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 雪 片 片

生活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抱着理性的头脑、知识的观念,处处都去追逐,处处都去较真,那就无法发现这世界的美。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终极的理性计较中,生活的美意从我们眼前滑落。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我们常常没有看这美的眼睛。

南唐 徐熙  雪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唐代的庞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到药山那里求法,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相送。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到门口,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大雪,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中。众人都很欢喜。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一个全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被庞居士打了一掌。 

宋人  雪芦双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禅宗中最美妙的故事之一。庞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领纳天地间这一片潇洒风光。好雪片片,不是对雪作评价,作评价,就是将雪作为对象,而是一种神秘的叹息,在叹息中融入雪中,化作大雪片片飘。不落别处,他的意思不是说,这个地方下了雪,其他地方没有下。他不以“处”来看雪,“处”是空间;也不以“时”来看雪,如黄昏下雪、上午没下之类的描述,以时空看雪,就没有雪本身,那就是意念中的雪,那是在说一个下雪的事实。大雪飘飘,不落别处,就是当下即悟。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抱着一个理性的头脑、知识的观念,处处都去追逐,处处都去较真,那就无法发现这世界的美,像这位全禅客。其实,现实生活中多有全禅客这样的人。他们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终极的理性计较中,生活的美意从我们眼前滑落。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我们常常没有看这美的眼睛。 

在说上面这个故事时,我正看到好雪片片,在中国画的园囿中纷纷扬扬地飘落。

唐  王维(传)  雪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雪溪图》,据传是王维的作品,绢本,水墨,纵36.6厘米,横30厘米。王维曾说:“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是一个高明的诗人,但似乎更愿意做一个画家。画史上,王维的名气很大,他被当作南宗画的始祖,他的画后人的摹作很多。这幅《雪溪图》就是一幅摹作,从画面的笔墨和气氛看,比较接近画史上对王维作品风格的描绘。上有北宋赵佶题写“王维雪溪图”五个瘦金体大字,所以摹本的时代当在北宋或北宋之前,是一幅早期水墨山水画的杰作。

宋  马远  晓雪山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读此画有一种深深的安宁感,真可谓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凡尘不近。画的中段为溪流,溪流中有个小渔舟,小舟的篷面为皑皑白雪所覆盖,两个打鱼人忙碌着,两边则是雪岸绵延,近手处着一湾小桥,沿小桥向前,便是溪岸,溪岸边屋舍俨然,参差老树当风而立,树枝上也染上了白色。隔岸则有平冈陂陀,若隐若现的村落,也在白雪笼罩中。此图远远超出于冬天打鱼这一实景叙述,而着意表现冬雪茫茫的意境,表现雪意中的平和、澄澈和幽深。与王维钟爱的倾向于道禅意味的诗意境界相合。 

宋人 雪景四段卷  上海博物馆藏

王维生平好画雪,可以说是一位画雪专家。他的雪景图,仅见宋徽宗朝《宣和画谱》的著录,就有二十余幅。他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今见其雪图,除了《雪溪图》之外,尚有《江干初雪图》、《长江积雪图》(皆为摹作)。雪似乎是他画中的重要道具。 

宋  李唐  雪江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说他曾画过《袁安卧雪图》,画雪中芭蕉,后来成了一个画学公案,芭蕉不可能在冬天出现,后人对此有种种解读。其中清人金农的理解最接近王维之意。金农说:“王右丞雪中芭蕉,为画苑奇构,芭蕉乃商飙速朽之物,岂能凌冬不凋乎。右丞深于禅理,故有是画,以喻沙门不坏之身,四时保其坚固也。”(《冬心画跋》)金刚不坏,不在其外在。就外在世界而言,即使是有金刚之身,最终也会消损,而人的心灵,人的心灵中的根性不动,方是不坏之本。《袁安卧雪图》通过时空的秩序重置,所强调的正是此一道理。 

五代  巨然  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代南唐的巨然是一位画雪的高手,他的《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水墨,画的是深山雪霁之景,深山中,一片茫茫,如宇宙初开之状。溪桥山道之间,寺宇半露,向上以浑厚的线条画出远山,雪意茫茫,浑厚华滋。又有古松若干,卓立于冷逸世界中。这幅画是白的,又是香的。在这里,不仅山净,树净,那陂陀间的一溪寒水,也分外明净。雪后时分,行旅几人,轻盈地朝着深山走去,掩映在半山中的寺院,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他们走向明净,走向幽深,走向香界,远离尘世的纷扰。王羲之“快雪时晴”的感觉,在这幅画中可以见出。

