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画 1 | 虚化的自然:传统与现代的“间域”

编辑导言

从本期开始,我们展开《对画(/对话)》系列,主题是“自然”。

自然,是古希腊哲学中与“技术”(techne)相对的phusis?是遥远的古代山水画上的丘壑和烟云?是印象派绘画上的光影变化?是一直与我们所共在的另一个世界,不过在现代性生活中却更多地显示出它的困境:耗竭、污染……?自然无比地切近于我们,好比空气就在我们生命呼吸之间,却也许已经钝化在我们的感知、觉知之中了。

图像的直观,远超过文字。我们将通过切入与“自然”主题、与我们的历史记忆最为相关的山水画,展开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对画(/对话),寻找自然在现代性语境下转换的可能,以及对我们的目光、心性、生活方式等,乃至一种新的中国当代艺术所可能的意义。

本文3000字左右,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自然问题的提出
作为晚生的现代性中国,却依然在不断重复西方先发的现代性命运,处于被动复制与模仿之中。一旦我们从艺术上更为深入反思,我们发现,本来最为具有鲜活与化生活力的自然精神,却在现代性被遗忘了。
这就出现了双重危机:一方面,西方现代性遗忘了自然;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自然化精神也被压抑或者丧失了活力。
但因为艺术具有简化以及创造性转化的压缩能力,可以更为有助于我们思考结合简化与转化的可能性,如果还能够唤醒之前的活力的话。
这是第一个问题:自然精神作为中介连接环节如何被主题化?
 
自然美四重感知的更新

随之也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传统自然观与自然美还有着现代性吗?
传统自然美主要体现在水墨山水画,山水画绝非仅仅是一个画种而已,山水画是世界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让人回到自然,让人类与自然重新和谐的艺术。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现代艺术的转换里面将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它的意义在哪里?
现代性的艺术肯定不是直接接续传统的山水画,只有“间接继承”与“抽象继承”,才具有现代性与普遍性,如同自然本身也是一个“间接的中介”。因为传统山水画的作用、功能和旨趣随着农耕社会而逐渐消失了,然而它又还有很重要的作用,即其中蕴含着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的山水画既在消退,又隐含现代性的潜能,二者如何关联思考?
就前者而言,就有必要反思传统山水画所体现的自然精神,它有如下四个特征:
第一,山水画提供了一种可游可居可卧或“卧游”式的体道方式。古典山水画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世界是共在的,艺术家生活在如此的自然山水之中,反复观摩体会自然环境而画出具有游观的山水画。
但对于现在的我们,山水仅仅是旅游景观的对象了,并不具有生活世界的共在共生感。古典共生的游观如今转换为对象化的旅游之观看,还成为写生观察的对象,如何再次获得新的共生的游观?当然也并非什么“散点透视”的差异性,而是内在生命的相契相感如何重新获得的问题。
第二,自然山水作为归隐之所,是古代文人一旦在人世生活或朝廷政治中遇到挫折,退隐山林的精神寄寓之地。“山野”乃是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寄寓”之所,“丘壑”乃是对个体生命的“怀抱”——让艺术家可以进入其间而自身消失。
但山川丘壑在当下已经不再可能成为归隐之所。地球已经全球化,成为地球村,无地可逃,也没有了秘密,自然的时间被空间的速度所征服。一旦自然不再具有退隐与保护,如何可以再度启发一种新的伦理生活态度?或者说随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需要重建一种“自然之为主体”的新思维?而非人类之为主体?
第三,自然山水,尤其是其丘壑空间,作为虚怀若谷的道德寓意,在吞吐烟云中顺物变化,艺术还赋予变化无常的烟云以节奏,构成了人类与自然的内在共感。——这个自然与人生共感的材质如何得以当代转化?图像的感性质料化?让主体消失于此感性的质料共通体之中?让自然来为,形成以自然为主体的新图像?
这个丘壑的精神象征空间(如同西方古典绘画透视法所建立的神性显临的象征空间),还具有现代性的潜能吗?丘壑的道德寓意在现代社会似乎无法构成主导型象征了,因为现代性似乎更为需要平等与尊重,而非虚怀若谷的古典道德,或者需要转换为与自由相关的“空出”与“空让”的元伦理?
第四,是自然的生发性与生长性。在元素性的共感中,养化身体,带来对生命的医治,即所谓“烟云供养”,以至于在绘画中形成一个个的“气团”——对应于生命的胚胎养化。

