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种文化,多重身份,王绍强的创作加减法 | 艺术栗子

《叠纪之四》(局部)

纸本水墨  178x96cm  2019

近些年开始个人水墨创作实践以来,王绍强有过四个重要个展,前三个分别在广州和杭州,展览名字借用了他的号“后山”,第四个展览是艺术家首个北京个展,“二即一”这一名字既包含了其创作理念,同时也是其双重身份的指代。既是艺术管理者,也是艺术家,管理者与创作者,两种身份中切换,王绍强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体系。加加减减中,找到融合理性和感性的配方,生发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01

寻找画中的隐秘“关卡”

看王绍强的作品,总能找到很多隐藏“关卡”。时隐时现的墨线、导航软件中的定位标、梦幻且又无比真实的山川……这一切正如王绍强清晰却多元的从艺履历,将众多线头交汇在一个点上,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二即一”。

7月24日在亚洲艺术中心开幕的王绍强最新个展“二即一”,学者、藏家、市场人士、艺术家、媒体、粉丝将展厅围得水泄不通,作为首次进入北京举办个展的艺术家,这样的盛况已经许久不见。

王绍强诠释展览名字中的“一”为“山水即道”的“道”,是天下观、宇宙观、生命观的体现。他的作品以人文地理志为核心,延续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即道”的文脉。为了筹备此次展览,王绍强特地到北京看了亚洲艺术中心的展览空间,回到广州后,根据空间特性创作了7.38米长的作品《天光》与5米高的作品《千米》。展览时两件作品并置在狭长的挑空空间内,呈现“上下文”关系。天气晴好的时候,日光洒落在画面上,在室内营造了一道独特的“山水景观”。

《千米》  纸本水墨  

500x123cm(250x123cmx2)  2021

↓↓手机左旋90°看细节↓↓

《天光》  纸本水墨

250x738cm(250x123cmx6)  2021

“独特”一词在王绍强的创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子康认为,王绍强作品形成的“科学-史学-美学”逻辑体系,是“从人文地理科学观到对宇宙与哲学等层面孜孜不倦的探索、创新与实践,将精神与观念所满溢的景观图像结合中国传统的水墨语言,构建出独特的'人文山水景观’”。

30余幅作品就这样静静地在展厅内铺陈开来。水墨装置作品《列宿垂象》在画布背后由光代替画笔形成星宿图,以纸为山海,光媒为星,呈现了动态的山川景象,观感与传统山水完全不同。

列宿垂象》  纸本水墨,光媒体

384x534cm(96x178cmx12)、组合尺寸可变  2019

王绍强在作品前

亚洲艺术中心自2008年提出“新东方精神”的概念后,便持续以这一主脉推动展览。究竟什么是“新东方精神”,作品中可以找到答案。作品名字中的传统性与画面中的当代性形成碰撞,这也正是艺术家想要与艺术进行的一场“角力”。要想解密艺术家创作中的那些隐藏“关卡”,还要从艺术家个人经历聊起。

02

粤沪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如果说对山水的热爱,根植于每一位以水墨为媒介的艺术家心中,那么王绍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从小便生发了。

卑羽》  纸本水墨

180x384cm(180x96cmx4)  2020

春熙之二

纸本水墨  123x250cm  2021

1970年,王绍强出生于广东粤东的一个小渔村,至今他还带有明显的潮汕口音。作为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于大海的情结伴随他的一生,彼时对星空、高山的向往,成为他日后持续进行考察的动力。90年代上海求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广东,受到海派文化的影响也从当时艺术界的丁立人、王天徳、丁乙等名家的影响,从岭南文化到海派文化,这种交融深刻影响了他今后的创作。

2001年回广州美术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后在广州美术学院执教,担任视觉艺术学院的首任院长,2016年调任广东美术馆,担任馆长一职。艺术管理者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感性,两者在一个个体内交融、碰撞,于是便有了艺术家王绍强独特的面貌。

倏昱之一

纸本水墨  123x250cm  2021

7月23日,亚洲讲堂“我的创作”中,张子康抛给王绍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的画中不太看得出岭南画派的影子?”“我受到的精神层面的影响更深一些。”王绍强这一回答,切中了岭南画派的核心——革新。从广东到上海,从岭南画派到海上画派,这两个最具先锋性的地域,这两个最具革新性的画派,注定指引王绍强走上一条特别的艺术之路。

紫云末之一

纸本水墨  133x133cm  2020

空蒙之四

纸本水墨  123x123cm  2021

碧云天之三

纸本水墨  123x123cm  2020

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于时代而存在,生长于广东的王绍强,连生活方式都在影响他的艺术。潮汕人喝茶的习惯,恰好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茶的浓度不同,茶水积累形成的图像便不同,利用墨的水性、空气与时间的关系来创作,便也会呈现与当下心境相契合的图像。在技法上他借助水墨的复叠、移置、互渗、交融,尝试创造贯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条线索的生态气象。