这幅画可以以“高松飘白雪,深寺掩香灯”来评价。巨然是个僧人画家,这幅山水其实表达的是对佛的信心。对于禅师来说,雪意味着空,它是没有装饰的本色世界,是别无染污的净界。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也是画雪的高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九峰雪霁图》,绢本,墨笔,是他的画雪杰作。黄公望善于画高耸的山峦,在中国画史上,最得浑厚之妙,人多以“浑厚华滋”评之。画作于他八十岁之时,这幅画老辣中见温柔。画不似王维平远的山势,而是画山峰林立,所谓“九峰”者,多峰也。山峰一一矗立,欲与天公试比高。远视之,又如冰凌倒悬,给人以奇警特出的感觉。黄公望画的是一个琉璃世界,一个玉乾坤。大雪初霁,山峰静穆地沐浴在雪的拥抱之中。山峦以墨线空勾,天空和水体以淡墨烘出,以稍浓之墨快速地勾画出参差的小树,而山峰下的树枝如白花一样绽放,笔势斩截,毫无拖泥带水之嫌,法度谨严。雪是冷的,但大痴画来,却有玉的温润、玉的透灵。这通体透灵的琉璃世界,居然是用水墨画出,真是不可思议。石涛曾说:“混沌里放出光明。”这幅画正可当之。正是山空有云影,梦暖雪生香。在这冷世界中,使人体会到庄严静穆的神性。 

宋  李安忠  雪岸寒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民族不喜欢雪,大雪飘飞,白雪皑皑,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忘记尘世的烦躁,产生一种超越的感觉;雪是干净的,而人们平时生活很容易沾染上污浊的东西,在雪中,我们似乎将心灵洗涤了一番,有诗道:“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雪是清净身;雪是冷寂的,给人凄凉的感受,使人有深深的内心体验,和这个充满戏剧般喧闹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雪中,人们获得心灵的安宁。唐人司空曙有诗云:“闭门空有雪,看竹永无人。”琉璃世界,一片静寂,深心独往,孤意自飞。空灵中有清净,有永恒的宁静。雪给人带来性灵的怡然。

宋  梁楷  雪景山水图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雪是一个安宁的世界,一个安顿性灵的世界。南宋梁楷的《雪景山水图》,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足利义满家族旧藏),绢本,设色,纵110.8厘米,横50.1厘米。画缅邈无垠的雪境,乾坤浑蒙,白雪漫漫,笔致柔和,风格细腻,和梁楷的其他一些作品风格不同,将雪的温柔神秘的特点表露出来。图采用对角线构图,中有二胡人骑马,山高而人小,突出于荒天雪地中人境的渺然空阔。行者没有那种匆匆赶路的神情,而是静静地沐浴在一片宁静神秘的氛围中。 

南宋 李迪 雪树寒禽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对于中国画家来说,雪是一个至为丰富的体验世界,一个能彰显人的生命感受和情绪意志的对象。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清恽南田说:“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落坚洁耳。”这都点出了雪画的情感寄托的特征。白雪连绵,荡尽污垢,在雪意阑珊中,使画家不落凡俗,从而自保坚贞、自存高迥。画雪反映了中国画家的超越情怀。明王稚登赞赵大年《江干雪霁图》有“皎然高映”之趣。有“人在冰壶玉鉴中”之感,就是就超越情怀而言的。

宋  马远  雪景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唐寅的《雪山会琴图》是其山水画杰作,大立轴,淡着色,画高山邃谷,白雪皑皑,崎岖的山路上,一人骑驴,童子抱琴随后。山林深处,晴雪满汀,有一茅屋,屋中有二人围炉煮茶,静候来者。唐寅自题诗云:“雪满空山晓会琴,耸肩驴背自长吟。乾坤千古兴亡迹,公是公非总陆沉。”

宋人 雪麓早行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在中国画家眼中,雪更是妙的,就是说雪中有妙意。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哲思寄寓于雪中。我们注意到,对雪有偏爱的画家多是僧人画家,如巨然等,或是倾向于佛教尤其是禅宗情趣的画家,如王维、关仝等。在禅宗中,雪意味着一种大智慧。有僧问:“如何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道:“雪落茫茫。”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大智慧就是雪落茫茫。佛教中以雪山喻“大涅槃”。禅宗是反对比喻象征的,道不可比,但并非绝对。雪就是禅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喻象。在佛教中,有这样的说法,说是释迦牟尼在过去世到雪山修行,所以被称为“雪山童子”。这样的比喻当然与清净法身有关。传禅宗中的牛头法融开堂讲《法华经》,讲得素雪满阶,群花自落。茫茫的雪意是智慧的渊海,它沉稳、内敛、深邃、平和、空无。我想在上举三幅画中,似乎都体现了对这大智慧的追求,那空明、清净的智慧世界,原是画家心灵之法身。

