系列《包豪斯女孩》的灵感。《包豪斯女孩》一经亮相,便广受好评,其第二场展览——“剧场”,近日也于贝浩登巴黎亮相。一整个夏天,陈可都在为这个新展而忙碌着。工作室内有一个由铝片和发光彩灯组成的黄色调屏风装置,十分引人注目,这件作品被放置于新展“包豪斯女孩-剧场”的入口处,令人一瞬间仿佛来到脱离现实的梦幻空间。最后一个展厅房间则以一件螺旋形装置结束,梦境的意象贯穿始终。

陈可“包豪斯女孩-剧场”展览现场,贝浩登(巴黎),2023

摄影:Claire Dorn,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陈可是70后,出生于四川,2005年硕士毕业后,她开始“北漂”生活。相比于其他艺术家的成名之路,她是幸运的。来到北京之初,她就签约了星空间画廊,同年作品上拍。2010年个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开幕,作品全部售出。她的作品,卡通与古典兼具、可爱与伤感并存。一路走来,她已成为70后艺术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生活虽平静,但她的作品风格却一直多变。透过作品,能够看到不同阶段的她。这些形象是她不同人生阶段的自我感受:20岁初到北京的她,靠画想象中的小女孩,安抚自己追逐梦想的焦虑;创作弗里达、梦露系列的她,完成从女孩到母亲的身份蜕变;直至当下的她,创作百年前先锋的包豪斯女孩,激励当下为梦想奋斗的女性。

《包豪斯女孩 No.7》,布面油画,50 × 40 cm,2021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包豪斯女孩 No.11》,布面油画,100 × 80 cm,2021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她一直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做艺术家的初心,性别的关系让她对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共鸣:“最初吸引我从事这个职业就是被女性艺术家作品打动。当我看到辛迪·舍曼、南·戈尔丁的作品时,觉得她们的生活很酷,于是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这些前辈给了我一种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她喜欢用变化不断挑战自我:“我一直想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作品研究自己,用这种方式想知道,人应该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

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1978 年出生于四川通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02 年获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油画系硕士学位。2012年起, 陈可开始以历史图片中的真实人物为创作对象。从弗里达到梦露,她通 过对这些人物,尤其是女性在社会中处境的解读,表达了她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对时间和生活的体验。2018年,陈可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个展“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她通过一系列混合媒介的绘画及装置作品,讨论了青春、个性、家庭及年龄等议题。

陈可的作品被众多具有影响力的个人、企业和美术馆收藏,如 Franks- Suss Collection(英国伦敦)、BSI art collection(瑞士卢加诺)、Uli Sigg Collection(瑞士)、白兔基金会(澳大利亚悉尼)、龙美术馆(中国上海)、 余德耀美术馆(中国上海)、深圳美术馆(中国深圳)及民生美术馆(中国上海)等。

之前《包豪斯女孩/房间》系列画面色彩大都明亮鲜艳,但新展《剧场》系列的颜色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作品想讨论的问题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陈可:《包豪斯女孩/房间》系列我更多的是想讨论女性觉醒话题。这一系列源于我看到的一本《包豪斯女孩:向先锋女性艺术家致敬》,这是记录当时在包豪斯读书的女学生的摄影集。我第一印象觉得她们非常前卫,虽然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但她们和今天女性的神态没有任何区别,是女性觉醒的先驱。

陈可“包豪斯女孩/房间”, 2021

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而这次新展“包豪斯女孩-剧场”是想表达梦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与不确定性。虽然剧场是在现实生活里发生的,但在剧场里上映的一切和现实有距离。作品中虽有现实生活的引入,但很多元素被夸张错位之后,就像在做梦,但梦里发生的情节是没有逻辑性的。

新作的色调、光影以及戴着面具戏剧化装扮的人物形象,强调的是像梦又像现实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给人带来魔幻、戏剧感、未知的感触。我有时也会怀疑自己,究竟是生活在梦里,还是真实的世界?

《包豪斯女孩 No.24》, 100 × 80 cm,布面油画,2023

摄影:杨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包豪斯女孩 No.26》, 80 × 120 cm,布面油画,2023

摄影:杨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新展“剧场”中放置引人侧目的黄色调带灯的铝质作品,还有在展厅中间螺旋形的作品也是为了体现梦与现实吗?

陈可:出于对整个展览氛围感的考虑,我做了两个空间的作品。一是进门屏风一样的装置,由铝片和发光的彩灯组成。它起到暗示作用,比如我们去电影院或剧场,进门会有一些暗示,像环境颜色或灯光的改变,区隔外面的现实空间。

陈可“包豪斯女孩-剧场”展览现场,贝浩登(巴黎),2023

摄影:Claire Dorn,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二是由马达带动,不断上升旋转的螺旋装置,由薄的彩色铝片组成。旋转上升代表人类的理想主义乌托邦,我们总希望往上走,好像未来充满光明。但金属反光,会带来一种视觉上的迷幻和眩晕,也代表理想主义像梦一样虚无缥缈。

陈可“包豪斯女孩-剧场”展览现场,贝浩登(巴黎),2023

摄影:Claire Dorn,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这次展览加入了大型的铝质装置,出于什么原因?