王原祁(清代),《仿梅道人山水》图轴,纸本墨笔,纵94厘米,横53.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但这种自然化的养化在当下还具有普遍性吗?无论是身体的保健药还是基因治疗或干细胞技术的前景,都让主体的养生方式不再是主导了。然而,个体生命短暂有限性难道不需要一种更为内在的自然性的唤醒与觉醒?更为需要养生与医治?或者说山水画所启发的一种培养基元胚胎并形成节奏共感的艺术模式,难道不可以得到扩展?
因此,面对传统自然化的生活世界的失落,如何还有着自然的新潜能?除非唤醒更深的自然性。这就有必要以当代艺术家就这个自然潜能的挖掘展开新的讨论。

技术化的自然“虚托邦”

这就带来了第三个问题:即便有着当代的山水自然,也并非传统的自然观,也非西方现代性以来过于抽象性与科学对象性的自然观,而是经过影像技术化处理,但还保留有山水余痕的新自然。
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视觉感知模式,自然已经“间接化”了。但技术又必须再度自然化,否则技术会在虚拟中迷失。技术的返回自然,并非放弃技术,而是让技术激活自然的潜能。那个隐含在自然之中,单凭自然并非直接可见的混沌,有待于再次激活,如同塞尚一直试图发现自然的深度,这个深度如何再次显现?如何重新打开自然的不可见与浑化的新形态(Gestalt)?

塞尚作品


这个自然的深度难道不就是山水画所言的“意境”?如同宗白华先生在他那篇至为重要的文章《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分析,这个“意境”本就具有“不死性”或“不灭性”——任一未来灵魂可以冥想的空间?
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严格来说并不追求永恒性,而是“变化的无常”!但这个无常的变化中却又有着律动,此律动还顺着自然而再次变化。
因此,意境之为意境,有着内在的要求:
一方面,是超越人类存在性的——那自然的自然性还有待于不断被唤醒,但一直保持为谜一样的密码(如同阿多诺所言),因为它生变,有着混沌或“超混沌”的效应;
另一方面,则是塑造出一种形态化的处境或者景象,但这个景象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一旦我们受到西方抽象化的洗礼之后,如何再次营造出空灵的自然意境?这个“意”已非传统的平淡,荒寒与荒率,但有着对这些意境的文化记忆,这个记忆需要再次虚化,即只有经过现代性的抽象化(但并非抽象绘画,而是痕迹的余留),经过技术影像的过滤,深入不可见或不可表达的深渊(无论是欲望的无意识还是自然的超混沌),才可能形成新的意境。
这个意境也不再是传统的境界,而是生成出一种“虚境”,即经过西方不可见性或抽象的普遍性洗礼,意境需要传达出不可见性。自然的意境与不可见深度的融合如何可能?这就需要虚化,但也非技术的虚拟空间,而是生成为一个蕴含自然气息的“虚托邦”。
这就是对新风景或虚托邦的发现,把山水的文化记忆叠印在当下的风景观照之中,看似一幅现代的风景画,其实已经被传统山水画改变了;但又并非一幅传统山水画,而是一幅经过抽象洗礼的风景。这个新的风景可以称之为风景与内在心灵相感的“心景”(Mind-scape)或自然的“虚托邦”(enchorial-topia)。
西方的现代艺术过于走向了抽象,抽离了现实内容,但回到现实,又过于商业资本化,概念艺术又过于依赖技术。因此,如何有着抽象的现代转化,还有着现实的丰富性?这就是自然的重要性!自然的生成性是丰富的,自然有着自身的形态,但并非几何形式,与风景相关,就出现了:“分形风景”(Fractalscape),如同云烟的流变。与心景对应的这个分形风景,将带来新的艺术革命?
 
如上三个问题:
一,自然如何重新成为中介,自然如何成为主体?自然美如何被艺术再次密码化?
二,传统自然山水画的四重根的感知原则如何得以更新?
三,如何在新的技术下,重新发现自然美的气息?
这有待于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实践来得以映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玩山水石必须知道何为宋山
董其昌山水画意境品读
杨键:雪的组织
江南难得有雪峰
《大三峡》|将传统山水的笔墨与自然的丘壑之美整合臻至,大气魄
** 两宋山水画构图方式与意境的营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