元  黄公望(传)  剡溪访戴图  云南省博物馆藏

在中国艺术中,雪具有感发人心的功能,因而,它往往具有和酒同等的作用,催发意兴,激荡生命。传为黄公望所作《剡溪访戴图》,今藏云南省博物馆,颇有大痴意境。画的是东晋时的一个故事。东晋名士王徽之,就是那位爱竹成癖、以至说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诗人。他在山阴时,一天夜雪,他命家人打开门窗,对雪酌酒,四望皎然。酒后院中踱步,咏着左思的招隐诗,咏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时,忽然想到正具有此一境界的友人、大雕塑家戴逵(字安道)。此时戴在剡溪(今嵊州),离山阴有百里之路,他却命家人驾小舟前去访问,小舟几乎在雪溪中走了一夜,快到了戴的住所,他命船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是何等潇洒倜傥的人生格调。他解除的是目的,高扬的是“兴”——生命的悸动,夜、酒、诗、友情,再加上雪,这就是他的兴发感动,他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 

元 张渥 雪夜访戴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或许人的生命本来蛰伏的东西太多,我们原以为自己平庸、乏味,原以为自己道不如人,其实,人人的生命都有灵光,雪的映照,使灵光跃现出来,原来,这里也可以灵光绰绰。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这是中国诗学中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灞桥,在西安东,近年灞桥的遗址出土,那个令千年前无数人断肠的地方,浮出了历史的水面。那里曾是唐代西安人送别的地方,人称销魂桥。乱云低薄暮,流风回舞雪,孤独的游子在万般无奈中踏上路程,放眼望,苍天茫茫,乾坤中空无一物,只有一条瘦驴在彷徨。正所谓人烟一径少,山雪独行深。此情此景,怎能不勾起生存之叹,怎能不产生命运的恐慌。诗意的大门被这寂寞撞开。

宋  佚名仿李成  寒林策驴图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画家常以此为画题。北宋李成的《寒林骑驴图》,就是表现这样的境界的作品。此作曾经张大千所收藏,上有“大风堂供养天下第一李成画”的题签,今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大立轴,绢本,淡设色,乃李成生平杰作。占画面很大分量的是古松,从右边侧出,直插画面,有撑天拄地的气势,树干劲挺,气象萧瑟,残雪历历其上。天寒地冻,大河滞断冰流,暮色苍茫,大雪飘飞,苍天混莽一片,大地失去姿容。溪岸上白雪皑皑,一人骑着瘦驴,目光惊悚,前后有二童子。真是路出寒云外,人发暮雪中。寒气凛凛,如在雾中。明吴伟的《灞桥风雪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的也是灞桥风雪中的送别场面。在寒冷的风雪中,那条瘦驴、窄窄的小桥、远行者伤感的神情以及这寂寞的天地令人印象深刻。

明  吴伟  灞桥风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艺术的语汇中,雪总是和人的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踏雪寻梅,是传统文人艺术中的重要话题,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之事,雪与梅花为一色,雪后寻梅,茫茫一片,难觅踪迹,唯有暗香可知。故此一诗题画题所要表达的正是超出形貌之外的气象境界的追寻。梅为淡逸之主也,雪后之梅,更突出幽淡高逸的趣味,这样的境界追求可谓文人艺术的当家本色。宋人陈起有诗云:“踏雪寻梅兴未偿,衣襟赖有来年香。”所言正是此中境界。 

明  吴伟  踏雪寻梅图  安徽省博物院藏

吴伟的《踏雪寻梅图》今藏安徽省博物馆,绢本,是一高近两米的大幅立轴,乃小仙中年后作品。此画画一人雪后拖着拐杖,踏着大雪,过小桥,小桥下雪水潺潺,乱石参差,寻梅归来,后有一童子抱琴随之。桥头有一户人家,傍山而居,山坡上却有老树数株,枝干虬曲。高耸的山峰以乱笔扫出,山头野树上积满了雪,山下丘壑纵横,林海古刹在一片雪海中隐现,很有精神。在静绝尘氛的境界中,在白雪皑皑的天地中,人寻梅抱琴而归,小仙虽无言,但精神气度跃然绢上。

宋人溪山暮雪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霜寒苍山远:雪景山水画里的人文色彩
中国名画赏析[50P]
五代 郭忠恕 -- 雪霁江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国学专题 隋唐五代名画
山水画境非画景
国之精粹--名画之山水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