陈可:是为了表现未来主义,人和机械之间的关系。也想讨论在剧场发生的带有未来感的元素。包豪斯也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剧场,里边有很多实验性的戏剧和舞蹈结合,并讨论了人和机械。当时处于工业大革命时期,很多新技术工业出现,他们会讨论人和机械之间的关系,像我们现在讨论人工智能一样。因此我会强调代表工业化的金属。

《耶拿市立剧院》,220 × 160 cm,布面油画,2023

摄影:杨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以新作为例,如坐在俱乐部椅子上的女孩,带着面具,为什么这么表现?

陈可:戴面具的作品里面集中了包豪斯三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一是非常有名的椅子,有他们的设计理念;二是女性穿的服装,也是包豪斯有女性设计师的纺织工坊,设计的有名服装;三是戴的面具是包豪斯剧场的符号。

这件作品体现了展览主题中,对戏剧感,机械之间关系的讨论。一个肉身,被钢铁所围绕。面部又被隐藏,但感觉她好像想表达什么。背景颜色是强烈,迷幻的色彩。

《包豪斯女孩 No.25》, 145 × 200 cm,布面油画,2023

摄影:杨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另外一张是包豪斯剧场里上映的舞蹈中一张剧照。这个图片让我想到很喜欢的电影《银翼杀手》,后来就选它作为这次展览最大的一件作品。里边既有人和机械未来主义的东西,也有女性力量。一个女性站在金属制成的背景前边,手上拿着两个像金属球一样的东西,她的状态好像是在沉思又好像在积聚力量的感觉。中间站在舞台中央的女性表达了上一个展览《包豪斯女孩/房间》里的女性力量、女性觉醒,以及自我认知。

《包豪斯女孩 No.33》, 200 × 300 cm,布面油画,2023

摄影:杨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展厅里有一组作品的呈现方式是将很多小幅肖像和铝片并置,是为了创造何种语境或效果?

陈可:一是因为这些作品很多体量特别小,如果散放有可能太散了,最后决定集中在一面墙上。二是我偶然发现和一些小幅的肖像放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神奇的互动感。好像铝片和人物肖像之间有了某种关联。

陈可“包豪斯女孩-剧场”展览现场,贝浩登(巴黎),2023

摄影:Claire Dorn,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小幅的肖像很多都是特别放大、特别聚焦的人物的面部,还有局部,是什么原因?

陈可:我最早的设想是把小的肖像放在进门的位置,因为很多剧场进门是一个演员表,展现演员卸妆之后的样子。这次绘画里边有很多大幅的绘画作品人物是戴面具或化妆的,感觉人物被隐藏。但肖像更像是卸妆之后的样子,后来发现和抽象绘画在一起比较有意思,就改了位置,可以看到是一种特写,表现人物更真实的状态。

《包豪斯女孩 No.32》, 27 × 22 cm,木板上油画,2023

摄影:杨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包豪斯女孩 No.28》, 36 × 26 cm,木板上油画,2023

摄影:杨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新展中也出现了关于包豪斯建筑的作品,这是如何考虑的?

陈可:《包豪斯女孩/房间》里的空间和建筑更多是作为人的背景出现。《剧场》里的作品是建筑和空间独立出现。包豪斯的建筑是对之前建筑的反叛,代表人对于理性的信仰,觉得人可以通过理性让未来更美好。所以带有秩序感的结构是代表理性。但人作为复杂的生物,同时拥有理性和感性。这批作品里,建筑代表对理性的崇拜、信仰。人物部分又有一些癫狂,魔幻,疯狂,代表人类不可控的、更感性的一面。

《包豪斯德绍校舍 No.1》, 130 × 200 cm,布面油画、铝板,2023

摄影:杨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包豪斯女孩 No.23》, 120 × 100 cm,布面油画,2023

摄影:杨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这个展览不光是在讨论女性的力量,还扩展到时代或者是理念与乌托邦。除此之外和《包豪斯女孩/房间》还有别的区别吗?

陈可:性别的强调在这次展览里不那么重要,更多是人作为一个生物,表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科技的关系。我没有像学者一样,很逻辑性的研究,但我感知到生活中被这些东西影响。是从自己生活经验里去体会到这些主题的。

这次有一些在铝板上,偏抽象的绘画跟上次有些区别。上次的铝片是比较厚,很平的,这次我用了更薄的铝片,0.1毫米像纸一样。能看到作品有一些折叠或者弯曲,形态更具有可塑性和浮雕的感觉。同时有点儿像道具,好像我们在准备戏剧时候可能会做的一些道具。

《包豪斯女孩-剧场》是非常完整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是有一个完整的理念在里面吗?