有趣的是,他将大量的水浇在纸上,用排笔推出墨线,最终形成层峦叠嶂的山峰。这种“撞水”手法恰是岭南画派代表人居巢、居廉所创,或许这是一种巧合,也或许是在同一地域环境下必然的选择。

暮云

纸本水墨  136x69cm  2020

03

多重身份中的加减法

如果说艺术家的感性让画面灵动鲜活,那么作为艺术管理者的理性则让画面多了沉稳内敛。很多人好奇王绍强如何在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艺术家等身份中自如切换,骨子里的理性发挥了最大作用。

为了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王绍强做了很多减法,比如把工作室创作、读书、喝茶等位置固定,相关物品也放在最顺手的地方,这样不会因为寻找而分心。同时,为自己制定工作时间表。

早上7点到工作室画画,工作40分钟左右,8点出发去广东美术馆上班;下班回到工作室,画上的水已经干了,继续画画,然后喝茶;到了夜里11点50分,第二遍水干了,继续画画。周而复始,在这样高度自律的节奏中,一天可以画三遍。

最终,王绍强将减法省下来的时间,都加到了对创作的研究上。王绍强代表性的“九宫格”图式由网格构成,为了使格子的线条灵动、不破坏画面,他采用了传统木工找水平时“弹墨线”的技巧。从整体上讲,这些线条也起到疏通画面的作用。

道上云川之十

纸本水墨  23x34cm  2020

道上云川之五

纸本水墨  23x34cm  2020

除了对图像本身的考虑,“九宫格”图式蕴含了王绍强对“古与今”的思考。这些网格来源于最古老的中华智慧“河图洛书”,古人对地图测量的绘制方式恰好对应了现代科技发展下GPS卫星地图的坐标网格。网络与山水的重叠,不仅让观众以“观察者”的身份,从宏观视角俯瞰画中山水,还借此连通了古今。

“我尝试将'地图’的概念引入传统山水,通过把作品主题置于人与自然、生命与大地的关系域之中,希望借由东方水墨灵性的引领,让一种时间的永恒性呈现出来。”王绍强说。

《叠纪之四》

纸本水墨  178x96cm  2019

将导航软件中的定位标放入画中,则是有趣的当代实践。为此,王绍强刻了很多印章,有的图章还有建筑物的剪影,以此标记出当代的“河图洛书”。通过以人文地理志作为独特的表达形式,王绍强进一步深化了图像背后的人文性和记录性。

04

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画水墨

回顾王绍强的工作方法,颇有田野调查的意味。准备启动水墨实践之前,他有意识地阅读了大量文献典籍,也作为一个“旅行者”跑遍世界各地采风,每到一处,便以大量草图记录当地的自然风景,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此后的创作中。至今讲到创作,他都会强调考察的重要性,在研究、对比后完成心中的山水。

在甘肃、敦煌及张掖山海关等一带考察时,亿万年沉积风化形成的彩色山石带给了他深刻的震撼。在研究了当地地质博物馆的藏品和文献资料之后,他将这种触动他的感觉再现于宣纸之上,创作了一批从地理科学角度呈现“心中山水”的作品,希望超越古人“卧以游之”的逍遥自在,去强调一种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的历史感悟与人生哲思。

↓↓手机左旋90°看细节↓↓

》  纸本水墨

123x123cmx4  2021

四联画《夅》中酷似丹霞地貌的山,配以晕染开的红,逐级递减的山势,让观者不禁质疑自己的眼睛,这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而这一切,正是艺术家借山水表达心中真实情感的方法。

05

清晰认知个人定位与使命

不同于许多以感性为创作催化剂的艺术家,王绍强从未刻意区分感性与理性两种情绪的表达界限,而是把对人文自然与生态观的阐述寄托在天地时空之中。他认为对当代水墨中自然山水的理解,“更突破了传统山水的固有概念,进入到对哲学、物性、气理的解读和概念表现当中”。

随着接触的人物、事务越来越多,王绍强并没有在庞大信息的影响下迷失自我。其艺术语言具有多学科、多层次的特点,正得益于长期跨界工作所积累的经验。

云锦之四

纸本水墨  69x136cm  2020

《紫宸西忆之三》

纸本水墨  123x123cm  2020

彩丘之二十四

纸本水墨  38.5x48cm  2020

王绍强在《艺术栗子》的专访中坦言:“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中去审视自己的研究体系与方法论,往往会在巨大的信息冲击下更为深入地反观自我。特别是当我们逐渐意识到宇宙万物的历史变迁,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时,就会清晰地认知个人的定位与使命,从而坚定对艺术的追求。”

文字|顾博 张酉浠

图片|亚洲艺术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家 | 王绍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
王劼音:水墨二十年,做的所有事都是有用的
造境
崔东湑:不懈的创新之旅
沈勤:隐居十余载,沉淀出一片空灵的水墨幻境
徐进波中国画作品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