陈可:我会根据空间想象,把画廊的空间和别的艺术空间改造成另外一个空间的感觉。比如2007年在北京第一个个展那组作品是用了我童年时候的器物和家具。想在北京复刻一个我童年的家,有空间转换的概念,但又不是沉浸式的。沉浸式是真正把白盒子变成一个剧场,而我只是通过一些符号,让人联想到另一个空间的氛围和感受,通过隐喻诱发观众的联想。

《包豪斯女孩 -剧场》, 贝浩登巴黎,2023

摄影:Claire Dorn,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不同的创作语言对反映的东西有很大影响。比如玛丽莲·梦露的形象,在包豪斯女孩的创作形式下,效果更具有立体感、雕塑感,更能体现女性力量的感觉。

陈可:最早那批作品我更想展现我看到的玛丽莲·梦露的另一面。最早,我脑海中梦露也是性感,阳光的形象。后来翻看《玛丽莲·梦露:流光倩影》摄影集的时候突然发现她少女时期的照片反差很大。羞涩、内向,有一点点忧郁。带着这种疑问去看了她的资料,发现她是内心分裂的一个人,所以在那批作品里,我更多是去强调她另外的一面,画风颜色偏灰,气质忧郁。但在最近的关于梦露的作品里,梦露的形象是用造型的方法强调力量感,因为她也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非常有勇气追逐自己的梦想。

《1932·洛杉矶·6岁》,布面油画,150 × 200 cm,2016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1955·纽约·29岁》,布面油画, 200 × 130 cm,2016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1955·纽约·29岁·和迪马乔在一起》,布面油画, 60 × 50 cm,2016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1956·纽约·30岁·和米勒在一起》布面油画,160 × 200 cm,2016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1962·洛杉矶·36岁》,木板上油画,26 × 36.5 cm,2016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不同材料会给您的创作带来不同的感觉吗?

陈可:我对材料部分一直有兴趣。比如2007年的时候有一组在旧的物件上创作绘画,用了一种丙烯媒介剂造成的开裂的,有气孔的感觉。我觉得材料挺好玩的。因为布面上的绘画历史太长了,很容易被过往的东西影响到。如果是在一些非常规的绘画基底和材料上作画的时候,等于去开通一个新的空间,会有更多的像冒险一样的乐趣。

左上:《房间 No.15》,金属板上油画,36 × 36 cm,2021

右上:《房间 No.16》,金属板上油画,44 × 41 cm,2021

左下:《房间 No.17》,金属板上油画,33 × 77 cm,2021

右下:《房间 No.18》,金属板上油画,37 × 41.5 cm,2021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您如何回看自己创作的历程?

陈可:不管是刚出道时候的创作,还是现在的创作,都在表达我对世界的看法和感知。早期作品是把自己作为剖析对象,现在是找外部人物作为我解析的对象。通过自己的眼睛,手,脑子,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我对自己的认知。

《包豪斯女孩 No.6》,布面油画,100 × 80 cm,2021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如何确立图像研究的创作方式?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陈可:我用图像创作也是偶然。从弗里达系列开始,我偶然在北京798艺术区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一本西班牙著名女性艺术家弗里达的传记影集,突然有了想要把这些照片画出来的冲动。这可能跟我大学时候迷恋摄影,做过很多摄影作品有关。我对摄影图片有视觉敏感,这提供我以更大的视角去表达。另外,图像研究能提供丰富性。图片会带来一些脑子里没有注意到或者是没有储存到的信息,完全凭自己的记忆画有可能变成程式化的东西。

《戴红蝴蝶结的少女弗里达》,布面丙烯,50 × 40 cm,2012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弗里达在纽约》,布面油画,130 ×100 cm,2017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照片是黑白的,但您创作的色彩却很丰富,把图片转译成自己的语言时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陈可:我大学时候的摄影也是黑白的,但是我会在上面涂颜色、染色。《弗里达》系列和《包豪斯女孩》系列基于的照片都是黑白的,色彩的部分有很大的空间发挥,可以通过色彩去表达我对于图片的理解,因此我会有意识地选择黑白的图片作为创作参考,尽量规避彩色的摄影。

左:《魏玛包豪斯的门厅浮雕》,布面油画 ,200 × 160 cm,2023

右:原黑白照片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您一直享受画画的过程和状态的吗?

陈可:创作的过程非常有意思,要把想象变成现实之物,而且是自己在控制,很有成就感。画的过程是在看它的发展趋势,再根据趋势去调整想法,就像是我在和一个生物面对面互动的过程。

本文特别感谢

@在艺 同步刊载支持

Credits

采访/撰文:谢媛

视频制作:梅国瑾

图片摄影:梅国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可 转折
陈可:去感受远走高飞,去感受根深蒂固
川流不息·人物访谈|陈可:女性力量
UNLOCKED|跟随艺术家陈可的一天
【油画】艺术家林琛绘画作品欣赏
戴望舒:雨巷(徐涛朗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